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42757    回應:15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亮劍 2013-08-06 09:05:30

他無端端搞一張免費報紙,蝕足五年-----

AM 730 呢幾年應該有正現金流,你可比對佢嘅廣告,係比爽報及都市多好多!

2. 博士搞錯啦 2013-08-06 09:23:55

AM730創刊於2005年,22個月已收支平衡,

而且從2013年閞始,寫文章的作者和員工

由每半年分紅改為每季分紅http://rthk.hk/mediadigest/20120214_76_122836.html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0090

 

3. 读者 2013-08-06 09:38:59
谢博士?唔系陶冬?
4. 博士不擔心被人嚇一嚇嗎??? 2013-08-06 10:01:43

有一些脾氣比較火爆,想嚇一嚇施生,不過,無論如何,我是支持施永青,支持言論自由。.......

博士不擔心被人嚇一嚇嗎???

5. 公私六四比 小心房策向左走 2013-08-06 10:03:55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
欄名:房策透視

早前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第9次會議後,宣告未來10年,共有44.7萬個房屋供應,而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比例為64

這兩個信息表示,未來香港房屋的供應量會大幅增加,平均每年達4.47萬個單位,其次是實行以「資助房屋為主,私人物業為副」的策略。

政府的其中一個功能是進行財富再分配,為有需要市民提供合適的服務,其中包括住屋。既然現時樓價高企,市民置業困難,部分市民連租屋也感吃力之際,政府增加公營房屋去應付市民需求,是可以了解的。而相信大部分市民,也不反對政府協助低下階層解決住屋的需要。不過政府沒有明確表示,在六成公營房屋之內,公屋比例是多少、新居屋比例又有多少。

大降居屋門檻 公私豈止六四比

為何有六四之比?相信這是一個籠統的數字,沒有一個客觀科學的證明,但仍有一定統計根據。現時公營房屋與私樓的存量分配,大約5347,或者可粗略說成5050,如果以六四比來規劃未來公私營房屋分配,政策會令新建房屋以公營為主,稍向公營房屋傾斜。但由5347,去到6040,數字相差不算太大,尚算循序漸進。

其實這個六四比若作變化,以七三比、八二比也並無不可,因為以上次新居屋推出之時,最高申請家庭入息上限是4萬元,而家庭入息上限4萬元已是家庭入息約73%左右。亦即是,香港家庭只有少於3成是不能申請居屋!所以就算講成七三比,也只是低估了今後房屋策略,實質已向公營房屋傾斜的角度。

要維持四成的私樓供應,原因還有不希望私樓樓價因政策而波動。試想假若政府宣告公私營房屋比例為七三,究竟私樓的樓價會上升,還是下跌?公營房屋增多,特別是居屋數量的增加,會蠶食私樓部分市場,私樓樓價或會下跌。但另一方面私樓的供應較少,又會帶動價格上升。真實的情況如何,要視乎居屋搶了幾多私樓需求(Demand Side)及減少幾多私樓真實供應(Supply Side)。

政府維持四成私樓供應,相比那些不能申請公營房屋的兩成多家庭,分配比例上其實是多了。不過部分香港私樓的需求,是來自海外以及在港工作的專才的,多出的部分,便可滿足他們部分的需求。

44.7萬伙10年建屋目標又是否合理?平均來說,這相等於每年建屋4.47萬伙。以六四之比,代表公營房屋佔26,820間,私樓佔17,880間。其實私樓過去幾年也未能達到這17,880間的每年建居屋水平,希望隨着新屋動工的增加,會再加快未來私樓的房屋應供應。那麼那26,820間公營房屋的建屋目標又是否合理?有可能達到嗎?

