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40227    回應:26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香港地產價值 2014-03-04 09:08:27

而他們如此有說服力正因為他們真的可以列出令樓市下跌的原因,不過,我稍嫌美中不足的是他們沒有列出令樓市不跌,甚至上升的原因,所以,在他們眼中,香港樓市只跌不升,正是這個道理。?????????

香港地產價值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埸.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理會你是好友,不理會你是淡友,不理會你是公牛,不理會你是淡鱷,......袛要你有所準備,在合適的時機出現時,你能及時購置物業,就是你人生成功表現..........
未來世界是印鈔票的世界錢越印越多, 世界各國都不回收廢鈔票, 那麼持有貴重資產是必然的趨勢........持有現金是沒有什麼大作為的.........
眾所周知,過去五年美聯儲局推出多輪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全球 資金泛濫銀根寬鬆,實物資產價格上漲…….接著日本跟隨其後…. 日本的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最先採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是日本。 ... 2009年3月下旬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推出,導致美同時通脹 ... 美國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的推出,對中國貨幣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中國被動跟隨美國進行調整。…
雖然多數人對 QE 的印象,主要來自美國近幾年的作為,但最先採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是日本。
“日本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前,美國推出了EQ3,歐洲央行宣佈無限量購買歐國三年期以下國債,世界主要 ...(網上摘錄新聞很多…)伯南克教授推出:QE1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購買按揭抵押債券(MBS)六千億美元,後改每月購買二至十年國庫券(Treasury Notes)三百億美元以達到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張維持在二十萬億美元以上。QE2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購買長期國庫券(Treasury Bonds)六千億美元。QE3 (二零一二年九月) :每月購買“不封頂”四百億美元按揭抵押債券並維持零聯邦基準率(Fed Fund Rate)到二零一五年。QE4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把每月購買“不封頂”四百億美元債券增加到八百五十億美元。
《星島日報》(2013年)報道,去年年中香港人口突破700萬人,統計處最新的人口推算,預計到2024年,香港人口將升破800萬,至2039年預計高達889 ... 不過,香港女性生育率仍維持低水準,未來30年,每年近8、9萬的人口自然增長,每年平均只有約4萬多 ...
《經濟日報專訊》運輸及房屋局完成10年建屋目標推算數字,總數量為44.7萬個,即平均每年要建4.47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的文件披露,稅務局以2012年3月31日計算,香港共有201萬人以個人名義持有物業,當中包括和別人聯合持有。154.8萬人只持有一個物業,較2010年同期微升0.5%;持有兩個物業的則有29.5萬人,上升0.3%。同期比較,持有5個及持有6至10個物業的人數都大升逾5%,分別有1.6萬人及2萬。
持5伙或以上 增逾2000人
此外,有6102人持有超過10個物業,當中有39人更持有超過100個物業,較前兩年增加了兩人。文件顯示,持有5個或以上單位的的人,由2010年的40,725人增加逾2165人至逾42,890人,升幅達5%。
運輸及房屋局完成10年建屋目標推算數字,總數量為44.7萬個,假如未來有100萬至200萬社會上求上進中產社群意圖購置總數量為44.7萬個的房屋,就是兩人至4個人搶奪一間房屋…….
香港存在購買力..........香港有60萬人持有100萬現金,有3萬餘人士持有1000萬現金,.........而這一部份資金持有者大部來自過往投資物業房地產升值所得......
假如未來有100萬人產生意圖購置房屋,那麼就是二個人以上搶奪購置一間房屋了………..祝福你好運!!!!!    

2. KTV 2014-03-04 09:13:32
To Dr. Tong



今日搭地鐵聽到有二人的對話,他們話美國10年期債息上升,香港必會走資及利息上升,聽上去好似好合理,話樓價大跌云云

實情根本不是這樣,由2013年4月末美國10年期債息為1.76厘,其後伯南克開始放風退市,然後美國10年期債息升至2014年1月末的2.86厘,期間曾升穿3厘。

但是,根據金管局數據,2013年4月後,香港銀行的加權存款利率及 1-month HIBOR 根本沒有跟隨美債息上升而上升,繼續低位牛皮,反映香港資金依然充裕,沒有好似其他新興市場般出現走資,詳情請看...附圖。

