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2525    回應:26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法子 2013-12-06 09:23:19
把梁振英遂一拆穿,說出真相。

好!
2. Peter Paker 2013-12-06 09:49:18
湯博士,

有關大陸人個人入市的比例,我有數字及findings,如下:

發現及結果

 

圖一為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與 CCL 的趨勢圖,覆蓋時期由2007年第1季至2013年第2季,合共26個季度,詳細季度數據放在附註一。

 

深紫色線為 CCL (左軸)

紅色線為按金額計,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右軸

綠色線為按成交宗數計,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右軸

 

 

從圖一,得出以下發現及結果:

 

<1>  「按金額計」的比例 按成交宗數計」的比例

自有關內地客數據開始被統計以來,「按金額計」的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比例一直高於按成交宗數計」的比例。

 

這代表內地買家人數較少,但卻佔較高的成交金額。舉例說,2011年第4季,內地買家佔二手成交宗數為10.1%,但有關二手成交金額卻佔15.2%,即表示內地買家買入物業的價值較本地人為高。

 

<2>  20073月至20116月(圖一內"A"

在這段時間內,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與CCL 都是同步上升。按成交金額計,內地個人二手買家的比例由2007年第一季的約4% 升至2011年第2季的13.1%。雖然有關比率期內大幅上升,但內地買家仍只佔整體成交的小部份。

 

<3>  圖一內 "A - B" 的時段

由於樓價持續上升,政府於20116月末(圖一內"A"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調控樓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2厘的壓力測試(加息2厘後,供樓金額不得超過月入6成);

金管局第二次收緊600萬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600 - 700萬借7成,但按揭金額不得超過420萬;700 - 1,000萬物業只借6成,但貸款額不得500萬);

20114月起暫停H+0.7%的按揭計劃,其後逐漸提高按揭利率由20114月最低的1厘,調升至2011年末最高的2.6 - 2.7厘;

收緊收入非來自香港之按揭申請人的按揭成數;

以按揭貸款申請人資產淨值為依據所批出的按揭貸款,且不經壓力測試的情況下,最高按揭成數下調至3成;

 

在上述措施下, CCL20116月末(圖一內"A"99點輾轉下跌至20121月末(圖一內"B"94.47點。其中,有一點是好有趣的,此段時間CCL 的表現是比較呆滯地下跌,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按金額計)反而不斷上升,半年間由10% 反覆上升至15%。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國內人好似不能拓得起該段期間的樓價,儘管大陸人入市的比例大幅增加,二手樓價仍然錄得輕微下跌。

 

<4>  圖一內 "B - C" 的時段

CCL 20121月末(圖一內"B")的94.47急速上升至201210月末(圖一內"C"BSD公佈前的 114.358個月內CCL 上升21%,主要原因,於2012年年初銀行逐漸調低按揭利率由2.6%2.15%PH按低至H+1.7%(約1.9%),刺激置家入市。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金額計2011Q4高位的15.2%下跌至2012Q310.6%,這好可能與人民幣暫緩升值有關。樓價上升,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下跌,反映本地購買力才是樓價上升的主要原因。

 

<5>  圖一內 "C - D" 的時段

201210月末(圖一內"C"),政府宣佈向境外買家徵收 15% BSD,國內人的入市比例隨後急速下跌約一半至5.9%,但 CCL 卻由201210月末(圖一內"C")的114.35再急速升至20133月末(圖一內"D")的123.01BSD 實施後,CCL半年內上升7.6%,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大幅下跌一半。這是另一不能否定的鐵証,去証明樓價上升的動力是來自本地的購買力。

 

<6>  20133月末(圖一內"D"之後

20133 - 6月期間,CCL 118 - 121點水準牛皮,內地買家所佔的比例仍在低水準。但是,卻出現一個從未發生的現象,內地買家的成交宗數比率由4.1%升至4.9%,但成交金額的比率卻由6%跌至5.4%

 

這反映內地買家在實施BSD後,漸漸適應BSD且開始流向低價的物業,這可能因為買低價物業所涉及的稅款較低有關。目前,香港最缺乏、需求最大、空置最少的單位為上車盤及基層集中區域內的細單位。但是,BSD實施後,反把這班「豪」客由空置較多的中上價樓市場,趕至香港需求最殷切的基層單位市場。究竟BSD 的實施是否真的能幫到政府想幫助的人呢?還是政府反而幫倒忙。

 

不過,這個趨勢只是剛剛發生,是否持續則須有待觀察。

3. Peter Paker 2013-12-06 09:50:32
4. 中產B 2013-12-06 10:07:53
絕對正確
5. PN 2013-12-06 10:11:26
Peter,
Where did you get your "Mainland Chinese" data from? Thanks.
6. Lincoln 2013-12-06 10:23:54
This article really tore off 689's mask and put him out of countenance.

Well done Dr. Tong!!!

