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畫 2011-08-17 10:46:16 |
|
末日博士應該是指全港可住人單位比家庭數目多20萬個,而非空置單位,而此情況已有十多年,只係d無聊淡友見到利淡評論,即刻雙眼發光! |
2. 湯文亮 2011-08-17 10:48:52 |
|
各位, 今天我的文章引用了無奈兄送我的說話「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多謝! 昨天的回應箱內,有一段短短的留言,很有鼓勵性,多謝各位。 明天的文章將會有再探討「父母應否幫助子女置業?」,不過,會有一個鏗鏘的名字,請各位賜教。 小小coin 觀察所得,這 的評論,越來越有良幣驅劣幣的影子。 |
3. 經濟學家 2011-08-17 11:04:06 |
|
所謂經濟學家關焯照,羅家聰 加入末日博士行列,係人都想成名,經濟學家也都不例外,估中變左神,唔中最多當無講過,何樂而不為?! |
4. MCC 2011-08-17 12:04:11 |
|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如果只看本地家庭数目去判断楼宇需求那就太过狭隘了。根据高力国际于本年六月发表之资料显示,在港的海外僱員數目約35萬,佔香港豪宅租務市場8成需求。大家不妨在九龙站平台或港岛东走一走就清楚了。
悲观一点来说,如果香港经济突然变坏,大部分海外雇员在三个月内消失了一半。我想罗博士的推论马上成立。
现在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依靠大陆。我相信中国只害怕经济过热而产生泡沫及通胀。为持经济增长是当前的最高指示。如果经济有一点放慢的迹象,松一松手就解决了。反而欧美的经济就比较难看。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荣幸看到汤博士写关于欧美的经济的看法和本港楼市在滞胀下的影响? |
5. Lai 2011-08-17 12:19:24 |
|
曾幾何時,都時常看不同人嘅觀點。日子一久,發覺太多問題。 宜家啲所謂末日博士,財經演員寫嘅嘢欠缺觀點;随随便便就語不驚人死不休,好多時為博的是群眾短暫嘅驚訝。 宜家只睇兩大報紙嘅標題,大概都可以自己寫一篇該報嘅立場嘅報導文章出來。 資訊越來越發達,標題越來越誇張,很多群眾的分析力越來越減少。資訊快速嘅年代,人越來越「平面」。宜家好少像湯博士的有見識的文章。真的要時常追看擇其善! |
6. 扫把头 2011-08-17 12:47:03 |
|
要楼市大炒家天天写文章, 唱好楼市, 已知楼市已过牛市. 没有牛市3期的疯狂, 因为政府的SSD, 还是全部都在等的QE3没有如期推出, 总之一批大炒家还是重货在手, 但是熊市已悄悄来临, 银行开始收水, 买楼容易卖楼难, 大炒家们努力奋斗吧. 项庄舞剑, 志在沛公. 你有司马昭之心, 但是路人皆知喔! |
7. 掃把頭對頭 2011-08-17 13:54:54 |
|
QE3要來就來,不會預先通知,也沒有預測。末日博士只是拿香港的本土數據來講,現在市場根本無論買家還是租賃,都是以海外來香港的居住為主。我自己經驗,出租的樓宇中,小的但單位不到1000尺是本地租客多,1000尺以上和優質單位基本上全部是外來人,白皮膚和中東,日本人。昨天剛剛賣出去的九龍半島豪庭900多尺單位也是日本買家。 |
8. 扫把头 2011-08-17 14:16:35 |
|
“QE3要來就來,不會預先通知,也沒有預測”, 如果QE3也預測不到, 明年全球步入RECESSION這種預測你也不會相信, 不過97金融風暴的經驗, 你說的那一批外國人, 明年會因為全球栽員, 賠你幾個月房租, 就溜之大吉,然後一年也沒有租客, 一直要崖到經濟復蘇, 崖不到就破產銀行收樓. |
9. 王先生 2011-08-17 14:50:48 |
|
統計署最新數据公屋居民有88,000户係月入25,000元以上,肯定有唔少人有私人樓,公屋只係用來做雜物房;又有唔少人申請公屋只係用來做踏腳石,好等以後用綠表來買居屋,公屋只係用來做度假用途;而有好多公屋係無雷公咁遠,十世都無人住,咁加加埋埋地產商果幾千個、炒家果萬幾個、大陸客用嚟度假同放戰利品個萬幾個、加埋有錢佬通常有幾個行宮........20萬個空置差唔多啦! |
10. 雲在青天水在瓶 2011-08-17 14:58:00 |
|
滯脹是停滯性通脹的簡稱, 即一方面經濟停滯, 另一方面通貨膨脹. 香港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為5.1 %, 比上季的7.5%放緩, 而通脹卻不斷攀升, 由一季度的3.8%升至最二季度的5.2%, 初見滯脹的苗頭. 滯脹期應不應買樓? 有人認為不應該, 理由是擔心供樓者失業, 失去供款能力. 這是只見其一, 不見其二. 失業問題, 對於物業的使用者, 不論買或租, 都是要面對的. 業主失業會出現供款問題, 租客失業也同樣會出現交租困難的問題. 滯脹對市民的影響, 一是收入不會增加, 二是通脹升不停, 百物騰貴. 滯脹期租樓者處於很不利的地位, 收入不增, 租金上升. 有樓者雖然收入也不增, 但至少不受租金上升的影響. 而且, 租金升, 物業投資價值提高, 樓價看升. 擁有物業就等於多了一道抗通脹的防線, 抗通脹力自然強得多. 所以, 在同等條件下, 租客一定比業主日子更難過. 因此, 只要有能力上車, 滯脹期更應該買樓, 當然, 無能力者不在建議之列. |