附圖列出近幾年美國10年期債息、金管局編制的加權存款利率,及 1-month HIBOR 的趨勢,美債息近1年急升根本沒有拉高香港利息

厘2位朋友根本只憑理論判斷,沒有走入現實世界觀察,好容易做錯判斷。

今天,香港傳媒及官員為了自己的目的,經常不惜胡亂報導數據,誤導大眾,所以,我堅持不信傳媒及官員,而自己去做數據分析,搵出支持自己持有、甚至可能再買入物業的理據

Dec 2011
HK M3 $80,830億
認可機構的存款總額 $75,910億
認可機構的貸款總額 $50,810億

Dec 2012
HK M3 $89,720億
認可機構的存款總額 $82,970億
認可機構的貸款總額 $55,690億

Dec 2013
HK M3 $100,830億
認可機構的存款總額 $91,780億
認可機構的貸款總額 $64,570億

Dec 1997
HK M3 $28,270億
認可機構的存款總額 $26,660億
認可機構的貸款總額 $41,210億

大家睇唔睇到宏觀趨勢及與1997年不同的地方???
See More
3. 請教湯博士 2014-03-04 09:27:12
樓市有什麼利好消息可令其不跌反升?
4. 地球不會增大 2014-03-04 09:40:41

樓市有什麼利好消息可令其不跌反升? ??????

地球不會增大???人口卻增多???

5. Diego 2014-03-04 09:46:09
To 3樓, 

博士咪講左: "....美國尚未退市,加息,香港的失業率仍然維持在低水平...."
洗唔洗劃公仔劃出腸

仲有, 你呢期去睇下樓就知, 就算成交少, 睇樓的人依然好多。即代表好多人"想", 以及"有能力"買樓。簡單D講樓市需求依然好大, 準買家只係等侍時機成熟(e.g. 樓價跌10%, 或儲夠錢)。試問咁的情況下, 樓市又如何大跌。
6. 真搞笑 2014-03-04 09:50:31
印度人口夠增長緊啦,印度樓價又有冇增長呢?
7. 亦全面走高 2014-03-04 10:01:35
  1. 花盤觀塘商廈俊匯中心26全層,涉及成交1.045億元。
  2. www.epochtimes.com.hk/b5/13/9/24/184592.htm   網頁紀錄 - 更多此站結果
    位居第四;菲律賓和日本東京分別上漲9.98%和9.02%;印尼、印度德里、泰國等地樓價 亦全面走高。而經濟出現復甦的美國,全美20大城市樓價都有上升,漲幅最大的是拉斯維加斯、三藩市和洛杉磯。美國第二季樓價的標普 ...
8. 行外人 2014-03-04 10:02:56
To 6/F

最攪笑係,有人相信戍波真係可以增加推地和房屋供應!!
9. 香港文匯報 2014-03-04 10:34:42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黃嘉銘)本港樓價下行的壓力愈來愈大,有代理認為樓價將愈跌愈深。港置表示,政府重申增加住宅供應,再加上外圍經濟充斥如加息等的不明朗因素,相信樓價將出現「泥沼式下跌」,並將樓價由原先預期全年下跌約10%,進一步下調至介乎10%至15%,或重返2012年首季之水平
10. 睇得通 2014-03-04 10:41:11

為什麼香港有這麼多人才???不知道土地有限,不會增長???而人口可以增長,香港優質房產卻是有價值實物原理???沽空資產是不智的,美國政府都可以想到用增加貨幣供應去舒解經濟危機,無形中實物資產出現了一個永恆增值的機會走勢?????

11. Vincent 2014-03-04 10:46:02
12. 舌燦蓮花 2014-03-04 10:54:51
真好笑,死鴨子嘴硬
13. 陸振球 2014-03-04 11:18:25
每次訪問「超人」李嘉誠,都會抱一邊採訪,一邊學習的心情,而上周李超人兩度接受傳媒的採訪,如能將其所言細加分析和體會,等同他將錢放在你的口袋。

就如李嘉誠談及該公司為何一年多沒有投得地皮,除了指出現時建築成本高昂,以1000呎以下的細單位計,建築費高過地價,則計算整體發展成本,賣樓可能只獲得微利,甚至可能蝕錢,那還勉強投地作什麼?

