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3209    回應:11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2. 路人 2012-12-31 14:47:18
一個大瀏覽量的網站如果落得如此下場,唉!難道香港的老闆連多一點薪金也出不起?絕對同意那位老闆所說『香港的致命傷人的素質不斷弱化』
3. Andy 2012-12-31 15:03:27
財爺昨天在IFC睇早場孤星淚(多慳儉啊, 才75蚊, 剛巧坐在我大姐旁), 會否有感觸香港就如當時的法國《悲慘世界》?
4. 段張娶二 2012-12-31 15:22:39
香港統計月刊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100022012MM12B0100.pdf

表4.4, 按經濟活動劃分GDP的數據雖然是2011年的, 但大致可以看到香港GDP來自甚麼行業. 就觀察而言, 四大傳統支柱: 
金融:16.5% 
貿易物流: 約20%+6.3%
旅遊: 3.6%的部份+ 4.1%的部份
專業服務: 不少於5.7%
四大傳統支柱加埋 = 約51%左右

但是和地產有關的只有: 
樓宇業權 10.3%;
地產服務約 5%;
建造為3.4%
加埋大約20%左右, 對於一個社會黎講, 屬於OK.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1231/00204_018.html
上年賣地收入711億, 今年為575億

稅收概況: http://www.ird.gov.hk/dar/2011-12/table/tc/revenue.pdf
575億賣地收入談笑間便壓過港府第二稅收-薪俸稅(517億), 僅次於利得稅(1,185億),
賣地收入成為政府常規稅收以外的重要來源. 濟貧的子彈.
5. 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 2012-12-31 16:54:44

想認真提意見嘅有識之士,都選擇沉默應對,就係那些玩嘢小丑嘅目的,網主應該去報警,因為這是:-

章: 200 標題: 刑事罪行條例

條: 161 條文標題: 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

1) 任何人有下述意圖或目的而取用電腦─
(a) 意圖犯罪(不論是在取用電腦的同時或在日後任何時間);
(b) 不誠實地意圖欺騙(不論是在取用電腦的同時或在日後任何時間);
(c) 目的在於使其本人或他人不誠實地獲益(不論是在取用電腦的同時或在日後任何時間);或
(d) 不誠實地意圖導致他人蒙受損失(不論是在取用電腦的同時或在日後任何時間),
即屬犯罪,一經循公訴程序定罪,可處監禁5年。
(2) 就第(1)款而言,“獲益”(gain) 及“損失”(loss) 的適用範圍須解釋作不單擴及金錢或其他財產上的獲益或損失,亦擴及屬暫時性或永久性的任何該等獲益或損失;而且─
(a) “獲益”(gain) 包括保有已有之物的獲益,以及取得未有之物的獲益;及
(b) “損失”(loss) 包括沒有取得可得之物的損失,以及失去已有之物的損失。

6. Peter Paker 2012-12-31 23:48:58

樓市分析 3 - 香港私樓業主供樓 / 收入負擔比率是否嚴重超出正常水平???

 

A  財爺話供楼負擔巳經好高、好危險,究竟實情係点呢??


最近,財爺曾俊華又講樓價水平過高,係目前超低利率 (1 - 2厘的按揭利率) 的情況下,供樓人士仍然要用其50%人工去供樓,聽下去好似好恐佈,萬一加息 2 – 3 厘,恐怕供樓人士要用 6 – 7 成、甚至 8 成人工去供樓,你估真係唔使食飯、搭車、俾家用咩?? 

 

如果是這樣,我都相信絕大部份供樓人士是不能長期這樣維持下去。到這個時候,很多供樓人士好易頂唔順供款而迫住賣樓,人人掙住賣樓、甚至發生人踏人方式賣樓的話,樓價肯定會拾級而下,情況都會十分可怕。財爺的忠告聽落去,咪話唔得人驚。

 

首先,要分析財爺的忠告是否 “valid” ??  我認為必須瞭解財爺忠告背後的假設,然後將這些假設與現實情況作比較。如果財爺的假設與現實相乎的話,供樓人士真的有必要小心留意自己的供款負擔能力,能否承擔加息壓力。如否的話,大家要想想財爺有沒有又再老點普羅市民?