11. 王先生 2011-08-17 15:06:27 |
|
回掃把頭--通常樓市泡沫爆破係因為啲無實力嘅買家,不自量力咁係樓市高位接貨,市場連最後一分嘅購買力都耗盡,咁唔爆就有鬼。但這年幾連原來有資格供樓嘅買家都畀政府整到上唔倒車,何況啲無實力人仕,你睇下而家啲業主揸價揸得幾硬,你就知業主嘅實力係高過97年好多,總知你睇淡係你嘅選擇,但唔好將來叫政府同你埋單就得! |
12. 無奈 2011-08-17 15:26:48 |
|
昨天看了本期一本地產雜誌、八位名家列陣論樓市、聲勢之大雖不及09年全港專家眾口一詞之浩大、閱後令人仍有大廈將傾、毛骨悚然之感。誇張之程度不下於唱好者樓價二年內升一倍之說。但事實是樓價在他們的不斷唱談中一路走來到達今天的歷史高位。真個是,事實勝於雄辯。何況他們所持的理據如雲先生指出忽略了影響樓價上升的真正因素。什麼二十萬的空置率亦被博士本文逐一剖析、我甚至懷疑當中有許多公屋、居屋都在其中。在下不禁慨嘆、真是白活了几十年,今天才領略到人生在世、面皮夠厚才是真本領、無論衰了多少次、仍可行走江湖。最令人涉氣的是那些財金官員好像完全沒有做功課、不斷地說美國加息、他們到底對美國了解多少?有沒有去美國考察?有沒有和華爾街深交了解內情?聯儲局的聲明和金管局的預言竟然相去十萬八千里!!!我想問,誰是受害者?美國經濟仍在死亡邊緣因是樓市不斷向下尋底。是人心死了,每月斷供者不下十來萬。美國人需要的是除了信心,還是信心。朋友說,一個學生如果數學老是不合格,那麼他多半認為下一次都不會合格,因為他已沒有信心,表現也就大打折扣,結果當然一如所料。格言:失敗為成功之母,對嗎?錯了一半。現實是:成功為成功之母,這就是人性。相傳費格遜的成功是始於他是一位心理大師。這位學生應怎樣教,我問。友人說,他作了一次假,巧妙地設計了一份學生水平之下的卷,結果學生合格了,但友人最艱巨的工作才開始,就着份卷逐一解釋了當中的難點,尤其是一般學生都會犯錯的部份,學生竟然都解決到,學生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很高興,之後連帶其他科都有了信心、其進步就自不待言。美國的問題根本在於樓市信心盡失,量寬是要資金走進樓市,可惜並未完全到位,許多網友都巳提及。樓市起,則裝修,建屋就有市道,關連性的行業如建屋工人就業、其他如供應:木材、地毯、油漆、磚瓦、電器、玻璃、家具、水管、草皮等都有了生機。有錢了、消費自然興旺,此乃樓市起,百業興之說也。既然量寬不到位,乾脆來一個二年低息,免卻投資置業者加息之慮,這一招可起挽回信心起奇效也未可知。以上一點愚見,僅供參考。順便請問各位,維持低息是否需要印炒支持?多謝賜教。回博士,那句說話也是隨手拈來。我總是覺得,您能達到今天的成就,EQ高是免不了的,怎會為些少不同的聲音而動搖?我見到您的文章巳隱然將不同的意見加入分析並作一定程度的認同,這就是求真,這就是我們來到這裡而流連的原因。支持您! |
13. 湯文亮 2011-08-17 16:18:03 |
|
無奈兄, 回想起來,我真的是有些衝動,但我自問光明磊落,為寫網上文章,而給網友指名道姓的罵至狗血淋頭,相當不值,當時,真的想不再寫了。幸而有你們一批人給予我支持,實在非常多謝。 我的想法是將我在地產方面的知識無私地說出來,別人接受與否則不在我考慮之列,總之,只要有一個人欣賞,我便認為值得。 |
14. 王先生 2011-08-17 16:31:23 |
|
有啲人好神奇,淡友唱淡就好好好跟到足,唔會係自己有能力、樓價重合理果陣去買樓,反而當啲好友係仇人,話人哋唱起個樓市,但他們有無一刻鐘想過邊個令到拒地成為無殼蝸牛,真係好心着雷劈。 |
15. ABC君 2011-08-17 16:51:09 |
|
空置單位如果在市場放售或放租,則20萬是個嚇人的數字。事關全港只有百幾萬個私人房屋。20萬空置則佔大約六份一。這還得了!!! 但這20萬個若是束之高閣的奢侈品或垃圾房,則再多的空置也不是供應量。就等於從未起過一樣。這又何懼之有。 無奈先生對美樓市的分析令人拜服。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一日信心末來,美國樓市則一日難有起色。投資之道不外乎升值,要是越買越跌,誰人肯買呢?正如博士所言美樓市仍末見底也。 中國城市曾有過一段時間實施讓在城市購買房地產者可以給家人擁有戶籍。吸引了不少人到城市買樓。美國政府大可依樣畫葫蘆,讓13億同胞到美買樓者擁有綠卡。信心一來也許可以起死回生。觀乎國內由鼓勵人到城市買樓到今日的限購令,其間之變遷,仿如隔世! |
