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D 實施後限制境外人買樓,為何仍無助解決高樓價問題?
其實答案好簡單,因為導致樓價上升是來自本土購買力。可以從上圖找到答案。
附圖為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與 CCL 的趨勢圖,覆蓋時期由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
l 藍色線為 CCL;
l 紅色線為中原地產所編制的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金額計) ;
l 黃色線為中原地產所編制的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成交宗數計) ;
總體來說,由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這段時間內,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與 CCL 都是同步上升。我相信,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上升與人民幣持續升值有關。因為人民幣持續升值,大陸買家會覺得港樓以人民幣計價算,會愈來愈平,因而刺激其購買意欲。
但是,2011年6月後,金管局第二次收緊中、上價樓 (HK$6m以上) 的按揭借貸成數及引入 + 2厘的供款壓力測試,其後 CCL 由2011年6月的99點輾轉下跌至2012年2月末的95點。其中,有一點是好有趣的,此段時間CCL 的表現是比較呆滯,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金額計) 反而不斷上升,半年間由10% 反覆上升至15%。很大程度反映國內人好似唔係好點拓得起該段期間的樓價,因大陸人入市比例增加,二手樓價卻輕微下跌。
期後 CCL 由2012年2月末的95.15, 急速上升至2012年10月末BSD公佈前的 114.35,8個月內CCL 上升20.2%。但是,內地個人二手買家所佔的比例 (按金額計) 由2011年Q4高位的15.2%下跌至2012年Q3的10.6%,好可能與人民幣暫緩升值有關。樓價上升,但國內人的入市比例卻下跌,反映本地購買力才是樓價上升的主要原因。
2012年10月末至11月初,政府公佈向境外買家徵收 15% BSD,國內人的入市比例隨後急速下跌至5.9%,但 CCL 卻由2012年10月末114.35再急速升至2013年3月末的123.01。這是另一不能否定的鐵証,去証明樓價上升的動力是來自本地的購買力。
為何 BSD 無效去調控及冷卻樓市?答案十分清楚,因為樓價上升的主原是本地強勁的購買力。不過,BSD也有另一作用,就是用來平息民憤,及讓普羅市民知道本地人有強勁的需求及供應不足。不過,BSD 對冷卻樓價是無任何實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