7. Peter Paker 2013-12-06 10:24:26
to PN

中原研究部2007年Q1至2013年Q1,以下為我采用的其中一季的數字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Template4.aspx?id=49473
8. 樓市辣招緊按vs限奶令 2013-12-06 10:28:07
如果3D辣招在立法會通過到的話。梁朝官員就可以週不時像高永文今天威風地公告天下農曆年前不會撤退限奶令。香港市民還記得限奶令始原於當時同週發生之夢熊之嘯。
9. 行外人 2013-12-06 10:48:12
To PP

Well done!!!
10. 行外人 2013-12-06 10:50:18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11. 用家心聲 2013-12-06 11:00:29
其實我都知樓價高, 不過始終要住麻, 買咗樓個心定啲唔駛四圍搬. 雖然要比DSD, 但可以把業主口叫價嗌返落啲當係業主比DSD. 咁銀行幫我做哂壓力測試又批貸款咪每個月供款囉. 加息樓價跌? 都驚嫁, 不過每月供得掂咪OK囉...我又唔係投資專家, 鬼知幾時最高位幾時最抵位?
12. 良民 2013-12-06 11:00:41
我們想問政府,今日你說,非常時期,要出辣招? 
但你從來唔講,幾時再係,非常時期,辣招被撒,是樓価下跌20、50、80% 或永遠不撒? 
請給我們答案,因我們深怕你們又再次做錯決定!
13. 一分鐘 2013-12-06 11:19:19

博士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34億的稅款暫寄存在律師樓。這筆錢並非小數目,若有律師行挾帶私逃,梁振英的這個政府難辭其疚。到時又有機會讓梁振英施展語言偽術了。

真是個: 又試粉墨登場,精彩萬分。若知後事如何,請看博士下回分解。

14. Peter Paker 2013-12-06 11:21:55

另一重點


<4>  圖一內 "B - C" 的時段

CCL 20121月末(圖一內"B")的94.47急速上升至201210月末(圖一內"C"BSD公佈前的 114.358個月內CCL 上升21%,主要原因,於2012年年初銀行逐漸調低按揭利率由2.6%2.15%PH按低至H+1.7%(約1.9%),刺激置家入市。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金額計2011Q4高位的15.2%下跌至2012Q310.6%,這好可能與人民幣暫緩升值有關。樓價上升,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下跌,反映本地購買力才是樓價上升的主要原因。

 

<5>  圖一內 "C - D" 的時段

201210月末(圖一內"C"),政府宣佈向境外買家徵收 15% BSD,國內人的入市比例隨後急速下跌約一半至5.9%,但 CCL 卻由201210月末(圖一內"C")的114.35再急速升至20133月末(圖一內"D")的123.01BSD 實施後,CCL半年內上升7.6%,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大幅下跌一半。這是另一不能否定的鐵証,去証明樓價上升的動力是來自本地的購買力。

15. Peter Paker 2013-12-06 11:26:04
這才是正苦的偽術 , 透過 BSD將責任推俾大陸人 , 去掩蓋正苦自己没開發土地的錯誤 , 又把中港矛盾升温
16. 白河 2013-12-06 11:26:47
辣招未為庫房帶來收入
一日未立法, 錢都在律師樓
17. Peter Paker 2013-12-06 11:29:06
這才是正苦的偽術 , 透過 BSD將責任推俾大陸人 , 去掩蓋正苦自己没開發土地的錯誤 , 又把中港矛盾升温
18. 有人未瞓醒 2013-12-06 12:08:23
pp真搞笑,以為數字多,就是真理,等我點醒你,大陸客比例回升,可能香港客開始頂唔順,在某時段追回大陸客早前的跌幅而已,三腳貓統計,笑死人。 
19. 亮劍 2013-12-06 12:12:54
最近有唔少投資者棄械投降,「蝕讓」新入伙單位!
好多人單睇報紙標題,呢個跌一球,嗰個唔見兩球,心都涼曬!
但睇真啲呢全新盤,通常都係喺呢幾年以樓花方式買入,回想這數年CCL唔係升幾成嗎?咁點解呢班「苦業主」冇汁不特止,還要倒貼?
『一切源於溢價!』
數年前未有辣椒,發展商以市場價加幾成賣樓花,好刻己啦,那呢幾年樓市應該有嘅升幅,一炮過俾發展商趙走哂!
到呢年零樓花變成現樓,你投資者若要出貨,咪回歸市場價囉!
面價打和係合理,咁又點解要又輸$?去咗地代、律師及政府度囉!


20. 後遺症 : 一三至一四財年的土地供應,將嚴重低於2萬個單位的目標 2013-12-06 12:35:32

政府行政手段多多既後遺症 : 無發展商敢玩大型發展, 政府自己起晒D樓去啦. 仲有呀, 果11000供應, 大部份是限尺樓, 自欺欺人.