李進一步指出,他和公司勝在「選擇」多,在六大行業,52個國家都有投資,要找到較高回報的項目絕不困難,似乎暗示行家只懂在香港起樓,就算樓市轉差或發展成本高漲,風險和回報不合適,也要被迫「困獸鬥」勉強投地。

其實何止發展商,香港不少投資者都是視野狹窄,只懂在香港買樓,不理客觀有利環境已變,而利淡因素漸多,仍然以為可死守,相反一些聰明又有能力的物業投資者,就算沒有涉足其他行業,也漸分散投資物業地點至其他更有潛力的地方,如「長勝將軍」黎永滔及資深投資者蔡志忠等,便在英國及內地等,投入億元甚至十多億元的資金,另找新天地。

李嘉誠又說,「時間也是重要的投資因素」,現在很多人認為,買樓只要守得住,就算樓價大跌,「坐艇也必可返家鄉」,甚至有賺,完全沒有考慮時間涉及的機會成本。

如你1997年摸頂買樓,守了十多年後終於不蝕反賺,這又如何?正如柴九所言,一個人有幾多個黃金十年?如97年沒盲搶樓,甚至可高位變現,持有資金作其他有利投資,到了2003年SARS後,和那些在高位被綁的業主比較,買樓的作戰能力,自有霄壤之別。

李又指出,他的用人之道是「量力而用」,並作出比喻,一頭大象每天吃的糧食要以斗計,但一隻螞蟻最小單位的糧食,也可食足一個月。

將李的用人之道放在投資上面,大家便應知道何謂「量力而為」,又或如湯文亮博士經常說的「量力而不為」。 李嘉誠又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全球很安定,「長遠很多事值得擔心」,包括美國政府入不敷支,歐洲一些國家仍收支不平衡及經濟增長仍低,都是值得大家留意的。
14. 實戰理論:樓市沽壓重現熊蹤 - 內地客斷供 加快樓市暴跌速度 2014-03-04 11:30:42

樓市已步入熊市,縱使不少樓評人已認同樓價會下跌,但對後市的看法卻仍算樂觀,此方面筆者則不敢苟同。從近期的成交個案顯示,承接力已越來越薄,沽壓亦越來越重,兼且有內地投資客斷供,令銀主盤湧現。


看近期的情況,1997至1998年的情況正逐漸重演,地產股焉能不成為大沽的對象?

15. 好文章分享 2014-03-04 11:38:13

港樓市歷滄桑 大跌各有前因

 

  這麼多年來,香港樓市大跌了好幾次,其實每次都有一個個別的下跌原因及模式,今天止凡想討論一下。

  在1980年代,中英談判香港未來問題,大家都清楚當時的談判結果如何,中國堅決要收回香港,戴卓爾夫人談判後摔了一跤,當時港人對香港的前途信心盡失,所有能賣的資產都賣掉,不再在香港投資。當時夠膽繼續發展的財團到今天都已經富甲一方,包括四大地產商也是當時上位的。後來又有1987年股災,利息又曾經上過20多厘,業主手持物業的壓力非常之大,大批業主減價求售是正常不過,樓市不跌才怪。

97年人人炒樓 借貸過度

  1997年香港樓市泡沫大家都非常清楚,當時市場上的購買力早已經用盡,按揭供款比例曾經超過100%,即買入物業所需每月的按揭還款超過打工仔的收入,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銀行見大家的薪金都上升得很快,今年月薪3萬元,下年就月薪5萬元,銀行批出按揭供款3.5萬元也不會怕。當時市場都用光剩餘資金,沒有購買力也不止,還要負上很高的槓桿比例,人人的正職都是炒樓。到樓市大跌時,全城平貨都根本沒有購買力承接着,讓樓價一直跌落一個無底黑洞去,大跌由泡沫及市場沒有資金所致。

  2003年,沙士來襲,民不聊生,失業率高企,經濟極差,這些情景大家還歷歷在目。當時很多業主自己的工作收入不保,無力供樓,因而斷供,銀行收樓的銀主盤甚多。工作都沒有,哪來錢供樓?賣樓變現好正常。於是賣樓人多,買樓人少,樓價只能一單成交比一單低,成交低得連清還按揭餘款都不足,「負資產」這個名字就是當時出現的。