2.7萬公營房屋 是公屋抑居屋

翻查房委會的網頁,過去5個年度的公屋建屋量,由2008年開始,順序是19,05015,38913,64211,1862012年的13,114個單位,平均也只是每年提供14,482個公屋單位。除非政府能夠增大公屋的建屋量,否則這26,820的每年建公共房屋量,便要由新居屋承擔,亦即每年居屋的建屋目標是12,338間,才能達到六成資助房屋要求。

此外,截至20133月,公屋輪候冊申請達22.84萬宗。假若他們全部符合資格,而政府又要遵守3年上樓的承諾的話,每年要建76,130萬單位才能滿足其需求。這數字相比過去五年平均只建14,482個單位,明顯是大巫見小巫。

先不談地從何處來,現在建一個公屋單位成本不菲。據聞建築成本每平方呎達2,0003,000元。以中間價落墨,一個400呎建築面積的單位,2,500元一呎建築費計,一個單位便要100萬元。要明白公屋的租金很多時只是三兩千元,未扣除營運成本,其回報息率只是兩三厘。如果計入其他開支,隨時是負值。那麼公屋單位建築費,因為回收不到的關係,便會全數凍結在房屋身上。一個單位成本100萬,1萬個單位便要100億元。每年建屋14,482間,粗略估計要140多億。如果要全數滿足公屋輪候冊的22.84萬個申請要求,便需約2,284億元以上,大約等於三分二每年政府開支預算,或者近三分一政府財政儲備;這絕對不是一個容易負擔的數字。

公屋成本高 大建錢從何來?

10年之內建屋目標44.7萬間,其中六成是公營房屋,亦即是26.82萬間。而相信大部分會採用公屋居屋互換設計,以增加其彈性,方便政府按情況分配公屋居屋比例。假設公屋居屋建築成本相若,那麼這26.82萬間公營房屋,便要2,682億元以上!如果這26.82萬間公營房屋全數是公屋,也只比公屋輪候冊申請的22.84萬宗申請多些少,如果計入未來10年對公屋新增需求,那麼3年內上公屋的承諾是達不到的,以數字估算應是10年!

面對未來龐大的公屋建屋量,錢從何處來?如果政府不注資房委會興建公屋,用回舊有方式就是讓房委會賣居屋來籌集資金,去支持公屋服務,政府只給土地。而因為政府豁免部分地價,所以居屋售價較為便宜,容易變現,而房委會可利用這途徑去吸納資金;但是這是最佳的融資模式嗎?

要補助房委會興建公屋的成本,辦法其實不止一個,政府可以贈地或直接給錢。例如一塊土地市價值100元:政府可以把地直接送予房委會興建居屋賺錢,用來資助興建公屋,又或者政府把土地賣掉,直接把100元給予房委會興建公屋。前者是間接,後者是直接的。

是舊有方法,透過出售居屋而獲取資金。但居屋本身是有其局限性,不是一個全產權的商品,而且地價也只能收回部分(以上例100元的地價,可能只收回七成,亦即70元)。透過出售土地,收取地價,直接資助公屋的興建,而這方法是100%收回市場的地價,政府沒有「蝕底」,不像出售居屋只能收回部分地價,問題是選取第二個做法會有很大阻力。

大興公營房屋 錢靠大售居屋?

過往政府出售土地,收回的現金會撥入庫房,作為當年度收入。當錢歸入庫房,甚至變成盈餘,其用途不一定會以興建房屋優先。其他的政黨、市民的訴求,或許要把金錢用在其他地方,除非有機制限制收入所得的用途,否則難以實現。

另一方面,如果把土地交予房委會興建居屋,就不會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影響財務報表的規模。如果把土地以市價出售,首先會產生龐大的正數現金流,然後把資金轉移至房委會起公屋,又會產生龐大的現金支出。雖然只是把資金轉移一下,但它會增加政府每年開支數字。如果要維持小政府,大市場的規模,公共開支不超過20% GDP的指引,使用這方法會有點困難。

過往政府撥地給房委會興建居屋讓它賺錢,而不是直接撥錢建公屋,或許有以上考慮。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6. 香港人民公社 2013-08-06 10:26:04
房策透視

早前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第9次會議後,宣告未來10年,共有44.7萬個房屋供應,而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比例為64

這兩個信息表示,未來香港房屋的供應量會大幅增加,平均每年達4.47萬個單位,其次是實行以「資助房屋為主,私人物業為副」的策略。........