 

財爺忠告背後的假設:

Note: 由於 YahooGoogle 搜尋不到財爺假設的確實數字,所以本文採用估計數字,但應與財爺假設的確實數字相距不遠。

 

樓價:HK$4,200,000 -

首期:HK$1,260,000 -

按揭成數:70%

還款年期:20

每月家庭入息中位數:HK$30,000 -

 

年利率:2.15%

每月按揭供款:HK$15,441 –

按揭供款 / 每月家庭入息:51.5%

 

加息3厘後,年利率:5.15%

每月按揭供款:HK$20,115 –

按揭供款 / 每月家庭入息:67.1%

 

毫無疑問,財爺的假設是真確,如果將來加息3厘,供樓負擔比率由51%升至67%,供樓後,只剩下33%收入作為生活費用,真係唔知點生活?

 

不過,上述財爺的假設有幾點問題,如下:

 

第一

根據金管局20129月、10月數據 (以下的 hyperlink),新造按揭時的借貸成數為54% - 55%  (其實2010年中至今,新造按揭時的借貸成數為53% - 56%),並非財爺所講的70%http://www.hkma.gov.hk/media/chi/doc/key-information/press-release/2012/20121128c3a1.pdf

 

因此:

 

年利率2.15% (今天的按揭利率)及按揭成數54%,每月按揭供款為HK$11,912,並非財爺所講的HK$15,441,相差HK$3,529

 

若加息3厘至5.15%,每月按揭供款為HK$15,517,並非財爺所講的HK$20,115,相差HK$4,598

 

第二

財爺上述假設私摟住戶家庭月入為HK$30,000,這是有問題的。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 - 簡要報告第81 (表一),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每月按揭供款中位數由2001年的 HK$11,000,下降至2011年的HK$8,000,自置物業私樓家庭的按揭供款及收入比率中位數 (i.e. median of mortgage / household income ratio) 2001年的30.7%跌至20%,反映供樓負擔過去10年並不如如財爺所說這麽嚴重及不合理地高,主要原因如下:

 

l   統計內的大部份人並非今天才買樓住 ;

l   过去10年利率下跌及處于歷史新低水平 ;

l   自置物業家庭收入上升所致。

 

表一: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每月按揭供款、收入及負擔情況

擁有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

每月按揭供款中位數

擁有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

按揭供款及收入比率中位數

<%>

擁有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

尚餘按揭供款還款年期中位數

<>

2001     2006     2011

11,000 9,500    8,000

2001     2006     2011

30.7%   28.6%   20.0%

2001     2006     2011

13     12     14

 

(extracted from 2011年人口普查 - 簡要報告第81)

 

根據表一,由2011年置物業私樓家庭的按揭供款及收入比率中位數為20%,以此推算,擁有自置物業家庭的收入中位數應為HK$40,000 (note 1),並非財爺、傳媒及好多人口中的 HK$30,000,相對來說,擁有自置物業的家庭的收入水平是較高,現有業主的供樓負擔並不如好多人想像並嚴重,亦反映今日私樓住戶对借貸方面十分謹慎、不敢多借,只敢用小部分收入去供楼。

 

(note 1) 看完整份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都沒有一组數字直接指明自置私楼物業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因此只能用 “mortgage / Income” ratio 之中位数 (20%) 及供樓支出中位數 ($8,000),去估计擁有私樓的家庭之收入中位數应为 $40,000

 

目前,香港正處於低息期,普遍業主正享受1 – 2 厘的按揭利息,萬一將來加息3厘,好多人擔心現有業主未必負擔得來,到時候,很多業主可能劈價求售,樓價便會大跌、危險矣。

 

但是,根據表一所述,擁有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尚餘按揭供款還款年期中位數為14年,假設:

 

1.   假設這些按揭組合目前利率為2.15%、每月供款HK$8,000及尚餘按揭供款還款年期為14年,以此推算,擁有私樓家庭的按揭欠款金額為HK$1,160,000。若加息3厘至5.15%,按揭供款便由目前的HK$8,000上升至HK$9,700,按揭負擔比率會由20% 上升至25%左右。

 

2.   假設這些按揭組合目前利率為1%、每月供款HK$8,000及尚餘按揭供款還款年期為14年,以此推算,擁有私樓家庭的按揭欠款金額為HK$1,260,000。若加息3厘至4.15%,按揭供款便由目前的HK$8,000上升至HK$9,900,按揭負擔比率會由20% 上升至25%左右。

