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1013    回應:21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亮劍 2012-07-21 12:53:38

湯博士---

在 CY 新居屋政策之下,現居屋業主除你所講嘅情況,例如居屋單位本來就係空置外,最大可能賣樓者,係呢啲業主已經仔大女大,想買多個單位又唔夠首期,咁拒可以將呢個舊單位賣左拒,再用呢筆錢進行細胞分裂,但舊時因為居屋嘅流轉低,家庭成員又唔係有好多人工,又想住係附近方便照顧,新居屋政策就係為呢班人度身訂造!

2. CY寶劍出鞘,放出25萬居屋單位 2012-07-21 12:53:40

請想一想,樓價在高位,在香港買屋真的不容易。居屋放售有很多限制,市場一方面缺少低價盤,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難以出售的低價居屋。CY釋放25萬居屋單位,必然衝擊私樓市場,很快會出現私樓與居屋爭市場的情況。私樓要和居屋爭市場,又要和一手樓爭市場,買了私樓,現在又空置,待價而沽的業主很可能即時變成樓蟹。

早前破頂的天價居屋樓王極有可能變成顛價居屋蟹王。今年搶購一手樓,極可能買入摸頂樓花。我早就說過,政治形勢轉變仍然入市,極之不智。 更難預料的是CY會否再次出招,而且一招出一招狠。我認為CY的房屋政策不會到此為止。假如樓價還要繼續上升,只是假如,我肯定CY會再次出招。

其實香港住宅數目已經多過家庭數目二十幾萬,係全球住宅供應過剩的典範。唔好再同我講香港唔夠樓啦。thanks.

楊衛隆

 


3. 中國人 2012-07-21 13:03:12

我完全相信此政策是絕對好事

同時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會買

因為他們會等新居屋

差不多所有傳播媒介都作負面報導

很多人已經不買報紙

報社 自相殘殺 自身難保 好快結業

香港不可能揾到一個聖人做特首

4. 上善若水 2012-07-21 14:34:07

現時居屋是否有大量單位空置?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

“幾度夕陽紅”女士提出:“最保守亦有20%大約6萬4仟個居屋空置,或不是作居住用途。”

我手上無有關數據,不過以常識看,上述說法很有問題。

我同意不少居屋業主早已上岸,但他們會否任由居屋單位空置?我們可以算一筆帳。

現時自由市場的居屋(已補地價)出租,租金年回報平均可有4厘。眾所周知,未補地價的居屋只能自住,不能出租,而地價金額一般佔樓價的40%。換言之,業主只要付出40%的地價,就能每年享有4%的租金回報,以補價金額計,資金年回報達到10%。

如果補地價資金是向銀行貸款,則更加不得了,現時按揭利息不超過2.5%,貸款金額為樓價的40%(補地價之用),即利息支出不超過總樓價的2.5%X40%=1%,租金回報卻有4%,兩者相差3%,也就是每年無本收取樓價3%的回報。

對已上岸的居屋業主而言,取得補地價金額輕而易舉,租金回報如此吸引,豈會任由單位空置?!公屋富戶將單位空置的情況可能較普遍,但對居屋而言,將單位空置簡直就是同錢過不去,就算偶然有這樣的例子,但絕不會有20%那麼多!

對已上岸的居屋業主而言,如何合法、合理地處理居屋單位?無非以下幾種可能性:

1)繼續居住於未補地價的居屋單位,同時手持大量資產,包括有私樓收租。

2)自己搬去私樓居住,將原居屋補地價後出租。

3)自己搬去私樓,將原居屋出售。

對2)、3)而言,原居屋業主的確不住在該單位內,但絕非空置,只是轉了住客而已。

祝大家週末快樂!

