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產市場看資訊不對稱
上周五接獲18份標書、近4年入標反應最熱烈的馬鞍山馬錦街限量住宅地,鄰近馬鐵站及新港城商場,昨公布由宏安(1222)伙拍資深舖位投資者楊奮彬,以7.038億元奪得,每呎樓面地價3515元,創自2004年5月後區內10年新低。若與3月時新地(0016)投得同區白石享海景的地皮,每呎樓面地價4241元相比,地價更低約17.2%。
弔詭的是,代理逸指鄰近地皮的新港城,有兩房單位獲買家追價3萬元,以403萬元沽出,為屋苑第三期首次有兩房衝破400萬元關口成交。
應如何解讀上述兩宗相關的地產新聞:地皮創10年以內新低價,而同區二手樓卻錄得新高成交?這讓筆者想起經濟學上極有名,曾有多位經濟學家因有關研究而獲諾貝爾獎的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理論。
根據維基百科,「資訊不對稱指參與交易各方所擁有、可影響交易的資訊不同。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比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而由於資訊不對稱,擁有更多資訊的一方,便能做出更有利的決策,更容易獲利而讓對手吃虧。
不少人認為,發展商對地產市場更為熟悉,擁有的人力/物力和資訊渠道,較一般業主或買家更多,對地產市場的觸覺和掌握未來方向更有把握。當近日細價樓因累積購買力被釋放而出現搶高價入市個案,發展商卻只願以多年新低價買地,並密密推盤賣樓,而縱使銷情熱烈,也不積極加價,求量不求價。難度擁有資訊優勢的發展商嫌錢腥?還是……
另外,筆者獲中文大學邀請,於下周四(7月3日)在中大作免費公開演講,探討如何運用經濟和地理學的時空分析概念,進行包括地產等投資,同場還邀請到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以及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教授,一起與台下觀眾互動,名額有限,不容錯過,有興趣讀者可至電25953188(王小姐)或登入以下網址報名查詢(mpfinance.com/property0703.htm)。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球兄----馬鞍山馬錦街係限量高密度住宅地 ; 與3月時新地投得同區白石係可享海景的低密度地皮怎能比較 ? 咁係橙同蘋果比喎。
而新港城點解可以403萬元沽出 ? 最主要的原因係呢個銀碼既樓先可上九成,準業主追多口 3 萬價,實際上首期呢筆連使費,可能只加皮幾野。
現在發展商投地都幾兩極化,一方面就高價入市區地,D 樓又唔起到頂都唔欏出來賣 ; 但另一方面,在投新界地果陣就好保守,當正樓價在打後幾年都係橫行格局,仲要計埋你建築成本升一百,地價就扣翻一百咁來落標,基於建築成本打後數年,都係易升難跌關係,小弟覺得新界地真係再有下調空間嫁,但第二時起出來既樓,有無下趺空間呢?我有懷疑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