 

綜合來說,擁有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負債水平並不高,以及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如果经济情況沒有大幅轉差而影响其家庭收入的話,擁有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是有足夠 “buffer” 去應付額外供楼支出及加息,在此情況下,真係睇唔到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有急急趕住賣樓脱身的必要。

 

第三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 - 簡要報告 p.80,闡述2001年、2006年及2011年租住私楼的每月租金支出中位数、租金 / 收入比率中位数,具体數据如下:

 

表二:租住私樓的家庭每月租金支出中位數、其收入及租金負擔情況  

 

家庭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

租金 / 收入比率中位數

<%>

 

私人住宅单位

 

公营租住房屋单位

 

2001     2006     2011

5,300    5,100    7,500

 

1,300    1,390    1,210

2001     2006     2011

27.3%   25.2%   25.7%

 

10.4%   13.5%   10.6%

 


表二所述,租住私樓的家庭每月租金支出由
2001年的HK$5,300 上升至2011年的HK$7,500,过去10年租金支出大幅上升41.5% ; 但是,有关家庭的租金 / 收入比率中位數卻稳定维持于25% - 27%,反映租住私樓的家庭之收入亦有跟隨上升。相比同期自置物業的私樓家庭之按揭还款支出由2001HK$11,000下跌至2011年的HK$8,000。樓價升了,供樓負擔反而下降,主要原因是利率不斷下調。HK$8,000的按揭还款支出與租楼支出接近,一減(供樓支出)一加(租金支出),自然有更多家庭由租樓變買樓,成為了近年支撐樓價的最有力因素。

 

此外,2011年租住私楼的家庭之每月租金平均為 HK$7,500 (假設 median = average),其租金 / 收入比率為25.7%,可以推算租住私楼的家庭之每月收入约 HK$29,183 (note 2)。從上面数据,同樣住係私樓,租住私樓的家庭與有自置物業的家庭之收入都有HK$10,000 元之差距。

 

(note 2) note 1 的方法去估计租住私楼的家庭之每日收入中位數,由于翻查2011人口普查,都没有直接列出租住私楼的家庭之每日收入中位數,因此,我只能用 “rental / Income” ratio 之中位数 (25.7%) 及租金支出中位數 ($7,500),去估计租住私樓的家庭之收入中位數应为 $29,183 ( HK$30,000)

 

當分析 affordability 的時候,传媒、財爺及外界好多人都会用這個私樓租戶HK$30,000的收入,去計算供樓人士的負擔水平,根本有欠公允,因為他們用租楼家庭的收入去比較供樓負擔,有什麼意思呢??  要估計加息3厘息後会否导致這些正在供樓的人士 顶唔順,必須要用正在供樓的人士之收入去比較加3厘後的按揭供款,這才有意思吧。

 

很多人会利用整體平均工資或中位數,去推論樓價已升到不能接受的地步,這是不對的,因為買樓的人都是集中於較富有的一群,而不是所有人。「供求定律」的最基本概念,即是在分析需求與價格關係的時候,只應考慮真正會買貨的人,而並非一些沒有落場的人、沒有資格落場的人或者係場外叫得最大聲的人,但很多传媒、專家、官員、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經常犯上這基本的錯誤。

 

To be continued

 

7. Peter Paker 2012-12-31 23:51:32

the 2nd part

 

B  今天楼价好貴、以及政府實施若干措施,買楼人士必須要多付首期及借少D,但為何他們仍有錢去買楼??

 

睇到这裏,大家一定有疑問,今天樓價年高及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只有 HK$20,500 (2011年人口普查,就算家庭月入有三幾萬蚊及供得起樓,也難以負担首期,為什麼仍有這麼多人有錢買楼??

