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3686    回應:15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乜野牌子 2013-12-14 09:23:15
我翻查記錄,原來該名本土經濟學家亦是認定樓市會在兩、三年內下跌一半的學者.

呢隻鹹蛋叫乜名.
2. 亮劍 2013-12-14 09:54:03
假設一名 80 後大學生:-
現在年薪 36 万
每年加 5 % 人工
入件 3 M 自住
做 7 成按揭供 25 年
去大新做 3 年定按計 2 厘
首三年月供 8901 元
三年後結婚:-
配偶年薪 36 万
每年亦是加 5 % 人工
3 M 樓變 5 M,升 6 成 7 
還款三年剩 1.9 M按揭
套 3.1 M 做首期
兩公婆夾份入件 8.35 M 
所有 SD 及雜費配偶出
  6 成按揭供 25 年
借 5 M 利息變 5 厘
每月供款約 29230 元
LTV ratio 45
加三厘壓測過關
个人年薪 配偶年薪 家庭总收入 每年銀行 LTV ratio
每年加薪 5 % 每年加薪 5 % 每年加薪 5 % 按揭供款
360000.00 360000.00 106812.00 30%
378000.00 378000.00 106812.00 28%
396900.00 396900.00 106812.00 27%
416745.00 360000.00 776745.00 350754.00 45%
437582.25 378000.00 815582.25 350754.00 43%
459461.36 396900.00 856361.36 350754.00 41%
482434.43 416745.00 899179.43 350754.00 39%
506556.15 437582.25 944138.40 350754.00 37%
531883.96 459461.36 991345.32 350754.00 35%
558478.16 482434.43 1040912.59 350754.00 34%
即你上咗車之後
樓越升你越有錢換樓!
3. 經齊學家 2013-12-14 10:33:02
[其他預測樓市下跌一半的人早已消聲匿跡,不好意思蒲頭,]  ---  麼你覺得我會不好意思嗎? 
4. k仔 當年租管的歷史 2013-12-14 10:45:44

To  am730的總編輯及鍾編輯


以下是當年租管的歷史 , 這就是寫文章的根據


王于漸

香港與新加坡公營房屋政策的異同


這是五篇「公營房屋系列」的第三篇。此前兩個周三見報的第一和第二篇提到,香港和新加坡的公營房屋效益懸殊。今天會回顧兩地的經驗,看為何會造成這種差異,並據此提供建議,看能否為香港的公營房屋鬆綁,形成有效的租住和轉手市場,讓更多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得以置業。 

香港人從小就獲告知,1953 年聖誕節的石硤尾大火令五萬三千名新移民無家可歸,為了盡快安置災民,政府於是興建「徙置屋邨」(resettlement estates),是為香港公營房屋的由來;多年來,徙置計劃累計提供了二十二萬四千個住宅單位。普天同慶的節日大火激發了香港戰後最大規模的人道援助,也成為港人集體回憶中的「都市神話」;但其實徙置區的誕生,這場大火充其量只是眾多原因之一。 

單從經濟角度看,戰後既然房屋短缺,市區多的是三、四層的舊樓(現在稱為「唐樓」),私人發展商為何不拆卸重建,反而捨近圖遠, 到市區邊緣的官地(crownland)違法搭建(現在所謂「僭建」)寮屋(squatter unit)? 

不理唐樓寧搭寮屋 

由1945 到1951 短短六年間,香港人口由六十萬飆升至二百三十萬,激增三倍,住屋嚴重短缺,拆卸唐樓重建本來理所當然。 

香港大學的城市地理學者當時做過調查,發覺市區唐樓的居住環境遠較市區邊緣的寮屋要擠迫。只要看看《七十二家房客》這類經典港產片,便知市區唐樓的居住情況有多惡劣; 「山邊」的寮屋相對開揚寬敞,空氣清新。當時全港約有一千個私人發展商,為何那時的私人發展商(全港約千多個)寧可違法搭建寮屋,也不去重建唐樓? 

