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4218    回應:10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homebloggerhk 2013-04-15 12:30:58

不要誤失收割之時,眼白白看錢流走

諗樣兄你好!

拜讀閣下文章多時,獲益良多,而誠請諗兄指導。

本人31歲月入35K,太太28歲(屬不穩定工作)月入22K,上年結婚。

現有三個住宅物業如下:

物業1 (本人持有):

按揭額:3.15M

市值:4.5M

供款年期:30年

月供:$11,881

月租金收入$11,000租住給友人

 

物業2 (本人持有):

按揭額:2.34M

市值:3.25M

供款年期:25年

月供:$8,162

月租金收入:$8,000

 

物業3 (本人太太持有):

按揭額:2.7M

市值:4.6M

供款年期:40年

月供:$8,452

月租金收入:N/A因我倆及我父母自住

 

因結婚關係,已差不多盡用積蓄,現只持現金約10萬,扣除所有支出每月可儲蓄18 to 22K.

 

幸得金融海嘯相助,四年間由20萬資本發展到三間物業。唯政策市所礙,及現金流不佳,不能再進一步,形成(四方檯)格局,即以樓養樓。

 

有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現希望諗兄指引前路:

1. 是否應該三退一,即沽走一間物業,多留現金,待價低再出擊?

2. 或保留現有物業,因買賣頻繁不但手續費高且可能要被繳利得稅。然後每月用一半之儲蓄,分段購入閣下介紹的收息基金?

3. 有更佳的建議嗎?

承蒙賜教,不勝感激

迷途的庸材上


ANSWER:

此文主要為判定你是應現在收割還是「坐一坐」。

 

筆者其實唔係幾明「四方檯格局」係咩? 真係有用心上網翻查亦得不到解說。估計是格食格,角困角,不能動身之意思吧。讀者和妻子與父母同住,更在早前用40年按揭將物業三供款拉長,當中所付之耐心及部署捎抵佢三十出頭持有三間樓。唯物業一和二都是近期買入,水位每間約有百餘萬,係現時市況九成業主大賺下,不算得多。現擔心萬一樓市退潮而趕緊快把泳褲抽起,實為合理處理方法。

 

由於太太屬不穩定工作,筆者假設太太「自給自足」,即物業三由太太單名持有,而太太借貸力亦在支持該40年按揭中用盡。現時讀者35k月入持有兩收租物業,一個有簽租約(物業二)而另一物業沒有。此實在是假設,因為在網上溝通是單向的,要再和讀者詳談才能解決更多問題。如物業二真係未有租約,建議讀者「補水」,將借貸比率降至樓價五成再轉按,在申請時向銀行表明是出租用途,成功轉按後可將物業二租金收入納入為收入一部份。

 

物業二市值3.25mil,補水為2.34-(3.25*50%)mil=71萬。賣走物業一,可變現1.35mil,當中套回資金一半就夠補水。建議賣樓之原因,為讀者一人持有兩個物業,35k月薪之借貸力為35000*50%/10000*2.59=4.53mil。就當計埋租金收入,即物業二原本就報有出租用途,都只是盡計(35000+8000)*50%/10000*2.59=5.56mil,都比自己單名持有的物業一加二(即4.5+3.25=7.75)為少。讀者是正確地利用了槓桿,再加上睇準了2008-2013的樓市升浪,五年和太太累有千萬市值物業。唯市值和家庭月入(少於60k)極不相配。市旺時絕對係爽,完全展示出投資樓市加上槓桿的極大優勢,唯市跌只要20%就令人心感不安,35%左右就打回原形,由贏變輸只會令人心感不安。打亂下一次入市之部署。人確實是習慣直線思考動物,贏在第一次,第二之入市時都較有信心,一開始就輸,成日都以為下次買又係輸。所以實力易見底者,見好就收吧!