 

首先,对上述問題,我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

過去5年,高收入住戶增幅甚巨,月入HK$40,000以上的住戶應是買樓的主力。表三摘錄于2011年人口普查,列出2006年及2011年按不同收入之家庭數目分佈。其中,月入HK$40,000 – HK$60,000之家庭數目增長38%HK$60,000 – HK$80,000月入之家庭數目增長52%HK$80,000 – HK$100,000月入之家庭數目增長53%,月入超過HK$100,000之家庭數目增長64%。高收入戶 ( HK$40,000 或以上) 的家庭數目增長數目大约177,063。这些高收入家庭对買樓自住、換楼改善居住环境、買楼投資 / 收租、甚至炒楼等,有著強大需求。

 

表三:2006年及2011年按不同收入之家庭數目分佈 (摘錄于 2011年人口普查)

每月家庭每月收入範圍

2006

2011

2006vs 2011

有關收入範圍之家庭数目

有關收入範圍之家庭数目

家庭数目

上升(下降)

家庭数目上升(下降)

百份比 (%)

<%>

0 - 9,999

620,211

563,915

(56,296)

-9.1%

10,000 - 19,999

618,686

563,054

(55,632)

-9.0%

20,000 - 24,999

225,292

235,695

10,403

4.6%

25,000 - 29,999

162,783

181,313

18,530

11.4%

30,000 - 39,999

221,101

269,283

48,182

21.8%

40,000 - 59,999

194,723

267,953

73,230

37.6%

60,000 - 79,999

77,347

117,260

39,913

51.6%

80,000 - 99,999

38,534

58,895

20,361

52.8%

= or > 100,000

67,869

111,428

43,559

64.2%

2,226,546

2,368,796

142,250

6.4%

 

請留意表四,由20072011年這5年間,私人住宅的落成量大約只有65,580個。基本上,新落成的私人住宅只足夠供應新增加的月入HK$80,000以上之家庭。若以財爺、傳媒口中的 HK$30,000收入中位數 去計算负担比率,香港不可能负担目前樓價,但若只看最高收入的家庭 (i.e. 真正的私樓消費者) 數目增長及目前的低按揭 / 收入比率,已说明要維持目前樓价並非如好多人的十分困難。

 

再看表四,雖然私人住宅期間有65,850個新單位供应,但空置量 (空置率) 卻由62,670 (5.9%) 不斷下跌至2011年末的47,920 (4.3%),這足以证明係香港,私人住宅的自住需求 (不論租或買) 是十分龐大。(我会于香港物業報告2013刊出後,再另文分析空置率、租金與樓价的關係。)

 

表四:私人住宅落成量、空置量及空置率數据 (摘錄于差餉物業估价處 - 香港物業報告20112012)

私人住宅

落成量

年末空置量

空置率

2006

16,580

62,670

5.9%

2007

10,470

52,470

4.9%

2008

8,780

52,940

4.9%

2009

7,160

47,350

4.3%

2010

13,410

51,530

4.7%

2011

9,450

47,920

4.3%

合計

65,850

N/A

N/A

 

(原因二)

林奮強于黃金五十講过,他用2011年人口金字塔 (圖五) 去分析及估計由老豆幫80-90後子女買樓的需求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觸發嬰兒潮,使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出生率大幅上升。今天佔香港男性(女性的分布情況相若)最多的年齡組別,正是在嬰兒潮出生,4555歲的一群,我認為亦要包括嬰兒潮前的55 - 59歲的一群。根据人口金字塔中,45 – 59 歲的老豆大约有85萬人。

 

這群老豆的子女正是80 - 90後的青年,年纪通常是2030初,正值適婚年齡的他們剛踏足社會,薪金可能連收入中位數也不到,想成家立室自置物業卻有心無力,唯有向老父求助。這群老豆的事業黃金期正值香港经濟輝煌時期;這群父親現將近退休之年,手持不少現金,絕對有能力幫其子女置業。這些故事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聽聞。

 

這種「跨代資助」的情況再一次顯示以「收入中位數」預測樓房需求與現實是如何脫節:目前香港有85萬名4559歲的父親,假設一半住在公屋並假設他們沒有積蓄,那麼有機會資助子女的父親也有近42.5萬名。假如當中的1% 願意幫助兒子自置居所,每年就新增4,000個單位的需求;如果每40個有资格的父親就有一個願意出手相助,每年的新落成單位轉瞬已被吸納。

 

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3年前開始的減息以及兩年前內地人開始來港買樓,單是這種「跨代資助」的需求己足以解釋香港為何对房屋有强大的剛性需求。

 

以上論点是從林奮強于黃金五十抄出來,然後加以修改,如有興趣,可到林奮強黃金五十的網頁看看有關文章。

 

圖五:香港男性人口金字塔 (2011年人口普查)



 

(原因三)