原來很簡單。香港光復後,淪陷期間北上避難的港人大量回流。為了保護本地市民的利益,政府自1947 年起實施租務管制,令私人發展商難以重建唐樓。但世界各地的租管經驗說明,單靠限制加租,不足以遏止租金上漲,因為業主可以在約滿後收回單位,然後再大幅加租。為了確保租管有效,港府索性立法禁止逼遷。這一來,也就不可能收樓重建,造就市區邊緣「寮屋區」林立。 

市區唐樓擠滿內地移民和回流的港人,大多數單位由包租變成分租,一個單位往往容納幾伙甚至十幾伙租客。小部分南來者於是散落到市區邊緣,利用僭建的寮屋棲身。 

政府很快就明白,市區唐樓由於租管而難以重建,間接令市區邊上的官地遭非法佔用;想收回官地用作發展,政治上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興建公營房屋,讓寮屋居民遷入,騰出官地。 

1953 年聖誕節石硤尾大火為政府提供了用徙置屋邨來安置災民,以及清拆寮屋區供發展的天賜良機。【表】內是1954-64 年和1964-74 年先後兩個十年內落成的公營房屋單位。 

石硤尾大火其後十年的1954-64 年,政府落成了十二萬六千六百五十個單位,年均接近一萬三千個 (這叫增加供應 , 鍾小姐)。其中以徙置單位為主,佔九萬七千三百四十九個。但徙置單位主要是安置受清拆的寮屋戶,不按收入和財產甄別入住資格。這導致兩種不良的誘因,一則獲得安置的不一定是最無助的家庭,有些寮屋是戶主自置的物業;當時有能力「買樓」,在經濟上無疑不算太差。 

第二是眼看徙置單位獲政府津貼,本來在唐樓棲身的家庭也都紛紛搬到寮屋區,等待政府安置。1957 年調查發現,政府每清拆一個寮屋區,就有更多寮屋區拔地而起;石硤尾大火後的十年內,寮屋由三十萬間倍增至六十萬間。 

星洲政策無礙重建 

由於入住資格不看家境,忽視真正無助的市民,徙置計劃面對巨大的壓力,最終促使政府興建按經濟條件甄別的「廉租屋」(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1964 年,繼公布十年公營房屋大計白皮書後,政府終於在清拆寮屋和按需入住兩者之間,初步取得了均衡。當時合共落成二十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個單位,其中廉租屋佔六萬二千一百零二個,較前十年僅有五千五百四十四個激增大約十倍。 

但仍以徙置單位為主, 佔十三萬六千七百一十個, 超過65%。 

以上屬於港督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前的時代。由這些數據可見,頭二十年的公營房屋主要不是安頓低收入家庭,而是清拆寮屋供發展用。當時雖也考慮到扶貧、防止動亂和人道問題,但可能只屬次要,而主要是解開唐樓因租務管制令而致無法拆卸重建的困局,並解決由於興建徙置區而激發更多人遷往寮屋區等待安置的問題。 

新加坡公營房屋的發展與香港大不相同。一如香港,新加坡自1947 年起實施租務管制,但與香港不同的是,一來沒有移民湧入,沒有引發寮屋的問題;二來租務管制並未妨礙舊樓拆卸重建。因為1963-65 年新加坡仍然隸屬馬來西亞聯邦時,《馬來西亞憲法》第13 條寫明,依法規定者外,物業業權不得褫奪;以及除非有足夠的補償,否則不得立法強制徵用物業。1965 年,新加坡脫離大馬聯邦建國,翌年通過《LandAcquisition Act》(《土地徵用法案》),作為土地國有化的根本。 

新加坡的《土地徵用法案》授權政府可以公共目的(public purpose)為名徵用土地。不論是提供民居、發展工商業,都師出有名。法案在1973 年進行修訂,將徵地補償訂定為立法當天1973 年11 月30 日的市值,又或者官方刊憲,也就是《Gazette》出版的日期,兩者之中以較低者為準。換言之,補償額與房地產市價或業主買入價毫無關係。其後的幾次修訂都特地固定法定日,壓低對業主的補償。 

麥督到任加建公屋 

說白了,新加坡是收去業主自行出售物業的權利,令其不得不以遠低於市價的法定價賣給政府。香港避免了這一着。1960年,新加坡44%的土地屬政府所有,這抵銷了舊樓因為租管而無法拆卸重建的副作用,但反過來令很多業主失卻物業升值的好處,買入價高於1973 年市價的業主更被迫蝕讓。到了1985 年, 官有的土地增至76%。向業主「徵用」的土地,不少用來興建後來舉世聞名的「組屋」(Housi ng DevelopmentBlock,縮寫HDB)。 

