ENG
  • 近期報章刊載有關本地在未來三十年內,人均壽命之增幅,男女比例更趨不平衡,以及3G發展之情況等。筆者非以上題案的專家,且部份未必即時與房地產構上甚麼關係,但有一些...
    2004/07/09
  • 房地產市場有較地區性一面,如每個市場因其經濟進度、文化、人口、社會等層面的不同,便有著不大相同之房地產價格、走勢及表現。然而,亦有頗相近之一面,如每市場均受經濟...
    2004/07/02
  • 隨著國際貿易及投資之增長,一些與營商有關之環節,如會計制度,稅務計算,資產估值包括物業價格等,皆趨較為一致之衡量方式和解譯方法。這無可厚非,或許亦是一般人所理解...
    2004/06/25
  • 在考慮是否進入某房地產市場時,研究及分析該經濟體系一些數據少不得,如總經濟生產值、人均收入、人口分佈、教育水平等,當然亦包括房地產市場的規模、數量、供應、結構、...
    2004/06/18
  • 近期看到一篇國內的房地產評論,大意說越少樓市預測(分析)越好,因作者認為這些預測會令市場參與人士跟其預測行事,如預測說樓價將升,市場人士便會即時行動而令樓價更加...
    2004/06/10
  • 自去年第三季度,香港住宅市段有不俗之回升,無論是價格或交易量,雖近期有些少「回順」現象,然而,並非每區或每項物業皆有著相約之升幅,高的超越百分之七十,甚至百分之...
    2004/06/04
  • 當閱讀一些住宅市段報導時,尤以那些和較興旺市況有關的,都會發覺有人士認為價格過高,不合情合理,甚至要求有關當局注視及採取打壓行動,務求將價格降至「應有」水平。這...
    2004/05/21
  • 近期有不少大小的新聞和報導,由美國利率走勢及中國宏觀調控,至本地大學生打鬥等,均引起一些關注。筆者並非以上事項專家,但有如下觀察: 甲)美國=現時普遍認為美國勢...
    2004/05/14
  • 常有投資者及朋友會問若某區份增加了公共設施, 如鐵路、高速公路、行人專電梯用等, 甚至名校, 該區份之樓價應該可看高一些。 驟眼看像如是, 區份質素提升自然價值...
    2004/05/03
  • 這是指亞太區城市甲級寫字樓商廈市場而言,包括香港,上海,北京,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雅加達,悉尼,墨爾本,奧克蘭等,數據來源包括專業報告,政府公開資料等,...
    2004/05/03
  • 常有投資者及朋友會問若某區份增加了公共設施, 如鐵路、高速公路、行人專電梯用等, 甚至名校, 該區份之樓價應該可看高一些。 驟眼看像如是, 區份質素提升自然價值...
    2004/05/02
  • 驟眼看, 房地產和軍事像是「風馬牛不相及」, 但其實不然, 當中一些基礎過程和道理相近。 部份觀察如下: (甲) 地 = 兩者都與「爭地」有關, 只是房地產講購...
    2004/05/01
  • 久不久就會從報章上看到一些評論說因為土地價格及建築材料費用上升,房地產價格也不會平宜到那裡去等之論調,而這不單曾於本地流行(例如甚麼高地價政策之類),現在國內亦...
    2004/04/15
  • 間中聽見有科學家已研製或發現增長人類壽命秘方,只要假以時日,將有關技術商品化,人們普遍便可活至八百歲,即約現時平均十倍,也不為奇。對大部份人來說,這會是夢寐以求...
    2004/04/03
  • 可供投資者投資的機會頗多,從資產種類計有股票、債卷、房地產等,也可分地域的如北美洲、亞洲、歐洲甚至個別國家或城市,亦有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方式,更不須說機會之規模...
    2004/04/01
  • 房地產開發相比只投資「現樓」多了創造價值(valuecreation)之機會,除亦可享受市場普遍升值之好處。這裡「創造價值」是指由原本只得片土地變成有樓宇落成,...
    2004/03/25
  • 筆者多年前修讀之中學基本上是奉行「有教無類」政策的,由中三升上中四分科時(主要為文理兩科)亦沒有像當年不少中學借機會縮班以去除一些「籮底橙」學生,而是六班升六班...
    2004/03/18
  • 近日與朋友聚舊聊天,談到小時候家長們用來勸喻小朋友(即友人和我)勤力讀書因由之一便是長大後經濟上可較有保障。不須那麼辛苦,「有先苦(讀書)後甜(好工)」之意味。...
    2004/03/04
  • 根據近年之報導和數字,男女不均情況分別在國內和香港出現,前者男對女比例現約一百零六對一百(與全球比例相約),即每百名女士多出六名男士,但這若以今天出生的計算就已...
    2004/03/01
  • 近期一些本港樓市之評論顯示,認為有泡沫者及沒有泡沫者大致參半,前者多為銀行研究部門,後者屬房地產業人士居多,筆者傾向認為暫時並沒有泡沫之說。一些原因如下: (甲...
    200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