近幾年來,國內買家係香港物業市場當中亦佔-定的市場份額,相信這是不可置疑。圖六顯示,按成交金額去看,國內人過去幾年都一直維持淨買入的狀態,国内買家佔總買入成交金額的比例大於国内賣家佔總賣入成交金額的比例 (下稱国內人淨買入比例差距”)

 

2011Q1起,国內人淨買入比例差距由8.8%升至2011Q420.3%,一年內国內人淨買入升幅十分驚人,這可能與期間人民幣由0.88升值至0.83有关。然後,国內人淨買入比例差距由2011Q4高位的20.3%下跌至2012Q311.7%

 

如果2011年末至2012Q3的国內人淨買入比例與同期的CCL(圖七) 比較,您会发現一個好有趣的現象。CCL20116月的100點 下調至20122月的94點;然後由20122月的94點升至201211月的116,期間国內人淨買入與賣出的差距由20%下降至11.7%,国內人淨買入下降4成,但CCL卻大升23%,這足以证明今次CCL升浪的主力係由本地客造成,而非国內人。

 

根據上文,今次CCL的升浪基本上由本地買家包辦,主要原因本地客有强勁的剛性需求、供應嚴重不足,再加上大陸客入市比例持續下降,但政府卻用BSD去調控樓市。我認為,政府岀招只不过為出招而出招,做样俾人睇,根本没有針對升市真正實际原因。

 

圖六:香港私人內地個人買家與賣家比例差距 - 按季分析 (摘錄于中原地產網頁)

http://hk.centanet.com/icms/template.aspx?series=281&article=43827

 


圖七:2009 – 2012
年中原城市領先指数

總结而言,對于巳入場的業主而言,他們的供樓負擔並非如大部份人所講的嚴重,由于他們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業主因供唔起樓而要劈价賣樓的风险其實並不高。目前樓市最大矛盾係市場存在兩批實力差天共地的人 , 為數最多的一群 (2/3 勞动人口) 窮半生精力都儲唔到首期 ; 另一班從事地產、零售、金融、專業界別的高收入人士 , 再加上之前可能買落樓賺左筆 , 買樓自住、投資、收租、换樓对于這批高收入人士來說,並非如窮人想像中困難,這就是深層次矛盾的所在。

8. Peter Paker 2013-01-01 00:17:13
痴兄 , wish you happy new year too!!
9. 80後炒樓王:默默耕耘難搵錢 2013-01-01 00:30:53
悲哀

【明報專訊】生於80年代、今年32歲的吳龍飛,是典型炒樓致富的香港人。他中七科科捧蛋,捱過當快餐店侍應和大廈保安的日子,現時在銀行中小企貸款部門工作。2005年他與女友儲到近20萬元,以九成按揭、樓價117萬元買了北角堡壘街一個單位,2007年以172萬賣出,賺得50多萬,再邀請親朋戚友幫他以同一方式炒樓,5年間他人如其名,坐着樓市火龍飛上天,成為千萬富翁。對於炒家令有需要者買不到樓,他洋洋得意說:「我信自由經濟,人人機會均等,總會有人炒燶,你又可以低位入貨。」

否認阻人買樓 「有人炒燶可入貨」

一講到炒樓戰績,吳龍飛便口若懸河:「今年最好時機係1月,好多單位是低位成交。我在2011年12月用170萬元買了筲箕灣安業大廈一個300呎單位,出租他人,現在已經升到250萬。」幾年間,他先後購入10個太古城單位,資產價值水漲船高,即使財爺曾俊華在10月26日宣布額外印花稅加碼及推買家印花稅,他也不怕,繼續炒賣。他說,計過度過,先放5個單位,雖要繳交共100萬元額印稅款,仍獲利180萬元,「我相信2013年內樓市實跌兩成,先放批貨獲利,賺少些都是值得。」

梁振英在年初競選特首時,政綱主打解決住屋需要,7月上任特首後,先後推出「梁十招」,8月份再提出啟德地皮的新樓,將以「港人港地」條款出售。儘管梁振英表明有決心遏抑壓市,但樓價卻居高不下,美國9月份開始量化寬鬆政策第三階段(QE3)後,熱錢更不斷流入本港,令炒風更盛。