新加坡向私人業主開刀,主要是國父李光耀有社會主義思想,但香港政府相反。當時的財政司郭伯偉(John Cowperthwaite,任期1961-71 年)篤信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此外,列強的殖民地在戰後紛紛獨立,香港的管治合法性多少存在陰影,這可能也令港府對市民的私有產權手下留情。 

但反過來,新加坡的公營房屋又遠較香港的合乎市場取向。這聽起來很怪,但細想之下並不稀奇。當局既然用《土地徵用法》收去業主出售物業的權利,以組屋作為交換,當然要增加組屋的吸引力,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活化組屋市場。說到底,組屋大計是用公營的組屋來取代私有的住宅,先收併私人物業,再以組屋的形式來「發還」。因此,新加坡的市容恍如消毒、洗滌過一樣。這是一個「大阿哥政府」所為。 

香港則大相逕庭。戰後先是取得高速的經濟增長,繼而在1960 年代中期經歷社會動盪,中國內地又爆發「文化大革命」運動。麥理浩在此背景下出任港督。19 71 年到任後,他很快就看出加建公營房屋、強化教育、社會服務和醫療有助於維穩。1972 年他對立法局發表的第一份演說,就是以房屋大計作為核心,決定在十年內興建三十五萬個單位。最終落成租住的公屋單位(簡稱PRH)十七萬六千六百二十三個、供住戶購置的「居者有其屋」(Homeownership Scheme,簡稱HOS或居屋)單位二萬三千零二十個。 

麥理浩主要是增建租住的公屋。隨着寮屋區逐一清拆,新建的租住公屋由房屋委員會(Housing Authority)負責分配,入住的家庭須查核收入和資產。但由於此前已興建了大量徙置屋邨,麥理浩時代入住公屋者既有早期的寮屋居民,也有後來的入住時低收入家庭。 

衛星城市局限就業 

由於自麥理浩時代起大建公營房屋,愈來愈多市民納入政府的津貼網絡;與此同時,市郊遍布以公營屋邨為主的衛星城市。這對港人的生活方式造成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突出的是,衛星城市位於市郊,而就業發展的機會集中在市區,居民限於交通時間和費用,選擇工作和學校時難免受到局限,甚至被迫遠離親朋,缺少支援。居民為了享有房屋福利,不得不犧牲就業發展機會,下一代更從小被綁在「小區」裏,淪為另類的「房奴」。 

居屋是麥理浩任內的構想,他深知港人希望置業。以1970 年代的條件,香港本來可以像新加坡那樣,讓公屋租戶以津貼價買下所住的單位,但麥理浩選擇另建一種「居屋」,與租住的公屋分開經營。當局似乎沒有想過將這兩種公營房屋納入同一個計劃,讓住戶在經濟改善後改租為買,升格為業主;佔目前全港家庭30.8% 的公屋租戶注定終身交租,沒有物業。麥理浩沒有借助市場來滿足市民置業的需要,考慮有欠周詳。 

第一批居屋在1978 年興建,不出幾年就發現計劃疏漏。政府的開售價比市價低30%,買家趨之若鶩;當局本欲擺明津貼,住戶持有單位五年後即可轉手,而且毋須補地價,是貨真價實的業主。 

不料期間內樓價飆升,毋須補地價即可轉售的安排在1982 年撤銷。由於市價高,即使有30%的折讓,合資格的家庭也覺得難以負擔,居屋改以開發價(develo pment cost)發售。但這一來,住戶買入時完全沒有支付地價,日後若要轉手,先要向政府補繳地價。但計價方法以單位轉手時,而非當初購入時的市值為準,而且住滿十年才能轉讓。由於補地價數目不菲,居屋在公開市場上很少成交,居屋住戶無形中像公屋租戶那樣,被綁在單位裏。 

由於後來的居屋轉手要補地價,只有在計劃面世頭兩年開售的居屋單位,住戶才享有真正的增值,稱得上是業主。居屋計劃頭兩年發售的沙田穗禾苑第一期和何文田俊民苑,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分別較當初的發售價增值18.2 倍和25.6 倍(見本系列第一篇,刊9 月7 日)。但1981 年後開售的居屋,住戶空有業主之名,因為單位轉手時補繳的地價,耗盡了大部分的市場增值。 

今天有47.0%也就是近半家庭住在租住的公屋和居屋,但政府未能為這百萬計的公營單位創造有效的市場,住戶的權利遠遠不如新加坡的組屋。 

四個步驟創造市場 

想糾正問題其實並不難。以下試提供四 

個步驟作為參考: 