5. 順民 2012-07-21 15:01:18
免補地價居屋條件十分吸引﹐為何不會太多人買呢 ﹖舉例一間市值 300 萬的二手居屋﹐只需付6成樓價(180萬)﹐4成地價(120萬)暫時無需繳付﹐對一些有意買間樓作為自住的上車客來說﹐省回百多萬元又可做業主點會唔吸引呀 ﹖問題是舊居屋業主為何要將手上居屋放售 ﹖甚至一些位處青衣﹑大圍及馬鞍山等旺區的都照賣 ﹖有人說舊居屋業主是為了變現作其他投資﹐有部分或將套得現金用作買私樓的首期。這的確是其中的部分事實。但有一個很大原因沒人講﹐尤其是現居屋業主更不願講﹐所以我都唔敢講﹐怕比人打。想知道便直接去問那些曾經住過居屋的人或可知一二。
6. 螢火虫 2012-07-21 15:42:49

白表 - 也有好多限制....

近來有多位富豪公佈 "分焱家大計", 博士經常教人三間投資法, 應已位處富豪級. 請分享一下"分焱家大計" 或 "享受人生大計" !!!   供各友好參考....^^

7. KK 2012-07-21 20:27:59
湯文亮終於有一個表面上較為中肯的評編,但冇用,因為只想樓價升從中取利的人會把這白表政策演譯為將會推高樓價,所以大家齊齊做野,展開輿論攻勢,D居屋業主以為有得炒,奇貨可居,所以又話要加價又話要封盤,D經紀又有多D機會賺錢了。
8. to all 2012-07-21 22:06:46
黃錦康:樓巿失理性 糊糊塗塗亢奮 (成報) 2012年7月21日   自港府宣布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後,居屋業主反價封盤、高價成交之聲不絕,業內人士認為政策不但無助樓巿降溫,反而推高二手樓價,令樓巿火上加油。不過,前美聯(1200)副主席、現任股壇紅綠燈顧問公司董事長黃錦康「大唱反調」,認為政府增加供應有助壓抑細價樓樓價,更直斥業內人士分析錯誤,供應誤當需求,居屋業主反價封盤之舉反映巿場欠缺理性,樓巿進入「糊糊塗塗亢奮期」。   居屋反價封盤戇居   他直斥業內分析師分析錯誤,5,000個配額供白表人士免補地價買居屋是供應而非需求,供應增加是利淡消息,細價樓隨著供應增加受壓而下調,預期下半年回落一成。目前巿場上有25萬個未補地價居屋,而白表準買家僅5,000個,相差懸殊,根本不存在需求。現時巿場一面倒認為需求大增而反價封盤是「戇居」,並把責任歸咎於分析員混淆供應和需求,令巿民先行亢奮,缺乏理性,糊裏糊塗竟然反價又封盤。   細價樓料跌一成   他盛讚政府「一出招」已對症下藥,巿民毋須等候數年可直接購買免補地價的居屋現樓,不但可紓緩低下階層住屋需要,更可壓抑細價樓的升勢,「好心做好事」。隨著住宅供應量增加,特別是平價樓,他預期細價樓下半年有望回落10%,貴樓價保持平穩,全年料零增長。   黃錦康今年初遇美聯「大地震」,辭去副主席及執行董事職務,但仍然心繫美聯,有見離開該集團「搞成咁」感心痛。昨日為其創立的中華國際先了解後投資促進會(CIAPIE)開幕典禮上表示,眼見樓巿失去理性,斥資數百萬元創立(CIAPIE)希望教育公眾先了解後投資,並建議地產代理界成立分析員考牌制度,提高分析員水準
9. 中國人 2012-07-22 09:52:51

本人現在是居屋業主

不會有太多人買二手居屋

那5000個白表者

會等居屋

因為 平的 ! ! 新的 ! !

10. 回7 2012-07-22 11:06:38
當A準賺錢時你就知道什麽是恨鐵不成鋼了.嘻嘻
11. 回上 2012-07-22 11:45:02
楼上嗡乜,唔明。
12. 回12 2012-07-22 12:10:45

A準賺錢時亦是三間樓業主出貨賺錢時,那時就是沒樓者買樓最恨時.嘻 嘻
13. 回上 2012-07-22 12:49:24
講嘢得自己明
14. sa chan 2012-07-22 15:13:03
楼上11 嗡乜,唔明 13 講嘢得自己明
15. 過路人 2012-07-23 11:11:15
請先搞清楚補地價問題, 現有居屋業主係唔駛自己先補地價再出售比新居屋買家, 只要在買賣合約上註明雙方同意新買家樓款一部份用作支付現有居屋業主用作補地價就可以, 現有業主根本一分錢也不用拿出來
16. 湯文亮 2012-07-23 11:22:56

