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為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與 CCL 的趨勢圖,覆蓋時期由2007年第1季至2013年第2季,合共26個季度,詳細季度數據放在附註一。
‧深紫色線為 CCL (左軸);
‧紅色線為按金額計,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右軸) ;
‧綠色線為按成交宗數計,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右軸) ;
從圖一,得出以下發現及結果:
<1> 「按金額計」的比例 > 「按成交宗數計」的比例
自有關內地客數據開始被統計以來,「按金額計」的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比例一直高於「按成交宗數計」的比例。
這代表內地買家人數較少,但卻佔較高的成交金額。舉例說,2011年第4季,內地買家佔二手成交宗數為10.1%,但有關二手成交金額卻佔15.2%,即表示內地買家買入物業的價值較本地人為高。
<2> 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圖一內"A")
在這段時間內,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與CCL 都是同步上升。按成交金額計,內地個人二手買家的比例由2007年第一季的約4% 升至2011年第2季的13.1%。雖然有關比率期內大幅上升,但內地買家仍只佔整體成交的小部份。
<3> 圖一內 "A - B" 的時段
由於樓價持續上升,政府於2011年6月末(圖一內"A")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調控樓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加2厘的壓力測試(加息2厘後,供樓金額不得超過月入6成);
‧金管局第二次收緊600萬以上物業的按揭成數(600 - 700萬借7成,但按揭金額不得超過420萬;700 - 1,000萬物業只借6成,但貸款額不得500萬);
‧於2011年4月起暫停H+0.7%的按揭計劃,其後逐漸提高按揭利率由2011年4月最低的1厘,調升至2011年末最高的2.6 - 2.7厘;
‧收緊收入非來自香港之按揭申請人的按揭成數;
‧以按揭貸款申請人資產淨值為依據所批出的按揭貸款,且不經壓力測試的情況下,最高按揭成數下調至3成;
在上述措施下, CCL由2011年6月末(圖一內"A")的99點輾轉下跌至2012年1月末(圖一內"B")的94.47點。其中,有一點是好有趣的,此段時間CCL 的表現是比較呆滯地下跌,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按金額計)反而不斷上升,半年間由10% 反覆上升至15%。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國內人好似不能拓得起該段期間的樓價,儘管大陸人入市的比例大幅增加,二手樓價仍然錄得輕微下跌。
<4> 圖一內 "B - C" 的時段
CCL 由2012年1月末(圖一內"B")的94.47,急速上升至2012年10月末(圖一內"C")BSD公佈前的 114.35,8個月內CCL 上升21%,主要原因,於2012年年初銀行逐漸調低按揭利率由2.6%至2.15%(P按),H按低至H+1.7%(約1.9%),刺激置家入市。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金額計) 由2011年Q4高位的15.2%下跌至2012年Q3的10.6%,這好可能與人民幣暫緩升值有關。樓價上升,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下跌,反映本地購買力才是樓價上升的主要原因。
<5> 圖一內 "C - D" 的時段
2012年10月末(圖一內"C"),政府宣佈向境外買家徵收 15% BSD,國內人的入市比例隨後急速下跌約一半至5.9%,但 CCL 卻由2012年10月末(圖一內"C")的114.35再急速升至2013年3月末(圖一內"D")的123.01。BSD 實施後,CCL半年內上升7.6%,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大幅下跌一半。這是另一不能否定的鐵証,去証明樓價上升的動力是來自本地的購買力。
<6> 2013年3月末(圖一內"D")之後
由2013年3 - 6月期間,CCL 於118 - 121點水準牛皮,內地買家所佔的比例仍在低水準。但是,卻出現一個從未發生的現象,內地買家的成交宗數比率由4.1%升至4.9%,但成交金額的比率卻由6%跌至5.4%。
這反映內地買家在實施BSD後,漸漸適應BSD且開始流向低價的物業,這可能因為買低價物業所涉及的稅款較低有關。目前,香港最缺乏、需求最大、空置最少的單位為上車盤及基層集中區域內的細單位。但是,BSD實施後,反把這班「豪」客由空置較多的中上價樓市場,趕至香港需求最殷切的基層單位市場。究竟BSD 的實施是否真的能幫到政府想幫助的人呢?還是政府反而幫倒忙。
不過,這個趨勢只是剛剛發生,是否持續則須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