一、就所有或至少大部分現有的租住公屋單位, 強化「租者置其屋」(Tenan tPurchase Scheme,縮寫TPS)計劃,按單位當初發展的成本售予住戶。待繳的地價按單位落成時的市場估值加以折讓,而不是以市場現值或單位他日轉手時的市價計算。 

二、現有居屋單位的轉手方法基本上與租住公屋看齊:待繳的地價按單位落成時的市場估值加以折讓,而不是以市場現值或單位他日轉手時的市價計算。 

三、今後落成的所有公營單位都讓用戶選擇租住或購置。單位購入後至少持有五年,始可在市場上放售或放租。單位定價以發展成本為準,另加「概念(notion al)地價」。所謂「概念地價」應具備津貼成分,讓合資格的家庭能夠負擔。例如,每月供款應少於家庭申請公營單位入息資格(income-eligibility)的一半。除津貼售價,供款方法也盡可能寬鬆,例如先繳一成首期,其餘九成透過銀行,以三十年的按揭攤還。 

四、公開市場上若有足夠的公營單位放租放售,輪候公營單位的合資格家庭也就毋須乾等,可以向政府申請一筆過的定額津貼,在市場上選購最方便家人生活、由業主放售的公營單位。 

這四項建議應該可以為公營房屋單位創造有效的市場,撤除租住公屋和居屋之間的屏障,同時透過地價,為想置業的家庭提供明確的津貼。這些新措施有助於重建近十年來消失於無形的置業階梯,對剛步入社會的一代尤其重要。 

上周一,中文大學的廖柏偉教授也對以往的居屋計劃表示異議(〈免地價資助置業比復建居屋好〉, 刊9 月12 日《信報》)。對此,我只能表示贊同。以固有的方式復建居屋和擴大租住公屋計劃,只會加深這幾十年來釀成的大錯。下周三見報的本系列第四篇,將會就津貼置業提出宏觀經濟學的理據,這與香港經濟成長和市場波動的特性息息相關。 

公營房屋政策系列.之三 


5. k仔 2013-12-14 10:50:21

以下是當年租管的歷史


信報財經新聞 12-9-2012

香港社會有一個特色:經濟成長持續了六十年,市民收入翻了不知幾番,但人均居住面積比當年大不了多少。1973年港產片《七十二家房客》裏惡劣的居住環境仍然是集體的記憶。此後住屋無疑有所改善,但幅度有限,而且進度慢如蝸牛。



對於狹小擠迫的住宅格局,港人早就見怪不怪。《七十二家房客》的場景、籠屋床位以至近年的劏房,比比皆是。我敢說,以人均呎數計,香港是全球高密度居住環境的指標。

要 問香港的住宅為何那樣狹小,反過來當然也就是問:香港的樓價為何與天比高?香港住宅的呎價長期持續攀升,與美國大相逕庭。過去這一百三十多年,經通脹、面 積、質素和其他指標調整後,美國單一家庭房屋的售價相當穩定。【圖】中可見,除了八十年前的大蕭條和這次金融海嘯前那幾年,房價由1890年到2008年 幾乎不變。有關數據取自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對美國單一家庭屋價的研究,所量度的是同一單位市價的變化,故面積、質素和其他指標必然相同。

租務管制阻礙發展

美 國上世紀雖然人口和建築成本持續向上,但房價並未跟隨。本來就經濟學來說,個人收入增加後,會多花費在房屋上以改善居住環境。美國房屋的單位價(per unit price)既然百年不變,人們置業時必然愈買愈大、愈買愈好;美國人今天的住處也的確比以前更大更好。香港則不然,市民的住處質素或較好,但面積大不了 多少,且樓價愈來愈貴,有異於美國。

為什麼會這樣?簡單地說,房屋之於美國人基本上是消費類商品,但對香港人來說則是投資類商品。表面上美 國樓價數據會令人費解——不是說紐約、洛杉磯……的樓價過去攀升了很多嗎?但不經意的觀察很容易造成錯覺。美國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有過通脹,而 與香港的共通點是在1990年代後期,不少城市出現地產泡沫,前後長達十年。但美國人早期熱中由市區遷往郊區,而單一家庭房屋的面積擴大,使房價受控達一 世紀。