  2008年金融海潚,美國百年根基的金融公司都要破產,引爆了不少計時炸彈。當年外圍經濟非常差,大家都看不透前景,本來都沒有太大問題,因為本身香港人的底子還算厚。但最大問題是當時銀行「缺水」,因為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備受關注,亦有不少借貸變質,各家銀行為求自保,對批核新造貸款都變得極之嚴謹,寧願保留資金自保也不做生意,對信貸紀錄不太好的客戶亦作出「call loan」行動,在全城要「水」的時間下進一步「收水」。買家上會造按揭難度大增,銀行對物業的估值亦拾級而下,大家對後市人心惶惶,不少新買家因不能成功造按揭而要賠償訂金。當時樓市下跌時間及幅度都不算很大,但業主仍是有壓力去以低價賣樓的,主因是銀行造成的。

  香港的樓市要出現結構性的大跌,需要考慮其供求基本。但說實一點,一直香港都是地少人多,走「高地價政策」的,供求從來都沒有平衡過,就算話八萬五政策的供應量,都對香港樓市的供求狀況改變不大。但結構性不會出現長期跌勢,不代表樓市不會出現下跌周期,要估計未來樓市大跌,必先想想原因,可以參考過往經驗。

  【節錄自止凡文章,連結: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4.html

 

好多淡友、廢青日日吹淡,想樓價下跌五、六成。睇完上述文章,唔知呢班人想出現以上邊種情況,令樓價大跌等自己可入市呢?

但如真係出現文章中情況,淡友、廢青又有幾多個可置身事外,到時仲有能力買樓呢?

16. 有趣 2014-03-04 11:53:34
廢青、淡友就望樓跌,樓奴就望樓升。
17. BB- 2014-03-04 12:21:58
香港樓價在過去幾年已被瘋狂炒上,現時樓價是超高,尤其是同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較,更加超不合理,現時樓價是個大泡沫,而且國際政局極不穩定,歐美vs俄,美日vs中,世界經濟亦有隱憂,歐美債危機其實尚未解決,香港人還沈醉在樓市不跌的神話中,升市時炒家加入,無人估計到可以升超過一倍,當大家都預料會跌市時,有人估計最多跌 5-10%,10-15%,是否真係如你所願?當齊齊沽貨賣樓,而又沒有承接時,會跌幾多?
18. PN 2014-03-04 13:13:38
To 6/F,

You will be surprised how expensive properties in certain parts of India (say Mumbai). I learn that from my Indian colleague. In addition, they are paying ~ 10% mortgage interest.
19. 亮劍 2014-03-04 15:01:05
喺二十多年前,我有個親戚來香港旅遊探親,住喺我屋企人舗頭,我見佢晚晚冇出街,就同佢話:「不如帶他見識見識香港夜生活」。
點知佢話:「我睇報紙話,香港治安唔好,夜晚唔出街啦」!
前幾年佢又來香港,今次住酒店,我同佢出街血拼,好奇怪他成日都行騎頭底,我問佢點解?佢話:「香港報紙唔係成日話有鋁窗跌落街咩?小心啲好」!
幾個星期前,朋友個女傭要返鄕下嫁人,所以要去雇傭公司揾姊姊,在互聯網絡見面中,那個印尼女仔話:「我第一次出門打工,如果你們唔滿意,趕我走得啦,我阿媽最驚我被人打到殘廢喎」!
今時今日喺香港,有沒有打刧斬人?有沒有鋁窗跌落街?又有沒有姊姊被主人虐待?
有少少常識都知,緊係有啦!
但點解唔覺報紙有登嘅???

情況就有如狗咬人一樣,日日有,香港人無興趣知你俾狗咬!
反之若是你當街當巷打隻狗,你就大劑啦,A1都有份!

樓市要跌,房價要調幾成,大眾期待嘅嘢呀,那麼有條盲毛劈一成喎,咪做大佢囉。
創新高呀,都有新聞價值嘅,求求其其寫兩句。
而嗰啲市價買賣的交易,緊係唔報冇影啦!