16. 扫把头 2011-08-17 17:06:22 |
|
你們的理論我完全認同, 因為只要大戶手上有大量貨, 大戶一定力挺, 樓市一定不能像97一樣大跌7成. 但是我也認同當政府改變政策規定或週邊發生意料不到的事情, 銀行連大戶也殺掉, 泡沫一定爆破. 香港樓市因為曾特首壓縮每年樓宇供應到千位數, 在減息週期中大幅度上升,做成短暫的繁榮假像,他對聯繫匯率的優點完全掌握中. 不過北大人也看穿他的手段, 要他在任內增加樓宇供應, 由幾千到三萬一年, 這種政策規定的改變, 無論大戶如何力挺, 樓市步入熊市已成定局. 我也想熊市三期一步到位, 但是美利息這麼低, 這一次的熊市是應該是很慢長, 只要新增供應不能消化, 空無一人的單位越來越多, 才能確認熊市三期. |
17. 雲在青天水在瓶 2011-08-17 17:22:37 |
|
無奈兄問: "維持低息是否需要印炒支持?" 其實, 維持低息只是手段, 目的是增強流動性, 刺激國民多投資, 多消費, 不要把錢放在銀行. 這一招朱鎔基在應對通縮時就用過, 而且還外加徵收利息稅, 令中國走出通縮. 不過美國和中國的情況不同, 中國債務比率不高, 略施手腕就可見效. 美國債務負擔不低, 要QE幾次才能見效, 仍需觀察. |
18. 三元 2011-08-17 18:02:20 |
|
真係唔明點解咁多人都硬要拿97樓價出來比???一超過了就係泡沫. 97到11都經歷了14年,有無人計過這14年既經濟增長,通漲同銀紙貶值?成日提末日既人又可唔可以解釋下樓價物價會唔會去返20年前水平呢????淨係識話趺趺趺..15%又15%...經濟不景,又會唔會有50萬既居屋出售呢??? 支持升既就一定係炒家???大把貨係手??咁施先生一定係香港大業主啦!!! 如果收入穩定,自住樓供樓期數不斷,就算真係冧市又如何?再過十年八年,回頭看看香港樓市,又是百年身了. |
19. 不平人 2011-08-17 18:23:12 |
|
上星期六,我都听到電台報導,末日博士羅家聰說現時香港單位的數量比較家庭用戶多出超過二十萬個,反映出供過於求! 佢D邏輯咁有問題,點做經濟策略師?邊個話家庭先可hold一層樓,單身唔可以hold一層樓自住?現在是21世紀,香港單身貴族又hold一層樓的起碼幾萬人,仲有,叫末日博士晚上去西九抬高個頭望下,十室五烏燈黑火,點解?叫佢去田土廳下業權人喇,十間有五間登記喺用國語拼音架,喺大陸人買來一年來港購物幾天住架,佢咪又當空置喇… |
20. 木子嘉日月 2011-08-17 18:32:10 |
|
湯博士的文章是本人每天必看的, 因為有深度, 無私及說出了事實, 第一次認識湯博士是"讀歷史了解地產"一書 今年28的我, 2009年買了一個440呎物業, 現在升值70%, 2010年得到家人的部份幫助及太太的支持, 買了第二個670呎的物業, 現在都有近30%升值, 我是普通打工仔一名, 沒有金鑰匙出生, 自認不才, 但肯努力, 因對在一個地產交易中, 少一點努力都不行, 與賣家, 代理, 銀行等鬥智鬥力, 不要靠政府, 因為它不會對你未來負責... 說到未日博士, 真的會心微笑, 因他們3年前已說樓市會趺...尢其是那位關焯X... 多努力...小說話... |
21. Calvin 2011-08-17 19:23:55 |
|
四大代理是兩大地產報的廣告大戶, 每年年頭, 報章都要報道四大代理的預測, 代理基於本身賺佣要靠買家「睇好」的原因, 一定是「睇好」, 今年也不例外, 「睇好」可刺激員工士氣, 「睇好」可刺激買家入市, 做好條數。
任何分析師, 風水師, 地產代理只要年年都「睇好」, 或年年都「睇淡」, 總會有準確的部分, 只要報章肯帮忙, 將準確的部分再報道, 不準確的部分收埋(不再提), 任何人都成了樓市分析專家。尤其兩份專做地產廣告的報章, 就帮了四大代理這個忙。
美記由1998-2011年, 連續14年恭喜發財式「睇好」(除09年「睇好」「睇淡」改兩次), 結果2003-2007, 2009-2010年8年準確, 6年估錯, 驗証了以上說法! 從網上文章得知, 怡記由1998-2011年, 14年「睇淡」(其中2年「睇好」其實文章尾部後斗也「睇淡」), 但也有1998-2002年及2008年的6次估中, 更進一步驗証了以上說法! 任何人士, 大口環入面的所有人士, 都可以象恭喜發財人士、或末日博士們充當專家。 |
22. anggie T. 2011-08-17 21:57:09 |
|