但香港不同,吸引市民買樓的不是面積、質素和其他指標,而是增值的潛力,這個因素與住宅的狹小互為因果。從住宅單位面積着眼,比較容易明白樓價特高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這樣比較容易明白,公營房屋政策若仍以把房屋當作消費類商品不斷提供與市民為目標,無疑是大錯特錯。

筆者今年3月14日在本報發表的〈樓價緣何高企?〉提 到,2004年7月7日通過的《城市規劃(修訂)條例草案》令本已僵硬的城規制度更形僵化,以致過去這幾年,樓價和建築成本本來就已頗大的差距進一步擴 大。由於規管僵硬,撥地興建房屋不易、成本高、需時長,需求上升時,供應嚴重滯後。市場調節的一個自然均衡結果是,發展商為了在官定的總樓面呎數內加大戶 數,唯有縮細住宅單位的面積。

《城規條例》只是其中一項延誤供應的規管。過去這幾十年,其他重大的干預也把香港往小單位的路上推,每一項干預都加大了地產發展的負擔;增加供應需時愈來愈長,加上單位面積受壓縮,兩種因素加在一起,進一步推高了樓價。

1945年年中日本投降,香港光復。其後的六年內,香港的人口由六十萬暴漲到二百一十萬。但期間自1947年起,戰前落成的樓宇受到租務管制;原本打算實施一年以解燃眉之急,但一延再延。當時同樣受英國管治的新加坡同年也開始實施租務管制。

租管不但削弱了發展商拆卸舊樓重建的誘因,更令業主在約滿時拒絕續租,以便加租換租戶。政府於是規定新約不得加租,令業主沒有誘因以迫遷租戶;這保障了租戶,但舊樓也就更不可能拆建。香港面對人類有史以來罕有的、最惡劣的一次房屋短缺,但限於當局的政策,無法對症下藥。

由於內地人湧到,當局藉租管來保障港人,但卻加大了發展的難度,對業主不利,對租客也不好;唯一得益者是二房東,透過分租而自肥,但他們也得縮小自住的空間

由 於舊樓過於擠迫,有人搬到僭建在官地上的寮屋,但人數遠遠少過舊樓的住客。1945至48年間,香港的人口由六十萬激增至一百八十萬,但在1948年只有 三萬寮屋居民,佔人口不到2%;即使1953年增至三十萬,也只佔人口10%。新來客仍然主要靠舊樓棲身,其擠迫程況不問而知。針對私樓的租管,埋下了港 人居住環境狹小稠密的伏線。

租管的後果縱然棘手,但單憑租管不足以令香港在其後的半個世紀內只建小單位。事實上,政府後來以《業主與租客條例(1955)》取代租管以方便舊樓重建;可惜又引入新的干預,令港人更難擺脫小單位之苦。

徙置計劃非為窮人而設

寮屋未經許可在官地上搭建,屬非法建築物;搭建的公司也興建其他私人樓宇,但當局視他們為從事非法、不道德、剝削勾當的投機者,卻忽略了他們對紓緩短缺的貢獻。高峰時期,全港約有一千個發展商,這令人誤以為他們獲利豐厚,但其實競爭激烈,經營並不容易。

看 當時的童星黎小田、馮寶寶主演的粵語片即可知,寮屋的居住環境一般遠較舊樓寬敞,至少遠勝《七十二家房客》。但官員有錯誤看法,且漠視發展商冒險僭建的原 因,總覺得寮屋售價和租金過高,近乎「敲詐」。其實如若依足法例,不另闢蹊徑,所有人都擠在舊樓裏,屋價和租金只會更高;而寮屋戶既然付得起「敲詐」性的 高價,自然不會是當時社會最窮的階層。

寮屋大多是木搭的建築,區內常見火災。雖然有些報道懷疑寮屋大火別有內情,但1953年聖誕節翌日的石硤尾大火引發香港的徙置政策,發展成為德政的神話,相信政府致力於讓貧苦大眾有像樣的居所。

實 情是市區受租管所限,缺乏地皮,徙置真正的目的是清拆寮屋,騰出官地供發展。1945至58年,市區可用的土地不超過200英畝(acre),政府拿出來 拍賣的不夠30英畝;其餘用來興建新樓的都是私人協約批地(private treaty),主要作非牟利用途。當時房屋短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租管令市區難以重建,而寮屋又佔用了尚未開發的官地,除非撤銷租管,否則就只有清拆 寮屋。寮屋密度低,遷拆涉及的住戶較少,可回收的土地又較多,自然較重建舊樓容易。