 

花旗集團發表研究報告預期,本港一三至一四財年的土地供應,將嚴重低於2萬個單位的目標,故相信本港樓價值得看好,預期發展商的股價表現,將跑贏收租股及房產信託,首選新地、長實、恒地 及 信置。

首三季僅涉萬一伙

根據報告引述數據指出,政府今年二月時稱潛在土地供應可達約25,800個單位,因此滿有信心地稱,可達到一三至一四財年的2萬個單位供應目標。然而,花旗總結港府今年首三季的土地供應後,相信可能是由於農地轉換、舊區重建、及港鐵項目及政府招標均減少之故,全年供應量僅約11,300個單位,遠低於2萬個的政策目標。

花旗早前曾指,對於市場不少預測港樓明年跌15至20%,未來兩至三年再跌30至50%,是過分悲觀;另外,花旗研究部副總裁雷智顏表示,該行料明年樓價跌10%,相信此為政府樂見的情況,政府將維持目前調控措施。

渣打亞洲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明年樓價會有秩序下調最多10%,主要因為美國退市影響買樓意欲,以及近日地產商於一手市場推出折扣優惠,但該行相信,政府沒有迫切需要減辣放寬樓控措施,又指樓價一年下調15至20%亦屬正常。

21. 亞巫 2013-12-06 13:41:07
那些雙倍印花税為何政府又不敢收,但又要放在律師樓,律師樓走佬點算!湯博士,講得好。
22. 睇唔過眼 2013-12-06 13:52:08
湯生冇偽術,俾你做特首好嗎
23. 睇唔過眼 2013-12-06 13:58:51
希望湯生寫篇「如果我是特首」的文章,期待中
24. 陳超國 2013-12-06 15:56:55
屋宇署員工早前發動罷工,把積壓多年的問題表面化。香港的經濟模式自回歸以來已改變甚多,現時本港極度依賴金融、旅遊、零售等服務行業。人口結構及勞動力市場如何配合轉型,政府及市民必須細心考慮。政府因此推出了長遠人口政策諮詢,免不了涉及勞動人口策略。

就地產界來說,勞工短缺問題日益嚴峻,而且是跨階層,由管理層到工人均出現人手不足。

政府推出不少壓抑樓價措施,當中包括增加土地供應及加快圖則審批。過去一年,每個月均有政府土地招標出售,地政總署的工作量增加不少。為了令在建住宅項目可盡快推出,政府亦希望加快審批,壓力又落在地政總署上。

地政總署壓力爆煲

地政總署現時的測量師編制與十多年前差不多,測量師大約維持在250名左右,現時工作量排山倒海壓下來,隨着社會發展,地契條文又比早年複雜得多,加上大量投訴要處理,員工壓力已達臨界點。

可是地政總署欲增加人手亦面對不少障礙,除了政府緊縮開支,招聘有地政經驗的測量師亦相當困難。政府部門因政策關係,招聘專業人士只可從最低職級着手,地政總署只可招聘測量師而不可招聘更高職級如高級或總測量師。

由於地政工作相當複雜,私人市場專門從事地政業務的測量師數量不多,且多屬資深,不願受僱於政府從低做起。因此進入地政總署的測量師未必有太多經驗,如聘用更有經驗的,又可能因影響現職員工晉升而遭反對。

建築工人極度短缺

在私人市場,各階層人手均短缺。近年多宗強拍項目,再加上政府每月均有土地推出市場,地盤數量大增,很多則師樓已應接不暇,有經驗的項目經理更成搶手貨,工資急速上升。

地盤工人的情況更嚴峻,很多技術工種人手極短缺,承建商要準時完工,只好加薪招聘工人。現時地盤工人月入最少兩、三萬元,不少更高達八、九萬元。由於地盤工作辛苦,聽說有些工人見日薪提高反而減少工作日數。

地盤數目增加,加上未來的基建項目,現時地盤工人數目根本不能應付。建築費過去兩年均以雙位數字增長,估計在建築工人短缺下,來年增幅可能加劇。人手不足可影響住宅供應及增加建築成本,不利樓市健康發展。

不過,培訓建造業工人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而且難找新血入行。在普及教育下,即使知道地盤工人收入比大學畢業生還高,又有多少年輕人願意轉到地盤工作?

慎重考慮輸入外勞

很多發達城市的處境與香港一樣,民眾普遍不欲做體力勞動工種,政府惟有輸入外勞,本身不想擔當的工種便找其他人來做,工資可低一些,對整個社會有好處。輸入建造業外勞除可降低培訓成本外,還可在市道低迷時減少輸入,降低本港工人失業壓力。可惜輸入外勞是敏感問題,如何處理,恐怕勞工界與政府難免惡鬥一輪。

陳超國
25. To 24 2013-12-06 16:42:31
啱啱衙門唔是請左個咸濕專員十八萬一個月? 又唔見佢要由派傳單做起?
26. 黄河 2013-12-07 00:43:36
有利香港底层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