炒樓炒舖炒工廈 5年成千萬富翁

吳龍飛在這時候,更轉戰工業大廈和商舖:「葵涌金運工業大廈,680呎,只是110萬左右,到現在3個月後,已經升到200萬。」6至9月間,他購入鰂魚涌萬利廣場3間舖,平均呎價約6000元,3個月間,每間升幅三至四成,「我係摸貨走,好短時間就可以賺到錢,錢其實好容易搵!」他指秘訣是放盤給全港代理,因非本區的準買家,對價格較不熟悉和敏感,會以較高價錢接貨。

政府雖然在10月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SSD)措施,以及針對境外人士及公司炒港樓的買家印花稅(BSD),雖令樓市交投即跌,但辣招效應逐步淡化,各區紛現破頂成交,例如鰂魚涌南豐新邨呎價破萬元創新高,九龍灣德福花園呎價撲萬元,鴨脷洲深灣軒、元朗錦綉花園呎價亦創新高。反映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12月仍比年初上升近兩成(見圖)。

認炒賣「唔長久」 兼做生意

對於炒賣被批評不事生產,推高樓價令弱勢更難安居,表明信奉自由經濟的吳龍飛說:「炒都要有眼光同膽識,人人機會均等,總會有人炒燶,你又可以低位入貨。默默耕耘係好難搵錢!人係自私的,有衝動去賺錢,否則同條鹹魚有乜分別?」但他也說,炒賣「是虛浮,並唔長久」,已將部分資金轉做生意:「我而家也做腳底按摩同裝修代理,始終會有穩定收入。」

10. 煲浪追浪 2013-01-01 01:41:18
祝~各位大大Happy New Year.....事事如意~小浪上
11. 张五常 2013-01-01 07:33:52
樓價與扶貧:我在北京究竟說了些什麼?

朋友傳來香港某報的標題云:《張五常謬論:你窮冇樓住》。懶得讀內容,因為該作者顯然也懶得讀老人家說的內容——禮尚往來也(一笑)。問題是,朋友說還有其他香港的報道也說我說過類似的話。怎麼可能呢?那不是謬論,而是冇腦,難道老人家的腦子是進入癡呆的狀態了?問了幾位在場聽到或在網上讀到我在北京講話的內容的,他們一致地說我沒有那樣說。

我究竟說了些什麼呢?我說投訴樓價貴、買不起的人主要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棲身之所,而是因為在樓價低時他們沒有購買,今天賺不到錢。我於是建議:與其提供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給因為收入偏低而買不起市價樓房的窮苦人家,倒不如由政府補貼他們一點地價的錢,讓他們在市場選購。言下之意,是補貼部分地價可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地點,可以避免把窮人集中在一起,也可以增加他們在樓市中賺點錢的機會。

「泡沫」的定義

我說過,樓房是財富累積中的一個重要倉庫,有了值錢的房子兒女們求學與老來退休或多或少有一點保障。原則上,社會財富愈高對經濟愈有利——樓價愈高也如是——是反映着國家的經濟增長有看頭。問題有二。其一是日本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出現的樓市泡沫,效果是災難,因為到今天該國的經濟也不能翻身。四年多前美國出現的樓市泡沫也屬災難,沒有日本那麼嚴重,今天看是有少許的翻身跡象了。何謂「泡沫」經濟學者一般胡說,我自己也不能肯定定義為何。從樓價市值與租金收入的比率看,今天內地的租金雖然偏低,但沒有脫節——我見過不少較為嚴重的情況,但沒有出現災難性的效果。

如果我們以樓市或股市的暴跌作為泡沫看,香港出現過多次。一九七五年恒生指數由一千七百點暴跌至一百二十點;一九六八年香港的樓價跌到近於零;一九八四年香港高級樓價約今天的三十分之一。然而,從暴跌的角度說泡沫是不對的,因為香港沒有出現過難以翻身的情況。內地呢?上世紀九十年代樓價暴跌了四分之三,但經濟增長保八,是沒有水份的真實數字。

我為「泡沫」這個問題想了很久,皆以實例為憑。泡沫當然是指暴跌,往往——但不一定——連帶着事前的急升。著名的例子有昔日荷蘭的鬱金香,有牛頓輸身家的南海股市泡沫,而中國也出現過君子蘭。這些對經濟的不良影響不大。香港昔日的樓市暴跌對經濟是有不良影響的——不少人因而破了產——但只要前景看到轉機,翻身是近於立刻的事。我於是想到單以市價暴跌作為泡沫看沒有什麼意思,因為市場發神經不罕有,就是弗里德曼這個永遠高舉市場的人也同意市場久不久會出現像牛群直覺帶動的急升暴跌的現象。