公屋住戶靠廉租自慰

曾於 1973至77年和1980至85年先後兩次出任民政司(Secretary of Home Affairs)的黎敦義 (Denis Bray)寫道:「五十年代的徙置計劃並非為窮人而設的房屋計劃,而是為了騰出土地供發展。徙置單位非供市民申請,所住的寮屋被拆才會獲分配單位」(譯自 Hong Kong Annual Review 1991 第九頁)。

這顯然是說,想獲得政府徙置,貧窮並非必要的準則。事實上,徙置計劃頒布前就已入住寮屋的家庭不太可能是最窮的;寮屋拆卸後,住戶獲分配的單位雖然設備簡單,但租金廉宜。徙置區單位或不及寮屋大,但通常沒有舊樓那樣擠迫。

政府一旦為提供房屋開了頭,香港也就步上了不歸路,住宅單位注定狹小。百萬計中下層市民獲配的公營單位大同小異,靠低廉的租金聊以自慰。

遷拆徙置也造成了一項奇怪的景象。寮屋人口由1953年的三十萬倍增到1964年的六十萬,相當於20%的人口。但新移民自1954年起已大減,寮屋激增與移民湧到無關。

有兩個因素令寮屋激增。首先是徙置政策令不少租戶由舊樓搬到寮屋等待遷徙。當時市民最愛揣測下次會清拆哪一區;舊樓租戶把遷往寮屋當作投資,就像今天的清拆戶暫住中轉屋,環境較好,租金也較低;因此徙置政策造成了一個副作用:政府剛拆了一個區,卻又有另一個冒出來。

徙置計劃的不公之處在於客觀來說並非扶貧,而是「獎賞」那些敢於入住非法建築物的「投資者」;申請公營房屋要資產審查是後來的事。過去這幾十年,當局力求在政治上平衡窮人的訴求和清拆發展的需要,但也因而造就大量有組織的利益鼓吹團體,各為其主,彼此角力。

「迷你」單位成永久居住模式

1947 年起實施租管後,由於業主不得驅逐租客,難以收樓,舊樓幾無法重建。長此以往,舊樓失修,淪為危樓。政府於是在1955年修訂《業主與租客條例》,以方便 重建。業主收樓時,對租客支付的賠償額由租務審裁處(Tenancy Tribunal)評定。政府繼而在1956年修訂《建築物條例》,放寬地積比,提升建築物高度的上限。這兩大變革大大增加了重建舊樓的誘因。

租管積壓了十年的房屋需求,一旦撤銷管制,全港舊樓爭相拆建,但租務處裁定的補償相當微薄,而且直到1970年代初期基本上凍結;這反過來導致過度重建,租戶被大量迫遷,湧向寮屋,寮屋區的居住環境反過來變得擠迫。

公 營房屋計劃變成必須照顧與日俱增和來自不同類型及來源的寮屋戶的需要,他們有些因為拆樓而被迫遷,有些自願搬入寮屋以待徙置。就本文的角度來說,徙置計劃 急劇膨脹後,雖然不少市民得享廉價的房屋,但長遠來說,最具破壞性的後果是百萬計的市民只獲分配「迷你」的單位,成為他們的永久居住模式,更成為大勢,香 港房屋的格局自此跳不出這個「小」框框,且連帶影響到私人樓宇的居住條件。下周再談。

參考文獻

Robert J. Shiller, Irrational Exuberance, 2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香港住宅狹小.之一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6. k仔 2013-12-14 10:52:12

1950-60年代,因文革有一百多萬人逃到香港,由於供應不想足,租金狂升,港英正苦出租管,冇人願意買樓,冇人買就會冇人願意起樓,但需求依舊,人太多一時間唔夠屋住,點算?