To: 過路人

 

你的問題相當好,亦沒有錯。

 

有人以三百萬買一居屋單位,其中一百萬元是地價,在以往,合約上註明樓款一部份作為支付地價。現在持白表的人可以以200萬購入未補地價單位。100萬地價留待他要轉售時才繳付,變相的是他現在只需攞200萬出來,可以擁有一個300萬居屋單位,欠政府100萬,大致上應該是如此。

17. 回應湯文亮 2012-07-23 11:41:26
政府,請做的野,唔好浪費納稅人的錢,比人連居屋都炒埋從中謀利!!!
18. 亮劍 2012-07-23 11:41:53

點解我有朋友話就算現在將層居屋,賣俾綠表都要補左地價先?

拒話新買家在完成交易之後,就要交翻層公屋俾房署,房署攪曬啲資格問題,就可回翻自由與綠表市場差價俾新業主!

 

請問邊位做過此等交易嘅人仕出來講吓例!

19. Lui Tak Yin 2012-07-23 12:35:20
雷賢達:高樓價令香港水深火熱

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是九巴創辦人雷亮的後人,出身豪門、家住豪宅;然而,他對於香港低下階層的悲慘生活卻有深切體會,甚至以「水深火熱」來形容現狀。

雷賢達認為,香港最大的問題是房屋,「青少年缺乏機會」、「營商成本高企」、「籠屋、板間房」等社會矛盾,都是高樓價惹的禍;並指如果計算租金、地價,香港的低稅率只是假象。

曾經多次準確預測經濟周期的雷賢達強調,地產泡沬遲早都會自行破滅,不論特首梁振英是否出手壓樓價,物極必反下,一旦低利率環境逆轉,樓價終有一跌。

雷賢達被視為是梁振英的「經濟教父」,在缺乏財金界猛人的梁營中,雷是少有的財金界重量級人物。在當選前後,梁振英已屢次表明要解決房屋問題,也因此令他贏得市民不少掌聲。

被問到政府干預樓市,會否重蹈八萬五覆轍時,雷賢達為梁振英解釋,「很多人歸咎八萬五是導致1997年後樓價大跌的元兇,其實這並不正確。八萬五是因應當年樓價高企,才提出的解決之道,事實上還未實施時,樓價已跌了一半了。」

憶述當時「樓瘋」的情況猶有餘悸,雷賢達於1995、96年,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時候,我曾質問過前財政司翟克誠何謂合理的貸款增長。當年銀行的貸款增長達三至四成,在房屋供應不變的情況下,樓價怎會不狂升呢?」

那些年,雷賢達住在九龍又一村一個面積1800方呎的單位,市價約2000萬元。「我計過,如果當時付了首期,每月還要供10多萬,即使月入20萬,也難以生活。樓價一旦嚴重偏離現實的購買力,遲早也要調整的,即使不是亞洲金融風暴,也會有其他原因。」

樓價遲早要調整

他表示,供應少、低利率、流動性過剩、內地客湧港買樓,導致當前樓價超越1997年;市民的收入卻不能同步,歷史的錯誤似乎又在重演。「現在中下階層根本負擔不起樓價,除了新界還有幾千元一呎的樓外,市區幾乎都要過萬了。」

「以往每年新樓供應都維持2萬多伙,2003年後一直下降,最後甚至降至只有幾千伙。目前內地買家已佔三至四成,供應量卻不升反跌,樓價焉有不大升之理。」

雷賢達以多次洞悉先機而引以自豪。「2009年,我最先跳出來講,當時在中央政策組我提出警告說,房屋問題是大問題,這麼少的私樓供應量;加上又停止興建居屋,不要說投資,單是應付實際住屋需求已不足夠。」

在金融市場差不多40年,雷賢達見慣經濟起落。「經濟是有周期性的,有起必有落,不理會政府是否干預。我們總是妄想穩定價格,不過,對於香港這樣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全世界的資金流及息口的走勢,都非香港政府所能控制。」

