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否存在跨代貧窮?若有,其成因為何?筆者早前訪問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他給了出人意表的答案:原來香港沒有自置物業的家庭,其離婚率遠高於有樓家庭,貧困的單親家庭在照顧和培養子女相對困難,不利下一代「上流」,容易造成跨代貧窮!
王于漸引述美國五位著名經濟學者向數十萬個家庭進行調查的結果,指出美國過去30年,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向上流」未見惡化(將兩代人由窮變富,和由富變窮的百分比作比較),但以堅尼系數反映的貧窮差距確有所擴闊,而這只反映由於經濟轉型,人成功向上流後,會獲得更好的待遇,這反而有利刺激人們更加上進和努力。
「不過,有關研究也指出阻礙窮人向上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單親(尤其女性)家庭的子女,確是較易出現跨代貧窮,這種情也在香港出現。」王指出,研究顯示富人的離婚率一般較低,原因是離婚的機會成本高,至少要和原來配偶「分身家」。「窮人離婚率既高,尤其女性在離婚後,若要繼續照顧子女,更難工作搵錢養家,不利培養子女。研究證明,人們愈年輕接受好的教育,更有利日後的學習和成長,以及脫貧,則窮人離婚率高,也令到跨代貧窮更易形成。」
他又表示,香港有兩個獨特因素,令上述情更嚴重。其一是隨中港日益融合,跨境婚姻更盛行,令低收入男性,毋懼離婚後沒有人願意再嫁他們,所以更容易決定離婚;另一是更多女性接受獨立工作,且香港福利保障增加,也令她們少了決定離婚的後顧之憂。
「統計數據顯示,香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不論男或女,離婚率都出現急升,值得注意的是,擁有自置物業的較富裕人士,離婚率明顯低於只租樓住的人士(圖)!」王于漸指出,現時香港的離婚率已排名全球前十名之內,相信和上述原因有密切關係,但那又應如何改善跨代貧窮?
「很多人以為只要增加福利,便可以解決貧窮問題,其實不然。1990年代中期,香港人因讀書、生病、殘疾等理由而不工作的年輕人比例,只有不足1%,而到了2011年,有關比例卻急升至3%至4%,甚至更高,反映增加福利,確實反令更多人不願工作,更難脫貧!」
他認為,投放更多資源提升教育水平,讓單親家庭的子女更容易接受優質教育,令他們有更強的謀生和致富能力,才是解決跨代貧窮的最好方法。「很可惜,1990年代以來,香港政府開支急增,但很高比例花在福利之上,教育佔GDP的比例,卻停滯不前,實在有違解決跨代貧窮的目標。」
根據王于漸的研究,香港「無殼」家庭的離婚率較高,且易造成跨代貧窮,那是否只要樓價大跌,令更多人可以上車,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王不同意﹕「樓價大跌時,往往經濟也變差,人更易失業,樓價低了,窮人也未必有能力和夠膽買樓,反而成為有錢人入市掃貨的機會。」他認為,以現時私人住宅的樓價水平,就算跌三、四成,低下階層也未必有能力去買,所以他一直建議政府容許公屋售予租戶,並將日後轉售的補地價先凍結封頂,且提供超長期年按揭,這讓低收入家庭也可以買樓。
「假如低收入家庭擁有公屋,以機會成本的角度看,他們打算離婚的意欲也會減低,變相紓緩跨代貧窮的問題。另外,政府出售公屋,可收回現金興建更多公屋,減低營運成本,屬一舉數得。」
王又指出,香港各行業面對環球競爭,令到港人的工資的收入增長受到限制,近年內地資金湧入,以至樓價高企,令本地市民的置業能力被削弱。不過,他認為樓價雖已因辣招等因素而封頂,投資買樓發達的時代已過,買樓自住也不用太心急。
《明報》財經沙龍將在5月8日載譽重來,於灣仔舉辦「北望神州 放眼全球」境外地產投資研討會,屆時將請來安泓投資總監楊書健主講﹕「地產私募基金對日本物業投資的看法」,世紀21中華物業董事楊官華主講:「日本物業投資的實戰攻略」,以及由威格斯董事總經理何繼光主講:「中國房地產的宏觀分析與部署」,不容錯過。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