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三個月,有評論員不斷以悲情來形容香港樓市,在疫情下,這個形容詞可以說是雖不中亦不遠矣,但事實香港樓市絕不悲情,還準備蓄勢待發,分別是從那一個角度睇樓市,如果認為疫情持續,香港解封無期,經濟轉壞,樓市下跌是無可避免,在這個角度來看,樓市一定是悲情,但如果認為政府抗疫不懈,疫苗亦已開發,疫情應該慢慢緩和,在解封後,香港經濟將會復甦,當國內購買力湧至,將會促成樓市上升動力,樓市絕不悲情。
悲觀的人仍然會話,英國盡了前宗主國的責任,容許超過300萬持BNO護照的人參與「5+1」定居計劃,有外資銀行話,這個計劃會令BNO護照持有人撤資離港,第一年大約2800億,以800萬一個單位計算,有35000個單位出售,面對如此龐大供應量,樓市又點有可能不是悲情,老實說,如果這是真的,樓市一定悲情,而且是雙倍悲情,因為撤資2800億並不是有35000個單位出售,而是最少有7萬個單位,因為那些單位一定有向銀行做按揭,就算做一半,都會令供應量增加一倍,如果今年有額外7萬個單位供應,樓市想唔下跌都難,大家返屋企摷哂所有存款現金,準備銀行追數。
樓市是否悲情並不是靠把口來說,一定要睇持份者行動,業主當然是最主要持份者,但業主的利益實在太大,業主話樓市並不悲情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不能夠作準,另一個有外號好天遮之稱持份者才最有資格講樓市是否悲情,如果銀行認為樓市會下跌甚至出現斷崖式下跌,一定會向按揭客戶追數,就算客戶依期供款都會追,但現在見唔到銀行有此行動,銀行當然不是轉死性,只不過銀行認為樓市並不悲情,根本沒有那麼多香港人離開,無端端向客戶追數即是趕客,好客一趕就會走,質素不佳的趕都唔走,最後悲情的是銀行,並不是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