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于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全國軍事形勢發生新轉折,蔣介石決定暫守北平、天津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進行的第一個戰略決戰性戰役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殲滅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部47.2萬人,使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由于遼沈戰役的勝利和其他戰場的勝利,全國軍事形勢發生了新的轉折。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120余萬人上升到300萬人,從劣勢轉為優勢;國民黨軍總兵力則由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從優勢變為劣勢。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11月初,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了第二個戰略決戰性的戰役,即求殲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的淮海戰役。西北野戰軍已將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壓縮于關中地區。華北軍區第1兵團正在圍攻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第2兵團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團位于綏遠(今屬內蒙古)東部,準備圍攻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所部的後方基地綏遠省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即第2兵團)已進至河北省薊縣(今屬天津)地區待機;東北野戰軍主力位于沈陽、營口、錦州地區休整,準備1個月後向山海關內開進,同華北軍區部隊協力殲滅傅作義集團。傅作義集團面臨著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聯合打擊的嚴重局面。
在這種形勢下,傅作義和蔣介石從各自的利害出發,對華北作戰有不同打算。蔣介石早在東北作戰接近失敗時,認為東北不保,華北孤危,同時淮海大戰亦有一觸即發之勢,曾考慮放棄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義率部南撤,以確保長江防線,或加強淮海戰場;但又怕南撤後,產生不利的政治影響,故徘徊不定。傅作義是長期活動于綏遠地區的地方實力派,深怕南撤後,其主力為蔣介石嫡系吞並,故不願南撤;另一條路是西逃綏遠,但又怕西逃後勢孤力單難以生存,難下決心。11月初,蔣介石電召傅作義到南京商談華北作戰方針。經過磋商,認為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在兵力上不佔優勢,東北野戰軍需經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關,因此"華北不致遭受威脅",而控制平津,支撐華北,牽制人民解放軍東北、華北兩支部隊,使其不能南下,對整個戰局亦屬有利。基于上述判斷,蔣介石決定暫守北平、天津、張家口,並確保塘沽海口。
傅作義依據上述方針,于11月中下旬調整兵力部署,放棄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除歸綏、大同兩個孤立地區外,以4個兵團12個軍共42個師(旅),連同非正規軍共50余萬人,部署于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公里的鐵路沿線。其中,以蔣系的3個兵團8個軍共25個師,防守北平及其以東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線;以傅系的1個兵團4個軍共17個師(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懷來、宣化、張家口、柴溝堡、張北一線。這種部署,反映了蔣介石和傅作義雖然在方針上已統一于暫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戰局不利時,蔣、傅兩系部隊分別向南和向西撤退。
中共中央軍委提出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的方針 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發展,中共中央軍委判斷位于平津地區的蔣系部隊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蔣系部隊南撤,傅系部隊亦必將西逃。如果蔣介石采取撤退方針,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國民黨軍加強了長江防線,對于爾後渡江作戰不利。為此,準備提前調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包圍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圍態勢下繼續休整,以防止國民黨軍南撤。11月17日,中央軍委明確提出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的作戰方針。鑒于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隨時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18日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立即結束休整,迅速入關,在華北軍區主力協同下提前發起平津戰役。
為了實現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的方針,中共中央軍委采取了以下措施︰命令華北軍區第1兵團停攻太原,華北軍區第3兵團撤圍歸綏,以穩定傅作義集團,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蔣介石、傅作義對東北野戰軍入關時間的錯誤判斷,指示新華社、廣播電台多發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祝捷慶功、練兵開會及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在沈陽活動的消息,迷惑、麻痹敵人;命令華北軍區第3兵團首先包圍張家口,切斷傅作義集團西逃綏遠的道路,吸引傅作義派兵西援。然後,華北軍區第2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出擊北平至張家口一線,隔斷北平與張家口的聯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隊,拖住蔣系部隊,為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爭取時間;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開進中夜行曉宿,隱蔽入關,迅速隔斷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間的聯系,切斷傅作義集團南逃的道路,以便爾後逐次加以圍殲。