 

建議沽走物業一,再唔係叫朋友住入物業二,留住好租客,都唔好誤失收割之時,眼白白看錢流走。

 

就當沽走物業一,亦將物業二的租金納入借貸力計算,兩間樓「持貨」7.85mil,其實都大過自己最盡借貸力了,即5.56mil。所以減磅是應該,套出現金可放於收息基金,千祈唔好因要比利得稅而不獲利。建議收息基金之原因,是因為其沒有鎖定年期,及讀者本身後生,實有需要等多一個浪,市低出擊。如果是近退休之輩,可能沒價格風險及有鎖定年期的債券為佳。當然收息另有好選擇,沛富基金是一個ETF,投資亞洲區債券,唯近日南韓局勢不穩富有影響。當然等你賣出樓後,已是另一番景象了。請先套樓,投資物品可以日後再談。


>>>>按此看全文

2. 炒商舖 2013-04-15 12:40:10
住宅價唔跌到夠,政府唔會收手,信息明顯。

所以,聰明資金已一早賣掉住宅,轉投商業物業,其中商舖為投資首選,單單大陸自由行就已經可帶來每年高雙位數的零售增長,舖價只會跟龐大的大陸市場每年以高雙位數上升,一舖養三代永遠係香港的核心價值。


3. 人生最大的無奈 2013-04-15 18:42:24
強積金是打劫打工仔的血汗錢去給基金佬銀行佬去享用,
打工仔供三十年,到最後:只能買一個菠羅包!!!只有
積金局的高官和基金佬銀行佬可以發過豬頭!!!
人生最大的無奈不是被騙, 而是明知是騙局但偏偏無法逃避:from:
http://blog.yahoo.com/_4U4VKVJYEHE2WIU6CBLVRZ5O7Y/articles/647758

http://www.baby-kingdo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46525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8724877&extra=page%3D55&page=1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8724877&extra=page%3D55&page=1

from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1024024
由於有高昂管理費這「金剛箍」,扣除成本後的基金表 現,往往好不到哪裡。據強積金年報,十 二年來強積金的年度化回報率只是 2.7%,已跑輸通脹。肉隨砧板上,打工仔為免蝕到渣都無,近年都流行買入「保證基金」,但原來一樣易中招。保證基金每年均會定立一個保證回報,例如滙豐 的保證回報,為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的回報至少有 0.125%,這只是比放入銀行好一點。保證人除了收一般管理費,還要收取保證費和儲備費,其管理費可高達 2.79%,真是做人民幣定存好過。

同樣名不副實的還有「保守基金」,它雖然投資在相對穩陣的港元債券,或索性什麼都不買,只持有現金,回報與現時儲蓄利率的 0.007%相若。不過扣除管理費後,保守基金隨時要蝕!

香港沒有地產霸權,只有強積金霸權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1125223

4. 港人對公屋需求激增原因 2013-04-15 20:32:54

港人對公屋需求激增原因

5. 香港優等市民搶購 2013-04-15 22:25:10

香港優等市民搶購: 

綠悠雅苑售出八成半單位 綠表配額剩半…..…

房協綠悠雅苑上星期開始「揀樓」,至今已售出近八成半單位,其中76個三房單位已售罄,目前仍有107個兩房及46個一房單位。

房協表示,「白表家庭」的單位配額已用盡,「綠表家庭」的單位配額剩餘大約一半,而單身人士申請者的配額則尚餘少量。

房協認為銷情理想,相信所有單位可於本星期內售罄。

 

 

6. 亮劍 2013-04-16 08:25:29
金價一日之間來個 9 折,環球資產大轉移!
揸現金被人日日俾偷咁啲,揸金及日本紙就直頭俾人㯲住搶!
儍強叫人唔好一窩蜂去買樓,合理!因為樓市風險真的好勁!但唔係人人都識得投資㗎嗎!
呢半年投資若要有運行,咁你投資智慧要係最 Top 嗰十%先掂!
7. 按證:倘樓市風險增 或加保費 2013-04-16 08:34:37

按證:倘樓市風險增 或加保費

全年少賺一成 按保申請減半

政府推出樓市新辣招已近兩月,樓市淡靜,按揭保險至今已減至每日僅得40宗申請,但按揭證券公司總裁李令翔認為,目前樓市風險仍然高企,暫無意放寬有關措施,反之如風險加劇,不排除會上調按揭保費,進一步收緊。