發展商當年因起樓無利可途,而放棄起正規樓,當時發展商一蝸蜂去山邊起尞屋及木屋,反正有有大量需求,係違法,你正苦敢郁違法木屋嗎?當年,這些木屋的建屋商曾多達一千家。

直至,石硤尾大火,正苦才的起心肝去解決木屋問題,搞左十幾廿年才搞掂。

這就是當年租管的禍害。
7. 數字兄 83010278301027 神算 2013-12-14 11:22:36
其實大部分所謂樓淡,都是AA。
一般人如果睇淡樓市,根本就唔會成日留意樓市消息。
如果你記得,我係做過AA的。AA每日返公司第一件工作,就是剪報,所以對劈價新聞尤其敏感。

AA呢一行,係賭緊自己的青春,因為萬一搵唔到錢,AA的工作經驗根本冇人承認是工作經驗,到頭來事業一片空白,好得人驚。好多AA自己冇用但唔會怪自己,只會賴業主賤。但撫心自問,如果有人終日望人仆街,佢既氣場必定極負面,無論係客還是業主都會FEEL到,仲點會俾生意佢做?

我做左30幾年人,晤出一個道理,就是正面積極的思想就像一塊磁石,會吸錢的。思想越正面,好事自然來,收入慢慢會增加;相反,負面消極的思想是導致貧窮的核心原因,因此,很多樓淡其實很窮很可憐,可憐在唔知自己點解咁窮。

坦白講,我係好討厭呢班不知所謂的社會敗類,所以我唔會教精佢地,反而要認同佢地,令佢地繼續沉淪。因此我最近加入淡軍(無間道),鼓勵佢地睇跌七成。

8. Alan Pepper To everyone 2013-12-14 11:59:42
"Landlords provide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to flats. "


Recently the discussions have heated up between two sides concerning rent control and 3D. Rather than constructive discussions we are seeing a lot of cursing and complaining from both sides. I would like to try and calm down the hatred between the 2 with this post. 

First and foremost let me state my interest. I'm both a landlord and a tenant. I lease out flats for investment and rent commercial properties for business, there's also a mixture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 my investment. Compared to Dr. I'm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his enterprise. So I'm still trying to make a living myself. I agree to SSD but oppose to BSD and DSD. Because SSD deters a lot of unqualified individuals to make a quick buck who may adversely affect the market (I do admire their 勇氣 however) . I oppose to rent control in today's economy but if there's a feasible and cost effective way to rule out 租霸 and unreasonable landlords I will support it (this probably only happens in an utopian society) . 

Anyway, I want to discuss the role of landlords in an economy like Hong Kong. Instead of brandishing them as 奸商, I would like to in their defence presen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y. Here's an over simplified calculation:

Let's say one city's government has land. And there's only 1 property developer, who has $100. The cost of building each flat is $100. It takes 1 year to build flats any number of flats. The rental of flats is $10 per year initially. This means in the first year the developer can build 1 flat and rent it out to 1 tenant. And it will be 10 years until the develop collects enough rent to build the 2nd flat. Another 10 years to build 2 more (total 4) flats. This is already been 20 years. 

Now let's say there are investors in this economy. Who has $120 each. And let's for argument sake  ignore supply and demand for a moment and pretend they line up to buy property year by year and prices stay the same.  That means in the first year. The developer will build a flat and will to sell to investor A, for $120 because he can gain $20 immediately. So in the second year,  the developer builds another flat and sells it for $120 again. In 5 years the developer should have $200 and can build 2 flats at a time. In 10 years 4 flats, and in the same 20 years 16 flats each year. That means in the same 20 years there will be hundreds of flats instead of 4. 

This calculation is obviously exaggerated and over simplified. But the logic is intact. I'm not proclaiming that landlords are doing the community a service and are 大仁大義. But they are providing utility, accessibility and mobility to the economy. 

I would also like to speak for the tenants side. I have to rent commercial properties for business. I'm extremely fortunate that my landlords are very kind to me. By all means they do not charge me any less than other tenants, maybe at most 10-20% Sometimes? Over the years my rental has increased on average 10% annually and I do have difficulties maintaining the business. But 食得鹹魚抵得渴. If I'm going to succeed in business then I have to find way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I am fortunate that i have been able to do it in the past and still remain confident to do so in the future. At the very least my landlords have not vacated me for lucrative rents. And I have been a good tenant to them for many contracts. Sometimes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increase rental more than I wish to but that's the way it goes. 

I have also heard many stories of bad landlords, some claims are believable but some are without merits. In my experience most landlords are negotiable and some are very stubborn. I'm also very fortunate that my landlords opens the door to negotiate with me. 

In any groups of people, landlords, tenants, employees, employers, young, old, men or women. There ought to be ethetical and unethetical individuals. We do not need to brandish a certain group to be one or another. These are all isolated cases. I hope to see productive discussions in the forum and learn from all brothers and sisters here. Please take this post into consideration whenever we post anything in the future. Thank you very much. 