那麼大家收到的訊息就是:『樓市大插一成』!信者得救呀!!
20. 1 2014-03-04 16:02:10
     有物業代理對傳媒說,由於樓市的負面消息不絕,有業主劈價20%,但他又沒有明言,什麼是負面消息,如果說退市,加息,走資,失業率等,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事,再講都有些少悶,況且這些事亦未曾發生


退市,加息,走資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在全民預期樓市看跌時,預期也會影響資產價格。






21. PL 2014-03-04 17:18:17

To: 5樓 Diego

[仲有, 你呢期去睇下樓就知, 就算成交少, 睇樓的人依然好多。即代表好多人"想", 以及"有能力"買樓。簡單D講樓市需求依然好大, 準買家只係等侍時機成熟(e.g. 樓價跌10%, 或儲夠錢)。試問咁的情況下, 樓市又如何大跌。]

你講得好啱, 近排真係好多人睇樓, 據我所知如果賣家開價合理, 呢個樓盤好快就賣出咗, 如果唔係親身體驗都唔知係咁旺。

22. 為了明天 2014-03-04 20:28:08
我係一個白居二1批既幸運兒。對於負面新最緊張不過,每每不放過任何大小負面消息。想分享下自己對"負面消息"既見解。


由13年等待美國佬啟動退市,陸東話二三年跌5成,到今年初開始退市,到了最近新盤所謂"劈價", 二手業主擴大議價空間,政府大量推地皮 , 內地房地產爆破。

對於想入市既我來講看似係重大喜訊,呢幾個月都不斷分析思考。從中找到說服自己入市的理據。

1)我購買証7月到期,過左只可以等私樓,1 要等幾耐先等到私樓跌到自己能力水平?(我同太太total大約$40K) 2 抽新居屋?唔一定抽到!而且最快要16,17 年
2)美國佬話退市,到加息還有多遠?加又可以加幾多?重有一點好重要,如果半路又話經濟無預期咁好,又停,又施,咁我點算?唔好話私樓,到時連居屋都買唔到。
3)超人講得岩,地價;人工;材料,建築成本咁高,無可能大跌。
4)人件係咁升,乜都由祖國來。原材料,家居設備。咁邊有可能大跌
5)太多我呢的80後有住屋既需要,你話我地重可以等幾耐?跌10%-15%而家大把全家總動員去買樓!始終要住!大家明知貴,但無計,再幫人供多二年又最少20個。需求咁大?跌到幾多?新盤亦只係扮晒劈價!其實減得少少!
6)大家有冇發覺多左好多大陸同胞在香港住?我地公屋上唔到,居屋幾時有?私樓幾時跌?幾多同胞落來香港買樓!公司名義又好,私人名義又好,搶左唔少盤!大把內地投資者在大陸住來香港買樓收租!搶高晒!租貴晒!如果唔係有辣招,會有更多大陸人來香港買樓呀!我身邊就有呢的大陸同胞朋友既朋友,重有朋友既親戚。

呢的就係小弟自己分析既"正面"因素! 我假設樓市要在3年後美國佬開始加息先比今天再跌10-15個% 咁我到時咪同大把人搶? 


















23. 無所適從 2014-03-05 00:30:32
為了明天 2014-03-04 20:28:08
我係一個白居二1批既幸運兒。
現在進退兩難,無所適從????
24. 2005-12-30 牽晴間 2014-03-05 00:37:53
2005-12-30 粉嶺 牽晴間 第02座 7 A 422 1.230 @2,915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2-09 粉嶺 牽晴間 第05座 29 B 469 1.530 @3,262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2-01 粉嶺 牽晴間 1 182 0.300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30 粉嶺 牽晴間 第05座 16 E 432 1.350 @3,125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26 粉嶺 牽晴間 第09座 3 G 601 1.895 @3,153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26 粉嶺 牽晴間 第05座 13 B 466 1.485 @3,187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22 粉嶺 牽晴間 第07座 24 A 423 1.350 @3,191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18 粉嶺 牽晴間 第03座 21 A 433 1.420 @3,279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17 粉嶺 牽晴間 第02座 29 F 554 1.890 @3,412 詳情 最近放盤
  2005-11-16 粉嶺 牽晴間 第03座 9 B 478 1.538 @3,218