「有些人辯稱,現在還沒有偏離買家的購買力,其實只是以貸款利率2厘去計算;如果以正常的6厘計算的話,就立即有問題。」雷賢達形容,「干預只是減低衝擊帶來的痛苦」。

不單住宅市場,商業樓宇也供應嚴重短缺。「自從IFC落成後,中環已沒有新的大型甲級寫字樓供應了,寫字樓呎租已升至超過100元了。」

在雷賢達眼中,高樓價、高租金,既損害了香港競爭力,也是造成很多港人水深火熱的深層次原因。「香港實行所謂低稅收制度,可是一加上租金的成本,一點也不算低。有人說香港最高只交15%稅,但實際是,我們做生意、居住都要交貴租,變相交重稅。」

「就以我工作的施羅德基金為例,它曾以香港作為亞洲區的總部,2000年在香港僱用了200多人,因為挨不起貴租,逐漸裁了一半人手,把總部搬到新加坡了。」雷賢達解釋,新加坡不斷填海開闢新的商業區,有很多新的供應,所以租金不會大升,成本比香港低很多。

雷賢達批評以往政府只顧眼前,沒有為香港的長遠作打算。「失業率低、貴租依舊租得出,政府說沒有問題。但你設想,如果經濟一旦逆轉,香港成本高,一定是第一個裁員、撤出的地區。跨國公司哪有人情味,哪裏便宜就搬到哪裏。其實,現在很多公司的後勤支援都全部搬走了。」

政府欠長遠打算

很多年輕人埋怨沒有機會,雷賢達認為,歸根究底也與高地價政策有關。「高成本下,許多創意工業都難以在香港立足。公司為了賺錢,只能壓縮其他支出。」

他說,「歐美國家的企業相比,香港企業投入員工培訓的資源少得可憐。你想想大學生畢業生如何能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呢?如何能得到晉升的機會呢?香港樣樣都貴,對收入僅一萬多元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生活也很困苦啊!」

「香港目前的失業率低企,但大部分職位都來自零售服務業,最大的得益者是地產商及奢侈品牌經營者。現在成本這麼高,租金這麼貴。中小企怎應付呢?」

在特首競選期間,雷賢達頻頻「落區」,耳聞目睹的都是難以想像的境況,他以「很痛心」來形容。

「你看看現在有多少人住在籠屋及板間房,多少住在天水圍的居民,為了每個月賺幾千元,而要山長水遠跑到市區工作。在外國供樓的支出頂多只佔收入二三成,但香港供樓佔一半收入的大有人在,你設想如果利息由2厘升至正常的6厘,到時有什麼後果呢?」

撰文:鄧傳鏘、潘磊華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20. 2010居屋買家 2012-07-23 14:35:16

以下真實個案:於2010年購買了一個500多尺二手居屋單位收租,買之前看了十間八間,最後有兩間比較合心中水,但只可二選一:

一為空置單位,業主已遷出及空置多時(因工作已轉至市區),因未補地價,故沒有放租一直空置,因當年購買時乃幾十萬(不需按揭),故完全不心急,不合價便不賣,賣不去也沒問題。反映確實有空置單位。

一為一家庭(1房)單位,年輕夫婦 + 1個BB,BB剛學行,夫婦本來沒有打算出售單位,因有地產經紀主動至電才考慮;去了睇樓,進入單位,單位十分十分之多雜物,BB車、BB衫、單車、收藏品、公仔... 東西太多,我們連行去窗口的空間也沒有...,他們地方實在不夠。最後,我們買了這單位,這家庭亦搬了同區三百八十多萬私人屋苑。有關這居屋,他們當年是一筆過付款(幾十萬),這十多年來,可想言之他們兩人已儲了一些錢,二話不說便可買私人樓。

21. 扫把头 2012-07-23 15:52:21

香港楼市看来已步入牛市三期的尾声.

我相信汤先生的分析, 媒体是坏消息当好消息炒, 只要是梁的政策, 就一定要评论.

 另外汤先生提及有谈友转好友, 又是另外一个信号. 今天股灾, 希望不是另外一个信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