人民解放軍遂行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12個軍、1個鐵道縱隊和特種兵共80余萬人,華北軍區7個縱隊、1個炮兵旅共13萬余人,連同駐察哈爾(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省)、綏遠邊界地區的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和東北軍區所屬冀熱察、內蒙古、冀東軍區及華北軍區所屬北岳、冀中、冀南軍區等地方部隊,總計100萬余人。中共中央決定戰役由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指揮。1949年1月10日,又決定以林彪、羅榮桓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組成中共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的作戰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
完成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切斷其南撤西逃的道路 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由錦州、營口、沈陽等地出發,隱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區開進。25日,華北軍區第3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縱隊由集寧地區東進。29日,平津戰役開始,華北軍區第3兵團首先向張家口外圍國民黨軍發起攻擊,至12月2日,對張家口形成包圍態勢。傅作義判斷,華北軍區部隊對張家口的進攻是一次局部行動,決心乘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之際,集中主力首先擊破華北軍區部隊的進攻,然後以逸待勞,迎擊東北野戰軍的攻勢。遂令其主力第35軍(欠1個師)及第104軍第258師分由豐台、懷來向張家口馳援;令駐昌平的第104軍(欠1個師)移至懷來,駐涿縣(今涿州)的第16軍移至南口、昌平,以確保北平與張家口的交通。
中共中央軍委鑒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經達成,于12月2日命令華北軍區第2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羅瑞卿率第3、第4、第8縱隊由易縣、紫荊關向涿鹿、下花園急進,切斷懷來、宣化間的聯系;命令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率第41、第48軍等部組成的先遣兵團,由薊縣向懷來、南口急進,切斷北平、懷來間的聯系。該兩兵團到達後,協同華北軍區第3兵團抓住平張線上的守軍與援軍,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東撤。5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在行進途中攻克密雲,殲滅國民黨軍第13軍1個師,爾後主力繼續南進;華北軍區第2兵團進至涿鹿以南待機。傅作義得知密雲失守後,感到北平受到威脅,急令第35軍由張家口星夜東返;令第104軍主力及第16軍由懷來、南口向西接應;令第94軍(欠1個師)及第92、第62軍由楊村、崔黃口、蘆台地區開往北平,加強防御。
12月6日,國民黨軍第35軍乘汽車東撤,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12旅在冀熱察軍區部隊配合下節節阻擊,將其滯留于新保安地區。接著,第2兵團主力趕到新保安以東,並于8、9兩日打退了第35軍及第104軍主力的東西夾擊,將第35軍包圍于新保安。9日晚,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前出到懷來、康莊、南口間。進至康莊的國民黨軍第16軍指揮所及2個師,懼怕被殲,掉頭向北平撤逃,10日被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所屬第41軍殲滅于康莊東南地區。國民黨軍第104軍主力發現腹背受到威脅,又得知第16軍已經東逃,即放棄接應第35軍的計劃,由新保安以東地區經懷來向北平撤逃。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各部隊立即展開追擊和堵擊,于11日在懷來縣城以南的橫嶺、白羊城一帶將其全部殲滅。與此同時,華北軍區第3兵團解放宣化,並于7日在沙嶺子追殲由宣化向張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軍第271師,8日完成對張家口的包圍。隨後,由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的北岳軍區部隊、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騎兵旅和內蒙古軍區騎兵第11師等部攻克張北,殲滅守軍一部,孤立了張家口。在此期間,東北野戰軍主力第1梯隊6個軍,由喜峰口、冷口越過長城,到達河北省薊縣、玉田、豐潤地區。
此時,人民解放軍雖已切斷傅作義集團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斷其南逃的道路。同時,在淮海戰場,人民解放軍繼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正在圍殲黃維兵團,又在徐州西南包圍了由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的3個兵團,並殲滅了企圖突圍逃跑的孫元良兵團,勝利已成定局。毛澤東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線領導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義率部從海上逃跑。為了不使蔣介石、傅作義定下迅速放棄平津向南逃跑的決心,在兩星期內的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如對新保安、張家口;有些則是"隔而不圍",即只作戰略包圍,不作戰役包圍,如對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個部署完成後,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次序,從容殲滅各點之敵。毛澤東還指示,尤其不可將南口以西諸點都打掉,以免南口以東諸點之敵狂逃。同時,毛澤東又命令淮海前線人民解放軍在殲滅黃維兵團後,留下杜聿明集團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的部署,命令山東軍區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濟南附近一段黃河,並在膠濟鐵路線上預作準備,防止傅作義集團沿津浦鐵路經濟南向青島逃跑。隨後又指示華北軍區抽調部隊,控制保定、石家莊、滄州一線,準備搜捕由平津潰散南逃之敵。