我因而想到如果一定要給「泡沫」一個定義,那是在市價暴跌之後要出現難以翻身的情況。得到的結論,是這種泡沫的出現,一定要有信貸大幅膨脹(credit expansion)走在前頭。這樣看,中國目前的樓市是沒有泡沫的。理論不湛深,但麻煩,這裡不說了。凡是牽涉到以預期為要點的理論一定麻煩。

貧富分區加深貧富分化

讓我轉到第二個重要的問題。樓價上升代表財富上升,反映着國富,頭痛是急速的上升會容易地帶來財富不均的效果。這是個不能漠視的問題。俠盜羅賓漢不易做!打壓樓市非上策,以稅制作調整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好效果。過後我會指出,以廉租或經適房處理是把窮人集中在一起,效果是增加了貧富分化的頑固性。

在樓價上升帶來貧富分化的話題上,我認為今天的香港比內地嚴重。二○○六年五月十六日我發表《是港元轉鈎人民幣的時候了》,有先見之明。如果當時港府依我的,香港的樓價今天遠不會升得那麼高。但今天轉鈎人民幣是太遲了:必會出現的樓價大跌帶來的效果是賭不過的。香港樓市的繁華景象掩蓋不住經濟一直在走下坡。物價調整後,今天香港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不及二十年前的一半。因為最低工資的約束,今天香港的次級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比不上一個目不識丁的大廈保安員。

一些讀者可能記得,一九九六年底我推斷了香港的學子會遇到的不幸,屢次建議自己的學生要學普通話,要精學英文,也要多到內地走。當時我可沒有想到北京會推出自由行。此行也,可救香港的商場,可推香港的樓市,但對香港學子的幫助不大。

我反對政府提供樓宇把窮人集中在一起,除了提到的孩子會受到歧視之外,從西方的觀察我們知道貧富分區對貧富分化增加了很大的頑固性。美國的黑人區稱ghetto,深化了種族歧視,政府用了很大的努力也不能改善多少。也可能因為種族的關連,西方的富人區是不歡迎窮人參進的。喜歡凡事講錢的中國人奇怪地沒有這項困難:只要你有本領搬進去,沒有誰管你有多少身家或什麼職位。

我不要在這裡多說富與貧為鄰,富的可以帶起貧的應該對的世俗之見,而是要倒轉過來,說貧的可以教富的很多。我平生沒有受過富人半點恩惠,但欠窮朋友實在多。

扶貧說易做難

無庸諱言,我生長在香港西灣河的山頭,今天還健在的老街坊會記得在相對上我們張家是格外地富有。二戰前該山頭有六間石屋,戰後僭建的木屋無數。走到山下就是電車路兩旁的唐樓與太古船塢的工人宿舍了。不是什麼徙置或廉租房,但一般貧困,蔬菜之價只有跑馬地的一半,比起中環對上的半山區有天淵之別。

我曾經多次寫過在西灣河太寧街結交的窮朋友,感激他們給我的啟發。這裡要指出的,是當年的西灣河我是唯一有機會到西方求學的人。一九五七年到多倫多學了點英文,一九五九年進入洛杉磯加大,雖然年齡比同級的大五歲,我知道機會難逢,於是苦學。大學圖書館的書讀之不盡,任何課都可以跑進去聽,教授可以敲門提問。沒有要求母親寄我錢,粗活從洗碗到派報到剪草到停車場收費等是清早課前或晚上課後的工作。記得一次在Warren Scoville教授之家洗碗後,他給我五塊錢時,說:你將來一定學有所成。後來該教授出版一本厚厚的關於法國經濟歷史的書,送我一本,在扉頁上再寫上這句話。

比起做生意,求學是遠為簡單了:只要肯拼搏,或大或小一定有所成。洛杉磯加大在好萊塢與比華利山旁邊,環繞着校園北面是天下知名的夕陽大道,該道之北就是明星或大導演的居住地方了。那是地球上的一個富貴亮點,同學中從香港去的富家子弟不少。他們喜歡購買名牌車,論節目,談派對,也可以請其他同學代做功課。老實說,他們的家不一定比我當時還健在的母親有錢,不同之處是他們成長時沒有我那麼多的窮朋友。求學是成是敗他們要向誰交代呢?