Hi all, Don't know where the hell people got the figures for 200,000 units of apartment left unsold kind of information. Not so brilliant to compare the statistical info.s with all buddies here.....some points to be added further: 1)Buying power accumulated over last 14 years since 1997 has always been underestimated. Agree with No.14) that people love to compare properties prices with the indexes of 1997 but it's way too long ago already. Inflation, economic natural growth & people's purchasing powers are so different these days. 2)Foreign employees as potential buyers. People in town love to focus lots of mainland Chinese activities in Kowloon Station. What about some old Gwailos that here for over 7-10 years & have no means to go back? They all have easily accumulated $$ here b'coz of low tax & housing allowances. Already taught some of my gwailo friends to buy properties here, or else they will regret to pay the forever increasing rent. Some listened to me are already making $$. 3)Locals that are still speculating the market will release their buying power later when they find the properties market is just having a small correction but not major drop as they expected. 4)Financial stability of local landlords, Hongkies may have gained their wisdom over the years. Most people are holding just their self-use apartment, why bother to sell & buy later? They also have to pay some rent that could be more than their own mortgage payments. Other landlords if they're not too much greedy like those in 97, as long as you can rent your apartment out, basically you can keep it easy. |
23. Rolex 2011-08-17 22:05:29 |
|
The price of Rolex watches increases 5 times this year already. We learn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which could be intepreted as an item selling HKD 100 could only be sold in China for RMB 82; otherwise arbitrage will happen. QE means devaluation of USD, then HKD due to the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From mathematics, property prices presented in HKD must go up due to the currency effect isself only already. Mr. Chan from the HKMA would like to fool us - 愚民政策 |
24. 無奈 2011-08-17 22:56:53 |
|
謝雲兄指點,收到 |
25. 大陆人 2011-08-24 07:23:55 |
|
真不能理解那些无数次测市,无数次失准,而又一次更加一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各种财经达人们如何有脸面再在电视里喋喋不休. 动辄"楼市下跌40%--50%", 真不知在此低息环境维持两年,大陆不断有新的富豪出现,而这些人的大部分都会将一部分资产在香港买楼的情况下,楼市怎样下跌四 五成. 除非香港变为不再是自由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