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公布第一份施政報告之後,不少評論員話報告冇料到,政府沒有辦法增加土地供應,而地產商又不積極補地價,在土地供應不足之下,樓價唯有繼續上升,我覺得很奇怪,不計政府土地,各地產商擁有的農地,如果轉換為住宅用地,最少可以提供一百萬個住宅單位,雖然,地產商的如意算盤是補地價要慢,價錢要低,他們可以等,政府不能,最後唯有接受地產商的低價,不過我覺得地產商忘記了一件事,就是土地是有期限,香港只是五十年不變,如果在限期之前沒有補地價,過了五十年限期,屆時政府是有權收回那些農地,毋須要付任何賠償,所以我認為地產商要積極補地價,農地變成住宅之後,當五十年期限到來,處理方法好似現在那些地契到期的樓宇一樣,業主要付大約與差餉差不多的地租,如果是荒廢了的農地,政府是有很大機會收回那些未補地價的農地,不過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說法,他們認為擁有農地的人可以無限期擁有,根本不用擔心,老實說,我沒有擔心,只是替地產商擔心。
我雖然不是馬丁路德金,但仍然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回歸之後二十年,究竟政府從地產商補地價獲得多少住宅單位,我沒有特別統計數字,只是道聽塗說以及猜測,估計不會超過五萬個單位,其實,全港大部分農地在地產商手中,如果他們從補地價方面負責一半私人樓宇供應量,即是每年一萬個單位,二十年就有二十萬個單位,與我的猜測相差十五萬個單位,大家想一想,如果現在有十五萬個單位,不但私人住宅樓價可以保持穩定,甚至連公屋輪候時間亦會大幅縮短,不過,持有農地的人知道,土地是不斷升值,唔補地價就唔需要賣,是最佳的投資,他們的想法沒有錯,如果沒有時間限制的話,現在還有三十年,每年政府將會批准一萬二千個單位補地價,三十年亦只需要三十六萬個,相比一百萬個的潛在供應量,將會有大部分農地在限期之前不能完成補地價,那些土地屆時有機會被收回,所以,現在地產商將會改變對農地策略,會積極補地價,務求將農地儘快轉換成住宅用地,既然如此,何愁供應不足。
上一則:
下一則:
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use this form.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