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1581    回應:3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2. 亮劍 2013-01-14 16:32:25

原來好多人包括「飽學之士」楊衞隆先生,都唔知在香港有好多業主,係用緊一厘左右供樓嘅!

當這班業主平均仲爭銀行 2 M ,咁就算加埋其他住樓必要支出例如管理費、差餉、地租及火險等,四千蚊應該有找,而每月供款嘅 Principal 支出,應計入 Balance Sheet,係當儲蓄而唔係支出!

而每月四千元代表乜呢?這價錢應該連租劏房都唔夠

另一方面何謂迷思? 我有嘢講!

政府一面出招打壓樓市,希望樓市下跌3成以上,協助一批因錯失良機上車的人士上車,但另一方面又協助未合資格的人置業。如此一來,那些人當樓市在政府打壓之下向下調整30%時便會損失慘重,政府現在協助他們置業,即是叫他們做炮灰,其實兩種政策是很難協調,甚至有利益衝突,所以我叫這是「迷思」,迷失了的思想。

政府如果唔想香港暴動,現在應立即取消九成按保!

4. 一日一毒果,真相遠離我! 2013-01-15 09:28:09
壹淫媒你呃人

壹傳媒別號壹淫媒,如雷貫耳絕非浪得虛名,畢竟這個傳媒集團素以販賣色情著稱,而且報道新聞的偏激手法愈來愈走火入魔,假以時日應該可以跟內地的《人民日報》看齊──除了日期之外,其他都不是真的。

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前日頭版大字標題報道「林奮強完全歧視新移民」,針對這一位正在休假的行政會議成員口誅筆伐,內容完全失實,絕對含血噴人。經過錄音帶澄清,該報總編輯張劍虹終於承認報道錯誤,把責任賴在不小心的記者頭上,並且向林奮強道歉。  報道錯誤真的只是記者聽覺有故障所致?當然不是,歸根究柢是這個集團習慣了「結論先行、資料後補」,不必求證已一心要利用聳人聽聞來把讀者的眼球吸引住,而該報的死忠讀者看得最熱血沸騰的正是「離經叛道反政府」。這次要不是林奮強拿得出錄音帶以證清白之軀,情況必如無知少女被強姦也有冤無路訴,因為《蘋果日報》的公司文化是未衰到貼地不認錯。  當然,反政府有些時候是對的,畢竟官老爺行差踏錯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不反之無以匡正之。只可惜當一個傳媒被揭發原來是一個騙子之後,還有資格指摘官老爺「你呃人」嗎?還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行騙長官」嗎?慘遭批判的對方隨時反唇相譏,壹淫媒你呃人!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一粒老鼠屎足以搞臭一鍋粥,壹淫媒你呃人往往讓人產生錯覺,所有傳媒都不老實。因此我說,壹淫媒作為老鼠屎,還是掃入堆填區比較好。



「一日一毒果 真相遠離我」
對於張劍虹堅稱只是記者「聽錯」,並非作新聞,不少網民不接受此荒謬解釋,認為「『係』同『唔係』的確容易聽錯,但只要一聽前文後理,好容易發現問題」。有網民更質疑《蘋果》極速道歉,是另有企圖,擔心報道中對林奮強的其餘指控亦屬子虛烏有,要求《蘋果》公開整個偷拍片段,讓公眾知道「仲有無砌人生豬肉。」
人民力量議員陳偉業表示,《蘋果》報道失實屢見不鮮,今次對象是行會成員就迅即道歉,但人民力量等政敵的歪曲報道卻置之不理,反映《蘋果》只向權貴獻媚、向權力低頭,呼籲市民運用消費者力量,從今日起罷買、罷看《蘋果》。

網民精彩留言
「講到咁大義凜然,咁點解無人承擔責任嘅?老總,主編,記者立即全部辭職,齋道歉有×用!」 

「唔通道歉咗,個報道就唔存在?」 

「《蘋果》記者有幻聽?收×呀你蘋果!你老作就老作,扮乜×嘢聽漏咗個『唔』,兩句完全唔同晒,唔播(錄音)已經知你身有屎,夠膽就公開記者整場偷拍片。」

「創作自由+新聞自由=創作新聞自由」 

「肥佬黎(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旗下刊物當佢係連載小說就得。」 

「生果報老作新聞,睇咗咁多年來都唔止呢次,好彩我仲會睇其他報紙,只睇你一份嗰啲人,唔畀你哋洗腦就奇!」 

「爛蘋果,日日作文已經去到家常便飯地步,醜化中國人、洗青年人腦,根本係香港第一大邪教,報業評議會好應吊銷佢牌照。」 

「醜陋日報,一日一毒果,真相遠離我!」 

「根據我喺呢度(蘋果日報)學番嚟嘅智慧,跟住應該就係(蘋果管理層)問責落台啦。」



5. yy 2013-01-15 11:53:54
中國已經實施好幾年的外人限購令、兩年內買賣特別徵稅和不準購入第二套房,這等措施絕對沒有拖低樓價,內房股的業績可作佐證。在全球量寬,超低失業率,超低利率,最低工資肯定會不斷上調,再加上停不了的移民來港潮,以正常手法推低樓價很難生效,資產價格勢將繼續脫離本地大多數人的購買力非理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