根據上述指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以防止新保安、張家口之敵向東、向西突圍為重點,構築多道阻擊陣地,待命攻擊;東北野戰軍主力克服疲勞、寒冷等困難,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等地急進。傅作義發現人民解放軍驟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難的困境,于是匆忙放棄南口、涿縣、盧溝橋、通縣及唐山、蘆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縮兵力。將第62軍(欠1個師)、第86軍由豐台、蘆台開往天津,將第87軍由唐山開往塘沽,並將北平和天津、塘沽劃為兩個防區,實行分區防御。至12月15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指揮第41、第42、第48軍佔領南口、豐台、盧溝橋,從北面和西南面包圍了北平;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治委員蕭華指揮第40、第43、第47軍及華北軍區第7縱隊佔領通縣、采育鎮、廊坊及黃村(今大興),從東北面和東南面包圍了北平,17日又攻佔南苑飛機場。至20日,東北野戰軍第46、第45、第44軍佔領唐山、軍糧城、咸水沽、楊柳青、楊村等地,切斷了天津、塘沽間的聯系;東北野戰軍第38、第39、第49軍及特種兵部隊正由寶坻、漢沽、山海關向平津疾進。
平津戰役(2)至此,人民解放軍已將傅作義集團全部分割包圍于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閉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其由"驚弓之鳥"變成了"籠中之鳥",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殲滅新保安、張家口、天津守軍,使北平守軍陷入絕境 12月21日,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3、第4、第8縱隊共9個旅發起新保安戰役,當日掃清外圍據點。22日晨開始攻城,經9小時激戰,全殲第35軍軍部和2個師以及保安部隊共1.6萬人。
中共中央軍委估計到在攻擊新保安之後,張家口的國民黨軍可能向西突圍,同時考慮到華北軍區第3兵團在兵力上與張家口守軍相比不佔優勢,遂令東北野戰軍第41軍于攻擊新保安之前,由南口西進,歸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加強對張家口的包圍。12月23日拂曉,張家口國民黨軍果然全力向北突圍。華北軍區第3兵團指揮所屬第1、第2、第6縱隊及東北野戰軍第41軍共11個旅(師),在北岳、內蒙古軍區部隊配合下,冒風雪嚴寒,展開堵擊和追擊,當晚解放張家口。戰至24日16時,僅以900人的傷亡,將逃跑的國民黨軍第11兵團部、第105軍等部共7個師(旅)5.4萬人殲滅于張家口東北西甸子、朝天窪一帶,僅第11兵團司令官孫蘭峰率少數騎兵逃脫。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軍委原計劃先攻塘沽, 後打天津。後前線指揮員報告,塘沽東面靠海,其他三面為水渠鹽池,不能對敵形成包圍,也不便大部隊展開。同時判斷北平、天津國民黨軍有突圍的可能,因此,建議以少數兵力監視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軍委批準了東北野戰軍的作戰計劃,並命令第41軍迅速歸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全部由平綏鐵路沿線東調,協同東北野戰軍嚴密包圍北平。
天津市有200萬人口,東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區狹長,有海河經市區流入渤海,國民黨軍長期設防,工事堅固。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指揮第62軍(欠1個師)、第86軍等部10個師及非正規軍共13萬人,附山炮、野炮、榴彈炮60余門,企圖憑恃"大天津堡壘化"的防御體系,進行固守。
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決定集中5個軍共22個師,連同特種兵總計34萬人,附重炮538門、坦克30輛,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兵器奪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擊部隊進至天津周圍,至13日基本肅清了外圍據點。在此期間,指揮奪取天津的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敦促陳長捷仿效長春的鄭洞國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證其生命財產的安全。但陳長捷拒不接受這一解決辦法。
東北野戰軍根據天津國民黨軍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強、南部工事堅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強的情況,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決定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針,發起天津戰役。其部署是:以第38、第39軍為西集團,從和平門兩側由西向東實施主要突擊;以第44、第45軍為東集團,從民權門兩側由東向西實施主要突擊;以第46軍附第49軍第145師,從前後尖山由南向北實施助攻;以第39、第45軍各一部及東北野戰軍司令部警衛團從北面實施佯攻;以第43軍第128師為預備隊。另以第49軍主力位于軍糧城,監視塘沽守軍。1月14日10時,對天津發起總攻,各部隊迅速在東西南三面9個地段突破城防,15日晨東西主攻集團于金湯橋會師,將守軍分割成數塊。爾後采取擊弱留強,先吃肉後啃骨頭的戰法,經過激烈戰斗,至15時全殲守軍,俘陳長捷,解放天津。
天津解放後,據守塘沽的國民黨軍第17兵團部及第87軍等部5個師共5萬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逃。東北野戰軍第49軍追殲其後尾3000人。
傅作義率北平守軍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相繼解放後,駐北平的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4、第9兵團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軍和重建的第35、第104軍等部,共8個軍25個師,連同特種兵和非正規軍總計25萬人,陷于絕境。中共中央軍委鑒于北平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為保護文化古跡和2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決定爭取通過談判和平接管,同時命令部隊準備在談判不成時以戰斗方式奪取之。
傅作義在抗日戰爭時期主張抗日,並和共產黨有過友好往來。雖在內戰中執行蔣介石的"戡亂"反共政策,但隨著國民黨軍的不斷失敗,逐步對蔣介石的統治失去信心。平津戰役發起後,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軍包圍。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于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談判。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劉亞樓表示,希望傅作義集團自動放下武器,人民解放軍可保證其生命財產的安全。但傅作義認為尚有實力,可再堅持3個月,觀望全國形勢的變化,以致談判未獲結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此文章的連結
建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