我呢?因為從西灣河的窮朋友中知道自己的際遇很特殊,要向自己交代。我教出來的兒子與一個外甥也懂得向他們自己交代。血統相連,行為是同樣的怪:服飾天天一樣,飲食毫不講究,考試成績如何大家從來不問。我考他們的學問不問他們發表了什麼,只問他們研究的為何重要。富有的母親健在時生活極為節省,很可憐,但喜歡捐錢。我也愛捐錢,但住所要大,因為思想時要行來行去。兒子也喜歡捐錢,我恐怕是過於喜歡了。今天我認為母親當年虐待自己太過分,但也認為她對我和我的兒女的影響是好的。

扶貧這回事容易說,很難做。兩年前讀到世界首富蓋茨細說捐錢的困難。人類歷史可能沒有誰捐錢比他多。他是辭去微軟的工作來專於慈善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言下之意他是說不容易達到自己希望的效果。捐錢資助研究不容易,捐錢扶貧更困難,因為扶貧辦得好需要有衷心的關懷,衷心的愛。

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協助那些天生有缺憾而不能自食其力的人。但除此之外,長貧難顧,搞福利經濟會維護着長貧的持續性。四年多前讀到新「勞動合同法」,我大發脾氣,罵了十多篇文章。此法害了窮人!一則導致本領低下的不容易找到僱主,二則壓制着上頭教的意圖與下頭學的機會。老闆迫着要提升工資及待遇的生產成本,會要求員工坐在生產線,坐上幾年什麼也學不到。我父親少小時作學徒沒有工資,但老闆可沒有要求他不斷地產出,幾年學會了有自己搞生意的選擇。經濟邏輯清楚:老闆要賺錢,但不可以賺高於競爭下應得的錢。於是,新勞動法或最低工資等法例只能切進員工學習知識那方面去。投資的人要有利息的回報,而在競爭下只能有這回報,勞工法例提升生產成本,受損的主要是員工。要切進老闆的投資利息回報只能侵蝕他覆水難收的投資,有什麼意思呢?導致工廠紛紛關門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長貧難顧是扶貧難有成效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捐出去的錢不知有多少能真的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我見過的所有統計滿是失望的例子。原則上,捐錢扶貧是要協助窮人自力更生,但我見到的實例,是大部分的錢不知到了哪裡去。我知道炎黃子孫中有愛心的人不少,所以建議政府要鼓勵一些民間組織去處理扶貧的工作。

聖誕節全國應放假一天

在北京的講話中我提出教堂的問題。我不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但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長大,知道好些教會辦得好。如果中國每條村都有一間教堂,牧師對扶貧與孩子的教育辦得好,村民會知道,我會樂意把錢交給村民敬重的教堂。我認為今天的中國,捐錢的主要困難不是沒有錢,也不是缺乏樂意捐助的人,而是要怎樣說服有錢的人,讓他們知道捐出去的錢有他們喜歡見到的效果。我有這樣的一個信念:叫富有的人捐錢做他們要扶助的,比抽他們的稅來「扶貧」容易得多。戴維德當年在芝加哥大學告訴我,所有資料顯示着多抽富人的稅不容易,因為協助他們處理財務的專家不少。

有機會我會寫信給曾經有一面之緣的習近平先生,要求他主導每年在聖誕節日舉國放一天假。聖誕歌悅耳,孩子們喜歡聽到溫馨的故事,而小小禮物的交換與聖誕卡的問好是人類互相示愛的禮儀。不是什麼貴重月餅盒的炫耀,也不是買賣人情的交易,只是人與人之間表達着一點關懷,一點愛。有了聖誕假日,村村落落的小教會容易搞起來。我希望中國的領導人明白,宗教可以不迷信,好的牧師不偏袒,懂得怎樣出售關懷與愛心。無數的科學家喜歡到教堂去,因為他們有安息的需求。我敬仰的經濟學大師奈特不僅喜歡到教堂去,也喜歡在教堂講道。

12. 湯文亮 2013-01-01 09:03:34
各位早晨,
      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其實,每一日都是生命的第一日,應勇敢面對,享受人生。
              湯文亮    201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