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上,不難發現發展商會於投地後表示會以若干建築費投進項目,而往往這費用會被推算出將來售樓呎價及檔次。我們又是否可以此費用作指標去比較個別樓宇的質素?是否「平無好」、「越貴越靚」,要找有質素的樓宇除了考慮建築費外,還需注意什麼?作為項目成本策劃的工料測量師,我或可分享一點經驗。
建築費廣義是指建築成本,而成本則取決於工作範圍,範圍越廣,成本越高。上述範圍除了指樓宇本身之設計外,包含不可預見之項目獨特性。兩個項目,縱使設計相同,同期施工,成本也會有差異,主因取決於現場環境,如土質、土壤承重、地形;也可以是源於地契內之特別條款,如周邊的交通、公用設施管道、環評的補償、公用附屬設施。前者或會涉及更換污泥、樁基礎深度、土地平整、護土牆、園林設計;後者或會涉及擴建道路、加闊管道、隔音屏、玻璃幕牆、重置樹木、代建社區會堂、公眾休憩地方等等。所以預估的建築費不直接反映樓宇質素。況且隱藏之獨特性只能在收地探勘時才會明確,當中或會預算不足。
鐵路上蓋成本較低
礙於市場主導售價,由前述的成本差異未必可全轉嫁消費者身上,所以便會按「情況」從固定的建築成本作出調節,如更換眼見之廚廁用具品牌檔次、裝飾用料或刪除可有或缺之增值系統,如環保設施、智能系統等。以上所說的「情況」為動態預計市場的現樓售價波動。為平衡總預算而作出「拉上補下」的調整進一步削弱建築費反映質素的參考性。順帶一提,鐵路上蓋之發展,由於地基早已代建成,建築費便會相應減少。所以此等項目的預計建築費不可以與其它項目直接比較。
畢竟置業是人生大事,需要全面考慮。若是竣工樓宇便要到現場走走,若是預售樓花可細閱樓書內地契摘要及用料,或自行到地政署查閱文件。僅憑一、兩項的宣傳資訊以過早判斷樓宇質素只會謬之千里。 ■香港測量師學會工料測量組前主席 關天智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