李令翔:樓價遠未到合適水平

李令翔指出,縱然最近本地樓價有所緩和,惟只是剛剛開始,且樓價升幅仍與市民收入脫節,遠遠未到較合適水平,故認為樓市風險仍大。

按證公司於今年2月起,先不受理個別樓盤及長年期樓花的按保申請;繼而再將九成按揭的門檻調低,僅接受400萬元或以下的物業申請。

倘推定按 傾向與銀行合作

李令翔表示,今年首季的按保申請,較平均數下跌近半,即每日僅得40至50宗申請,但因目前樓市風險仍高,按證公司仍會持續現行的按保政策;倘若風險再升,會再檢討政策進一步收緊,如上調按揭保費、縮短按揭年期,及因應物業種類而拒承造按保。

近日多間銀行因應市場對加息的預期升溫,推出定息按揭應市,李令翔亦謂目前市場的定按息率吸引,「按證都未必做到那麼平」。他指因本港定按需求不足,難以進行對冲,故暫未有大肆推廣;而即使真的推出,亦因避免與市場直接競爭,按證會傾向與銀行合作推出定按計劃。

首季僅購4600萬按揭資產

因應按保業務放緩,及購買按揭資產規模萎縮,按證公司2012純利按年倒退10.38%,至11.25億元。去年按證公司僅購入8.65億元按揭資產,按年大跌九成,市場資金仍然充裕下,銀行乏出售資產誘因,故今年首季亦僅購入4,600萬元按揭資產。李令翔坦言,全年盈利或再下跌,但因公司業務具有周期性,「金融環境較差時,銀行出售資產的意慾就更大」,故對長期盈利仍有信心。

由按證牽頭推出的安老按揭,由2011年中推出至今年3月底止,共接逾360宗申請,平均每月年金約1.34萬元,申請人歲數介乎55歲至93歲。李期望,安老按揭、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等新業務,可成為日後的盈利動力,未來會再加強產品推廣。

撰文:馬子豪

8. 黃金大災難 預演環球金融震盪 2013-04-16 08:47:34

黃金大災難 預演環球金融震盪

欄名:社評

國際金價過去兩個交易日恐慌暴跌,昨天便一度重挫逾百美元。金價走勢非關牛市熊市,而是資金市下投資者突失信心,遂現戲院失火式逃亡潮。多國央行印鈔票,熱錢造成股債等嚴重泡沫,藏暴跌危機,金市只是預演。

熱錢突逃亡 信心虛怯人踩人

金價在最近兩個交易日被狂踩,繼上周五晚每盎斯急跌逾70美元後,昨再暴挫逾120美元,曾跌穿1,360美元。有大戶踩多一腳,指金價恐跌至1,200美元。金市劇震表面上是多個壞消息所致,惟此僅藉口。

今次跌市導火綫,是塞浦路斯擬沽金填債,市場更憂歐豬大國如意大利、西班牙跟隨。惟塞國儲金約14噸,僅去年全球黃金需求約4,405噸的九牛一毛;且意、西未見迫切要沽金,現僅炒消息,未見實質影響。

亦有指金市恐美國儲局加快退市故大跌,若市場真憂美國退市,環球股、債等應亦急挫,惟過去兩個交易日其他市場頗穩,獨黃金遭狠沽,顯退市說不成立。

而國際大鱷索羅斯指黃金失避險作用,亦被指是跌市元兇,惟他僅說中一半。黃金在過去四、五年被視作安全港,因發達國不斷濫印鈔,令鈔票趨貶值,又推高通脹預期,投資者遂買金避險,且金價在2008年僅約800美元、之後兩年亦僅約1,000至1,200美元,確具一定避險功能。

惟其後歐美日鈔票愈印愈濫,製造天量投機熱錢追金,令金市變成資金驅動,大戶更自2011年起狂掃黃金ETF,使金價在前年炒高至逾1,900美元的歷史高位,存極大泡沫,避險作用早失,僅靠熱錢與投資者盲目信心支撑。

然而,春江鴨年初起已藉黃金ETF密密沽貨,首3個月已沽金202噸,較去年全年才買272噸黃金,信心顯已漸失。

故塞國賣金、美資行高盛上周起唱衰黃金等壞消息被急速放大,投資者憂愈遲沽愈吃虧,遂如戲院失火鬥快逃亡,釀人踩人式暴跌。

外界關注,金市是否由牛轉熊?惟金市非牛非熊,而是資金市下熱錢來去無定,若不利消息被消化,發達國續印鈔,市場又可說金價暴跌過後有避險價值,投機熱錢回頭再炒亦不意外。

