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盤以招標形式推,令發展商更有彈性調控推售量及成交價,同時亦容易出現「擠牙膏」式銷售,減慢了一手住宅單位的供應,反映現時一手新例仍有檢討的空間。
招標形式賣樓對發展商最大的誘因,為賣樓提供最大彈性,兼能夠賣出更高價錢。一些單位數量不多、大銀碼的豪宅新盤,發展商都傾向整個項目均以招標形式出售。因為在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底下,如果以公布價單形式出售,每張價單必須要符合一定單位數量要求,對發展商最大的風險就是「定錯價」。
若招標賣樓,發展商就不用預先公布價單,特別是逾億元的超級豪宅,可以與買家互相「摸底」,有商有量,傾談好才正式公布銷售安排招標,就算最終買家「褪軚」,發展商亦毋須公布其意向價錢,不須承擔定錯價風險。
但此種做法,其實與2013年一手新例實施前發展商以「預留」方式賣樓差異不大,發展商毋須開價,只與買家私底下傾談好價錢,待買家繳付誠意金及訂金後,才正式簽單。當愈來愈多新盤以招標形式賣樓,亦無疑減低了市場資訊的透明度。
此外,發展商大規模招標賣,以「擠牙膏」方式賣樓,亦側面反映政府無論有多大增加土地供應的決心,都有被動的一面,因為最終推售新盤的主導權落在發展商身上。
倘政府仍任由發展肆無忌憚地以招標方式賣樓,政府所有控制一手樓銷售的措施都變成形同虚設,這種發展商治港的經濟模式,將香港推入無底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