Shared from Google Keep
9. mini 2013-12-14 13:36:07
61. mini 2013-12-14 13:27:43

If citizens are so worried about the rising rents, they should request CY and/or other responsibles to do somethings, such as:

1. take all the married quarters for the police families back to the ordinary citizens

2. get back all the development rights for the lands in NT along the West Rail & in Lantau Island

3. stop building the public estates in Hong Kong Island where are too many worldwide VIPs living & working there

4. supply more lands & import labours for developers if agreed

5. manage the population properly in Hong Kong

6. delete 3Ds gradually and the link between HKD & USD...

Good Luck to HK, Hello Kitty...

10. 路人丙 2013-12-14 14:15:53
7樓講得好,成功的人都充滿正能量,
怨天怨地的人總是失敗
11. how is your elder sister? 2013-12-14 15:17:25
what are her instructions to you today?
12. 细路祥 2013-12-14 17:16:29

想当年我做一台戏就可以在油麻地买一栋楼,我个friend 芳艳芬D楼多到唔知点用,送咗一层比八和会馆!

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index.asp?id=506

一定要买楼收租啊细路!

13. 計劃經濟學家 2013-12-14 17:31:33

我想,經過今次他提出要全面性租管之後,他的名銜應該由經濟學家進化成為計劃經濟學家,.........

1.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1.   論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學家的邊緣化過程

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05/big5/9_1.html

o    頁庫存檔

例如,陳雲因留學蘇聯而受到馬列經濟學毒害,以致於他終生未放棄馬列經濟學和計劃經濟制度。有例為證,八十年代,陳雲的兒子(陳方)在其妻子(宋任窮之女)的幫助  ...

2.   论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的边缘化过程

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05/.../9_1.htm...

o    頁庫存檔

轉為繁體網頁

例如,陈云因留学苏联而受到马列经济学毒害,以致于他终生未放弃马列经济学和计划经济制度。有例为证,八十年代,陈云的儿子(陈方)在其妻子(宋任穷之女)的帮助  ...

3.   陈云_陈云[政治家]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陈云

o    頁庫存檔

轉為繁體網頁

陈云[政治家]. 开放分类:人物政治家经济学家财经人物革命家 ... 能使经济有所起色。 他的理论使他在1980年代被认为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计划经济的鼻祖。

4.   经济专题-纪念新中国经济战线的奠基人――陈云同志 - 人民网财经

finance.people.com.cn › 人民网经济

o    頁庫存檔

轉為繁體網頁

试述陈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 ·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 中国经济战线的奠基人 0603·陈云: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0602·陈云   ...

5.   經濟專題-紀念新中國經濟戰線的奠基人陳雲同志

finance.people.com.cn › 人民網經濟

o    頁庫存檔

試述陳雲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思想 ·計劃與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關系 .... 偉大的經濟學家 0602·陳雲子女撰文憶父親:唯實不唯書 佩服毛澤東 0602  ...

6.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cpc.people.com.cn ›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o    頁庫存檔

前些年我應邀外出講課,常講: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應該頒給陳雲同志。 ... 陳雲 同志,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了計劃,小自由經濟工作指導思想,既注意自由市場,  ...

 

 

14. 妖言惑衆 2013-12-14 19:39:30
沙士咁震撼, 短短三幾個月內, 令淘大花園两座大厦共死二百幾人, 附近彷如死城, 人跡全無, 全港共死五百幾人, 當時成為世界焦點, 疫埠威名遠播是每日點算, 今日死幾人, 連用乜野藥醫都考起, 真係人心惶惶, 樓市挾亞洲金融風暴嘅餘威, 都係跌多四成, 由九七年計起都係共跌七成, 歷時六年多.

啲無腦所謂經濟專家憑乜理由話樓市話三年內跌五成? 佢地任何一個俾出嘅理由及論點, 同亞洲金融風暴+沙士嘅威力比, 簡直係蚊脾同牛脾, 無腦所謂經濟專家夠胆講出呢啲屁股指揮腦袋言論, 妖言惑衆, 害人害物, 應判北韓極刑, 被30隻terri 狗咬.
15. PN 2013-12-16 16:52:27
Admin should invite Professor Wong to publish his papers here a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