現在香港已經基本上形成為一個弱勢社群發展區理念!!!未來香港基本政治理念就是建立一個綜援社群大過天的氣候......未來必定走向建立: 香港人民公社...基本社會發展福利方向,直致有一天宣佈福利開破產為止..........

7. 掹車邊80後 2013-08-06 10:32:52
唔知c老板得罪邊個, 我段估係佢d 黑社會伙計/客
8. 《am730》創刊後22個月達至收支平衡 2013-08-06 10:42:08
報刊廣告有增長空間
  免費報章的構思及運作其實跟互聯網站一樣,都是供應免費資訊及娛樂給市民,從而賺取廣告收入。香港可有5份免費中文報紙之多,是因為此市場有利可圖,這可從《都市日報》及《am730》分別於創刊後14個月及22個月達至收支平衡及星島日報集團於上年度廣告盈餘達二億四千萬可見。由於廣告收入很大程度上跟經濟周期有關,免費報章近年賺錢,原因是香港經濟好轉。收費報章由於有固定的收入,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較小。
9. 限呎限量之錯配 2013-08-06 13:27:26
政府自從2011年初推出「限呎限量」房屋供應措施,新批地的地契條款上,限制住宅單位數量下限和單位尺寸上限,以增加小型單位數量供應,可能政府自覺效果良好,將會把「限呎限量」制度變成長遠房屋政策。

        
從宏觀數據看來,細單位(以面積400方呎以下計)現存(2012年尾)數量已很多,有353,023間,是大單位的14倍;但其空置率卻最低,只有2.3%,是大單位的七分一;樓價也升得特別快,5月份的年升幅高達21%,為大單位的10倍;過往新增供應量也很低,2009年只有373間,比大單位供應數量還要少,直至2012年才回升至1,511間。

        
這一切都說明細單位供不應求,在新批地加入「限呎限量」條款,正好為細單位增加供應。事實上,在2012-2013年財政年度,超過九成新批土地均有限呎限量條款,都集中九龍和新界。但以這種計劃經濟方式增加供應,成功機會微乎其微。因為小型單位的真實需求,並不是一個數字,可以隨便到處找塊地增加些單位就解決,而是有強烈的地區選擇偏向和買家群組特質。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發表的《香港物業報告2013》,就五千多間私人住宅單位調查發現,細單位出租率高達68%,比大單位高出近一倍,反映細單位需求實屬租賃需求主導,即是投資需求(非自住的投資者先買入再放租),而非自置居所需求。但當投資需求已被辣招所壓,投資者大部份早已離場,新落成的小型單位恐怕會變成「有租客、無業主」。

        
這些租賃需求是有明顯的地區偏向,譬如位於港島的小型單位,出租率多年來一直冠絕全港,超過八成,反映租住細單位的租客都以返工便利為先決條件,即使呎租較高,亦不作他區想。

        
這與自置居所買家的考慮因素有天淵之別,事實上,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就規劃大綱分區內各區的私人住宅出租率與自置率分析,出租率(15%或以上)愈高的地區,其自置率則愈低,兩者的負相關系數竟高達-64%,譬如以最高和最低的兩區為例,出租與自置比例分別是16%82%66%21%,反映自置需求與租賃需求的地區互相排斥,實不宜以長官意志胡亂干預,造成錯配。

房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姚松炎

10. 團體發起「反辣招」簽名行動 2013-08-06 15:49:26

團體發起「反辣招」簽名行動

政府早前推出穩定樓市措施,有團體發起全港「反辣招」簽名行動,向政府提出五大訴求,包括取消雙倍印花稅措施、豁免屬於香港居民的公司繳納買家印花稅、將「換樓期」由6個月延長至12個月、豁免真正用家繳納雙倍印花稅、放寬港人換樓置業按揭,並為所有措施訂立期限。

發起行動的「辣招苦主大聯盟」期望收集20萬個簽名,轉交政府及立法會議員。

聯盟發言人何民傑說,樓市「辣招」影響120多萬名小業主的產權權益,以及地產代理、按揭中介等從業員的生計,但政府完全沒有諮詢就倉卒推出,違反民主社會精神。

11. 思歪 2013-08-06 17:52:17
你唔覺得我上場之後多咗愛X力同關X團咩? 係呀, 係搵人郁你呀施生, 鬼叫你尋釁滋事? 係呀, 依家係黨領導呀! 再嘈話你洩露國家機密都仲得!
12. ABC 2013-08-06 19:05:29