《樓巿速遞》牽晴間兩房戶約346萬成交 08年貨升值近1.7倍

美聯物業剛促成一宗粉嶺牽晴間兩房戶成交,一名上車客以約346萬元承接單位,而08年至今,物業升值近1.7倍。

剛成交的粉嶺牽晴間為9座低層F室單位,建築面積約為587呎,實用面積約為428呎,兩房間隔,成交價約346萬元,折合建築面積呎價約為5894元,實用面積呎價約為8084元。

買家為一名上車客。原業主於08年3月份以約176.8萬元購入上述物業,是次轉售賬面獲利約169.2萬元,物業升值約96%。本月至今,該屋苑暫錄得約2宗成交。

25. 法子 2014-03-05 07:56:11
李嘉誠說,他並不在乎首富的位置,人生受到欽佩才重要。然而,近年香港人對有錢人的態度已出現了急劇的變化。有錢已變成一種原罪,代表為富不仁,官商勾結,欺負弱小。
過去,李嘉誠被稱為李超人,獲得一定的尊重。人們覺得他白手興家,而能建立一個這麼大的商業王國,必定有過人的才智。再者,早年華人要在香港做出成績並不容易,政府的政策向英商傾斜,而李嘉誠卻能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下突圍而出,華人自然引以為榮。
那究竟是李嘉誠變了,還是香港人變了?現實是李嘉誠的事業比之前做得更大,不但在香港做出成績,還能揚威海外。但香港人給李嘉誠的評價卻大不如前。是甚麼原因造成香港人這種改變呢?
其實,香港人大部分都不直接認識李嘉誠,他們對李嘉誠的印象,大都是從傳媒中得來的。由於主流傳媒大都投向反建制派,李嘉誠作為建制下的得益者,只好被犧牲,被拿來作為攻擊的標靶。
在殖民地時代,當年的兩份知識分子報──明報與信報,都是維護建制的。他們不想社會出現太大的變動,所以安撫大家,說香港沒有民主不要緊,我們有自由就夠。他們主張香港人應珍惜安定繁榮的環境,不要胡亂搞事。他們鼓吹獅子山精神,實質上就是叫香港人安份守己,透過個人奮鬥的方式,去爭取更好的生活。在這種取態下,李嘉誠就被標榜成個人奮鬥的成功案例,希望青年人都來學習他。
但現在傳媒要反建制了,李嘉誠就得讓位給長毛及捷古華拉。爭取民主成了港人命運的關鍵,尋求穩定則被視作妨礙社會進步。個人奮鬥被說成此路不通,青年人應組織起來,以示威遊行的方式向政府施壓,以令社會制度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那生活在社會上的人,才有改善生活的機會。個人主義又從此讓位給集體主義,亦即是社會主義。
過去,香港人慶幸香港的很多社會服務,包括電力、煤氣、電訊、公共交通,皆由商業機構提供,因為商業營運的效益高,收費低、服務好。但現在傳媒都不切實際對這些機構吹毛求疵,甚至要求政府收回,用補貼的方式去降低價格。
李嘉誠的生意王國很大,為社會提供的服務很多,但這卻被視作壟斷市場,導致香港人失去選擇的機會,只好齊齊接受剝削。有人開始懷疑,有錢人的生意之可以愈做愈大,可能有政府的偏幫。官商勾結就成為對富人的普遍指控。有錢人的形象於是一落千丈。
現時,香港的有錢人已被打上階級的烙印,沒法洗脫負面的標籤;原因是他們的成功道路,已不被主流傳媒認受。有錢人要改變形象,
必須成立自己的政黨,提出自己的政治理念,掌握自己的輿論工具,否則就只有處於捱打的地位。
26. JOS FAYE 2014-03-08 20:38:46

各分析亦有獨特見解, 但不竟, 有多大的購買力也只絶大部份是小巿民.  小女子已是公司中高層, 也未能話買就買咁簡單.  單以現價, 根本不是非一般巿民可承擔得起.  故只會失去原本大前提, 讓巿民安居樂業.  樓巿前境, 我不敢說, 敢說也不用工作.  只能說若持續升勢, 可購買力的人數, 只會買少見少.  這點我相信, 政府必定再實際政策令供求更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