黃金突失寵 他朝股債恐相同

近年環球氾濫熱錢四竄炒作,如美股在美國疲弱復甦下竟屢創新高、環球債市孳息被壓低至不合理水平、新興國樓市泡沫惡化等。若美國真開始退市,令熱錢減少,又或突現壞消息衝垮市場信心,這些泡沫嚴重的市場恐重演這幾天金價的急跌暴挫,投資者須加警覺。

9. 2011 年 6 月11 日東方 2013-04-16 10:28:04

收緊樓按趕內地客2011 6 11 日東方

樓市熾熱,樓價衝破九七年歷史高位,金融管理局擔心銀行按揭貸款風險增加,進一步收緊按揭貸款,樓價一千萬元或以上物業最多按五成,七百萬元以下物業最多按七成;並針對境外買家,尤其內地炒家,如申請按揭貸款者主要收入非來自本港,按揭成數再下調十個百分點。這是○九年十月以來,金管局第四度出招,但有學者認為,收緊按揭貸款不足以令樓市大幅降溫。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再警告,「在不尋常的環境下,樓市走勢難預測,呼籲市民置業時必須小心,量力而為,現在風險已大了很多。」

利率風險遠較97年高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說,對上一次在去年十一月推出穩定樓市措施後,樓市發展反覆,今年三、四月淡靜後,近期又呈升溫,樓價不但已超越九七年高位,利率風險亦遠較九七年高,當年按揭利率一般逾十厘,現時按揭利率只不過一厘,但這個超低和不正常的利息環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陳德霖指出,由於銀行按揭貸款風險仍上升,金管局向銀行發指引,進一步提升按揭業務風險管理,所有價值一千萬元或以上的自住物業,最高按揭成數下調至五成。收緊樓按措施即時生效,昨日之前簽訂臨時買賣合約者則不受影響。

但陳德霖說,樓市受一系列複雜因素影響,包括土地和樓宇供應、息口走勢等,收緊樓按只是其中之一。他又否認聯繫匯率令樓市升溫,指歐美低息,大量熱錢流入所致。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也稱,今年首季,樓宇按揭貸款佔銀行各項貸款額百分之三十二,而與物業相關貸款更佔百分之五十二,多達二千五百七十億元,增長超越九七年,當樓市出問題時會影響銀行穩定性。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日前指出,四成新樓買家都是內地人。阮國恒昨解釋,針對內地炒家,如按揭貸款申請人主要收入不來自本港,按揭成數再下調,這是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因銀行難以判斷其收入,而若申請人逾期還款,銀行亦難追收。但若申請人是派駐外地工作的港人,銀行則可酌情處理。

阮國恒又表示,即使銀行最近加息,亦非降低風險做法。他並不認為金管局過去三度出招無效,指每次都增加了銀行抵禦風險能力。

按揭證券有限公司亦配合,將按揭保險計劃下的住宅物業價格上限由六百八十萬元調低至六百萬元,即按九成最多為五百四十萬元。

2011 年第三季,CCL100 點左右上上落落:於該年年中,金價係大約1500 美元,在短短一個第三季,先上 1920左近做雙頂,然後幾乎返回起步點咁濟!如果無經濟常識站錯邊嘅話,就會左一巴、右一巴,棍棍應!

今天金價跌破 1400,當時聽政府高官老點唔買樓嘅人,先喺呢兩年無份低息供樓要捱貴租,如果沽自住樓而去買金嘅話就仲大劑!

10. 亮劍 2013-04-16 10:51:46

香港樓市喺 1946年開始,小市民先叫做有得玩,加上同期香港經濟開始起飛,所以樓年升到 1965年文化大革命嗰陣先叫停,樓牛宣佈釘蓋,為時 19年命仔!

直至 1967年香港大暴動,有錢人雞飛狗走,樓市直插谷底,要到 1968年先見底回升,熊市為期三年!

去到 1973年香港發生股災,恆指由千七點去到 150點,樓市當然同步下跌,但在1975年已開始反覆上升,直到1981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開始角力,另一批人又開始走夾唔唞,有錢人成條街咁來出貨,然後去移民,所以呢次牛市應由 68 – 81 年計數,總計為期十三年。

直至 1984 年香港前途漸露端倪,樓市止跌回升,呢次熊市為期都係三年!