CEO專訪: 顏福偉 說謊也是罪

撰文:吳嘉妍 攝影:徐煥傑 美術:陳國威

白花油(00239)執行董事顏福偉(Stephen),大家對他的名字理應不感陌生,皆因在娛樂版經常看到有關他的花邊新聞,其成名曲「愛多80年」,在08年更是唱得街知巷聞。而在歌詞中,更是找到了Stephen對娛樂圈、人生與愛情觀的一點看法。

「來簡約地,愛多八十年、世事無常改變、昨日新款在明日膚淺,為何尚要,眷戀爭先?」對於娛樂圈,Stephen坦言,已沒甚眷戀。「小時候的確想過想當歌星,直到08年,『愛多80年』一曲爆紅,那時是我放最多時間在娛樂圈的時候,但近年,我出席大學歌唱比賽show,在唱歌的時候,一班觀眾很熱情,我固然高興,但完show後,下台的那一刻,我就不會再依戀在台上的感覺。」

視虛名如浮雲,Stephen顯然看得很開。「現在出唱片,都只為做慈善,可能是因為篤信佛學,改變了我對人生的想法。」佛學教曉他做人要專注,在94年,在友人介紹下,Stephen開始了「禪修」。「這個訓練加強我的專注力,而且,佛學中的因果循環說,促使我為公司做多點善行,為公司積福。」

不欲被困在傳統框框

佛學看似很有禪味,很「old-school」,但恰好相反,眼前的Stephen是極其前衛的人。作為一間上市公司高層,他為公司設計LOGO,又經常四圍飛,為公司注入大量新元素。在面試新入職同事,Stephen先問應徵者有否用Skype。「連Skype都沒有,新潮極有限!不論做藝術、管理公司抑或做人,都不應被傳統困住!問他怎樣形容自己,他以射鵰英雄傳中的東邪黃藥師自居。「我很欣賞他孤傲不群,完全不受社會規範所束縛之性格。」

除了在公司進行多項改革,在他人生中,他亦奮力為自己的性取向起革命,為自己發聲。說起其性取向,Stephen豪無避忌,他劈頭一句便問:「為何同性戀是罪?如果我隱暪,那我同樣也是犯罪?其實,同性戀做錯了甚麼?」

不應欺騙自己

「小時候,我已經知道自己有別與其他男孩子,但那時當然不能很firm的確定(原來我是喜歡男孩子),加上那時80年代,沒有現在那樣open,然而到了現時,社會已變得如此開放,為何還不敢老實面對自己?」

在職場上,很多公司已公開支持同性戀,所以Stephen認為,自己作為香港上市公司管理層,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沒有任何不妥。「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也公開支持同性戀,你想一下這麼大的公司,也不忌諱,I don’t want to lie to myself, because I don’t want to lie to others,做人最重要是不要欺騙自己,每天都要活在大話中,心會好過嗎?」

13. 不要盜用國家領導人的身份 2013-08-06 19:09:50

11. 思歪2013-08-06 17:52:17

樓上這位仁兄, 網絡高手可以公開你的電郵密碼的呵!!!不要盜用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在此放毒呵!!!

