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常勝成思考枷鎖
去年本欄刊登了一封讀者來函,內容是指支撐香港樓市多種利好因素如美元向下、供應短缺及低利率將出現根本性改變,不利樓市,香港樓價有可能在10年時間下跌一半至七成,因而得出「十年房產變磚頭(價)」的結論。當時有關文章頗引起網上的討論,而這位讀者最近再傳來新文章,值得一讀:
今次先講方法(methodology) 。
第一,市場分析(market call) 切忌過度分析(over interpret)數據,股票適宜按月分析,而樓市則宜按年分析。頻密、以至按天作出預測,只會成為「見樹不見林」的羊群。自上次為文後,一年已過,是時候作一個回顧與前瞻,並一併將市場眾說紛紜的「理論」,逐一駁斥。
第二,古今中外,有見地的分析在發表時,正常情況下會被視之為「傻佬」,如1996、97年叫人賣樓、2002、03年叫人買樓等。在高、低位輕舟過後,市場才會視為「高見」。從炒賣角度看,這是一個神賜予的「窗口」,以樓市為例,這個窗口可在一至二年間。發展商深明此理,會充分利用神的窗口,力求去貨,如原價加推以求清袋、預售遠期樓花等。本人預期地產市場應仍有約一年的窗口,因一年後失業率已回升、美元相比現時更強、市場已進入消化(pricing in)加息過程等,各位業主慎之!
以下會按建築成本、息口、美元、人民幣走勢及供應逐一討論。
首先,建築成本。香港建築成本據稱達每平方呎4000元,中間有多少水分呢?在已發展國家,住宅項目一般不分發展商及建築商,香港算是例外,但只是部分例外,並不是完全例外。因為發展商所僱用的建築商,很多時候是聯營公司(associated company) ,是二而為一,交易價格並非真正市場價格,屬轉移價格(transfer pricing) ,參考度極低。
要估算香港中長期成本走勢,可用平價(parity)方式量度。以內地為例,水泥工每天成本為250人民幣,香港約為4倍,這部分屬非流通服務(non-tradable service) ,在可流通貨物(tradable goods) 部分,差異遠少於4倍。內地建築成本(精裝計) 約為每平方米5000至6000人民幣,即不高於每平方呎800元(港元,下同),就算以4倍計算,香港每平方呎成本不高於3000元。
3000元與4000元之間的水分仍未算深,因投標價屬產出價(output price) ,包含毛利,極度抽象。君不見1997年後,建築商為求伙記有工開,不賺以至虧損也落標。同一工程,市旺市靜的標價可相差數十巴仙以至倍數。各位應預期香港建築成本在中長期應在每平方呎2000至3000元,不要被地產商以今日的轉移價格所蒙騙。
第二,息口。坊間常說明年中才加息,但息口要從資金提供者、資金使用者及市場結構分析。從資金提供者角度看,對不起,10年期息口已加了1個百分點,亦即是說,目前按揭利率下的證券,相對10年期債券,只能說是雞肋而已,這從二手按揭各款優惠愈搞愈縮可見一斑。
聯儲局信誓旦旦聲明,低利率可維持很長時間,但退市步伐一點沒有減慢,更兼聘用有成功退市經驗的以色列央行行長當副手。說穿了,就是希望長息的升勢可以通過出口術得以減緩,因為長息是直接影響聯邦赤字的融資成本,這亦是聯儲局的秘密使命。君不見只要聯儲局常掛在口邊的經濟指標,如失業率等,一到達指定水平,聯儲局即時改口,務求製造低息的煙幕。聯儲局要的是減少在加短息時對長息的影響,所謂經濟評估,直接來講是「邊樣就手講邊樣」。要記住,在經濟看法方面,「把口是生在聯儲局嘴上的」!
弔詭的是,以往要在加息周期完結時才出現的加短長跌,近期似有出現,在這裏應賀一賀耶倫腳頭好。不過,最怕的是聯儲局食髓知味,見長息是虛火上升,加緊執行加短息政策。
第三,美元及人民幣走勢。這方面在首篇文章已談過,不贅。香港對外環節與經濟關係是二比一,美元中至長期走強,對香港通脹(縮)有決定性的影響。
本人亦想在這裏談談韓國。日圓經過連番升值後,如果要「正常化」,貶值空間可以很深。而從汽車到電子,日韓皆是死敵,日圓貶值的最大成本將會由韓國埋單。韓國本身有相當多的結構性問題,如信用卡債務等,屆時會否引爆此等問題,出現一張大的「沽韓」單,請大家拭目以待。
第四,供應。這要分內部和外部分析。
在內部方面,未來10至20年的中部港口及大嶼山計劃所容納的人口以百萬計,如果說在2000年後收緊供應而導致樓價上升,但在2010年後放寬供應後不會導致樓價下跌,實屬自欺欺人。未來房屋市場就像新加坡一樣,上車是一個排隊過程,而不是抽獎過程。
在外部方面,回歸後香港與內地根本未有融合,但這情況會在2017年高鐵通車後改變,屆時諸位可感受同城及內地整體環境改變下,香港房地產市場在生態上的改變。本人經驗是:內地人由上至下皆不適應港式居住環境,不過話說回來,有多少地方的人可適應港式居住環境呢?
其實一個深層次思考是:房地產市場是否正進入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過程,以往的常勝法則、信念會否成為明日的束縛、枷鎖?事實上,如果過去發生的事可準確預測未來,所有經濟分析員皆會是全球首富,事實如何?你懂的!
本人兩篇文章想要告訴讀者的是:過去的30年息口逐步走低、20年美元弱勢及長期供應失衡,在未來會一一改變,請諸君未雨綢繆,並祝乘風破浪!
相關文章:10年房產變磚頭?
撰文:陸振球 (明報地產版主管)
有唔少人常常拿呢個建築費有否 4,000 + 咁高,來質疑地產商有無慌報軍情,現在我就攞新居屋項目盤數出來俾你睇:
『每單位一百零三萬至一百六十七萬元(按二○一三年五月至二○一五年十二月計算),請問每呎建築成本拉個平均是否要 2.5 K呀。』
就算只有小六程度的智商,都知居屋的收樓標準會低過私樓,你連居屋都要 2500+,咁私樓怎麼能少過拒呢?
請「磚家們」不要忘記:
居屋的地價成本係零(延後支付) ,即呢度D利息成本可忽略,呢度每呎可以爭你幾舊喎。
居屋唔使揾地代推銷,呢度每呎又爭幾舊呀。
居屋唔會整一堆會所、泳池同豪華電梯大堂用來吸客,呢度每呎又你爭幾舊!
居屋最多同你配 D 基本廚厠貨式,裝修是簡約的,道具就求其幾件,但私樓你能否求其點當?呢度每呎要不要幾舊水先?
當起一間百無嘅公屋都要成百万,居屋求其做亦要過百万建築成本,咁用來做生意嘅私樓要使 4K+均呎來起,請問有幾奇呢?
當然呢个世界並無人可保證,你新樓售價唔會跌破成本,但生意人可選擇減慢建築進度、使橫手or赤膊上陣喺區議會反對你盲搶地、扣起明知會蝕大本D貨唔賣住、然後齊齊減少再投地等方法來抵制你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