之後香港經過 64事件及 1992年宏觀調控影响,但同期樓市都係大漲少回,直到九七年,呢次牛市應由 84 – 97 年算數,總計為期又係 13年!

出得黎行,遲早要還,之前你升得甘,呢次亦要跌得甘!所以呢劑要 6年時間療傷,直到 2003年整個解脫式下跌俾你嘆先止得咳!

2003年開始,直到 2008年海嘯咁大件事,都整唔停嗰市,究竟係點解?

因為未夠鐘落堂嗎!

有數計:- 2003 年加 13 年係 2016 年,還有四年你 CY 嘆,真係有排你頭痕!

都唔知究竟佢爭個特首位來做乜?搏俾人圍插?

CY 實施咗 SSD 加辣及 BSD 之後,購買力肯定收縮起來,但同時亦令二手盤嘅供應更加短缺。

08 年尾到 11 年中,新做樓宇按揭有 H +0.650.75厘嘅優惠,連轉按都可同樣食這免費午餐,如果呢兩年幾供樓唔選擇做 H 按,這位人兄數學肯定好水皮,而空置率得幾個 %,揾租客亦唔難,當每月收完租扣晒按揭、差地管之後仲有銀落袋,請問聲呢班業主有乜誘因去賣樓呢?!

11 年尾到現在,實施咗SSD,如非必要或賺到笑,又請問聲有何動機去賣樓?!

香港現在有5類人,第一類有資產過億,而且負債比率好低,政府理論上可以當佢哋無到。

第二類有資產千多萬,負債比率五成樓下,理論上政府都可以唔使理佢哋。

第三類資產淨值百零二百萬,但負債比率係七成樓上,咁政府做嘢前就要睇環境。

第四類就係無殼一羣,仲每個月捱緊貴租,咁基於政治需要,政府唔睇佢哋都唔得。

最後就係接受緊政府房屋資助嘅公屋居民,佢地理論上唔使你理佢哋住,或遲啲先攪都得。

97樓災一役,投資者保守咗好多,如果樓市跌一半他們非但無損無爛,隨時執平貨都得,而就來供甩層樓嘅人都無事,一個語該升呢細換大都似,咁邊個負責埋單,俾人執平貨呢?還要問仲要審!咪第三類人做慘劇主角囉!

但講時講,樓巿大跌5成,四五類人應該嚇到瀨尿,或做咗量地官,夠膽入巿者應少得可憐,政府最終做完一場六國大封相,啲錢又係俾第一及二類人賺走曬,第三類人唔清袋都叫執倒,而第四及五類一樣繼續無殻。

要是政府人為地整冧個市,對第三類市民影響最深,但對第四五類市民幇助不大,而對第一二類隨時有著數,政府點攪玩?答案好明顯。

乜嘢係正常價錢?唔同人有唔同睇法及標準,如果大家都認同一個價格指數,喺某個位係正常嘅,咁買家會買;賣家會賣嗎?

價格狂起暴跌,邊個最開心? 唔該睇睇香港最有嗰班點發大達,李嘉城在遍地炸彈之時反而狂入地皮以及地底泥價嘅資產,代表作緊係從匯豐手上平價買入和黃控制權,再襯置地周身唔掂之時買入港燈。

郭得勝亦係從置地手上平價買入中半山土地庫,其中帝景園更是日後新地作品共同參照之對象。

炒家可改變短期走勢,但對長遠走向影響力好細。我一年前喺呢度講過,主導香港樓市嘅係政府及銀行,政府如果唔係批出土地使用權時,唔係用價高者得:銀行如果唔係將估價步步高升揾客,樓巿又點會升到天咁高?

現在香港點解仲有人喺呢個位入巿買樓,除一部份係自用客之外,但嗰啲唔信印刷出來嘅投資產品,情願高追磚頭嘅人亦唔少。

我強調我都希望個巿回少少,等CY有下台階,但巿埸唔到我哋話事。

政府樓房政策越收緊,小業主越驚賣咗買唔翻,咁就越唔敢放手,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