14. mini 2013-08-06 20:44:18
230. mini 2013-08-06 20:39:44

蘋論︰
斧頭利刀鐵鎚 不能掠奪自由

11,367

上周免費報紙《am730》及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駕駛私家車期間,遭兩名歹徒駕車截停及持鐵鎚狂扑車窗玻璃,幸施老闆機智成功逃脫。
今次已經是過去兩個月,第五宗涉及傳媒的暴力事件。今年6月19日零晨,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住所大閘被車輛撞毀,大閘外發現一把斧頭及一把開山刀。6月26日,一輛運載《蘋果日報》的貨車被縱火;6月29日,將軍澳壹傳媒大樓大閘外發現菜刀。6月30日凌晨,三名歹徒在中環以牛肉刀指嚇送報工人,縱火焚毀二萬多份《蘋果日報》。
連串針對傳媒機構及老闆的暴力事件,犯案動機未明,是否有政治目的,除了主腦人之外,相信其他人難以知曉。黎智英接受訪問時表示,恐嚇事件與旗下刊物推動七一遊行和「佔領中環」有關。至於施永青,他指遇襲可能和自己的言論及文章「高調得滯」有關,因「口不擇言」而惹禍上身。
黎智英和施永青二人,可算是香港的傳奇人物。黎智英年幼時在廣州生活,母親遭受批鬥,被送往勞改,8、9歲便要賺錢養家。12歲偷渡到香港當童工,開始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享受到香港各方面的自由。後來自學有成,創辦佐丹奴時裝連鎖店。
六四事件後,由於黎智英支持民運,佐丹奴在內地業務遭到封殺,被迫將股權全數出售,轉戰傳媒市場。先後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旗幟鮮明地追求民主自由,不時揭露內地和香港的政治經濟醜聞。
施永青出生於上海,3歲時移居香港,中學時信奉馬克思和毛澤東思想,畢業後曾經在左派學校任教八年。1976年文革後脫離左派,辭去教師工作,轉戰商界,加入地產發展公司。兩年後創立中原地產,發展成為地產代理業的大阿哥。2005年,施永青創辦《am730》,在一片睇淡的形勢下很快便轉虧為盈,在市場上站穩陣腳。
黎智英和施永青二人有不少共通點,包括二人年幼時曾經在內地生活,之後移居香港,成功創業,以及創辦報章刊物,成為個人分享生活和信念的平台。黎智英早早認定共產主義沒有希望,施永青則年近30歲才醒覺,背棄共產主義,擁抱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不再相信政府可以為人民謀求幸福。二人積聚財富後,透過不同方法回饋社會。
雖然香港還未有真正民主,但港人一直享有多方面的自由,包括言論和新聞自由。香港現時有十多份收費報紙,多份免費報紙,各有各的政治立場,每日的總印刷量高達500萬份,讀者可自由選擇。相信絕大部份的港人,都像黎智英和施永青一樣,珍惜香港的自由,不願意生活在專制政權之下,言論和新聞自由受到政府限制,假話、大話和空話充斥整個社會。
正如施永青所說,鐵鎚不能打碎一個人的信念;同樣斧頭、利刀、易燃液體及其他暴力手段,不能掠奪一個人對自由的擁抱,對民主的渴求。誠然,傳媒會犯錯,報道可能失實,評論員會有偏見,甚至「公器私用」。但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資訊自由流通,每個人的權利(包括聲譽)受到法律保障下,失實偏頗的報道和評論無法長久欺騙市民,最終會原形畢露,自食其果。
近年除了傳媒機構及老闆受到滋擾恐嚇外,政府有關方面一連串的政策和舉措同樣對傳媒工作帶來衝擊。當中包括肆意搜查報館,選擇性披露政府消息和檢控報館高層,有意限制市民查閱公司董事資料,令傳媒難以追查相關人士的違法行為。「有形之手」正不斷干預新聞和言論自由,實在值得市民關注。

林本利

15. 等跌族群人士估樓離場 2013-08-07 08:00:41

 

 

 

 

又有一位等跌族群人士估樓離場............

翠濤閣97年貨賺2成離場  (成報 8月6日 星期二)
  97樓市泡沫遭遇金融風暴,樓市一瀉千里,不少高位接貨的買家至今泥足深陷。   然而亦有買家苦守多年,終見曙光,市場日前錄得有翠濤閣業主將97年購入單位沽出,期內物業升值2成。   利嘉閣皇牌屋苑荃灣麗城三期分行聯席董事李佩珍表示,最新錄得荃灣翠濤閣1座中層C室易手,實用及建築面積分別為477及545方呎,兩房開則,望部份海景,是次買家為方便子女上學,遂出價365萬元承接上址,折算實呎及建呎造價為每方呎7,652及6,697元。   據了解,賣方在1997年10月以303萬元購得物業作自用,迄今決定轉售,帳面獲利6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