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七十年,各地出現林 林總總之紀念活動,亦有不少報導和評論藉機借題發揮,因此筆者也不“執輸”說: 好彩在二次大戰末期時投下了原子彈 (因而見到其實際威力以及後患),否則二戰後的“冷戰”時期便很大機會變成核子彈的“熱戰” (因為倘若未真實見過原子彈之威力,就算明知核彈威猛十倍,仍只限於紙上和試爆上之認識,始終有人會 trigger happy)。
簡單說,很少東西在發明了之後,且有方法兼有效地大量生產出來,而不 apply 的,除非知道其性質,例如核戰後勝利的一方也不好過(有勝利可言?),或尋找到其他用途,例如利用核彈來阻嚇對方或作談判籌碼。
大數據具體上是甚麼,筆者並不了解,只知道隨 着各種可製造或發出資訊的電子儀器日新月異地增加,包括手機、電腦、電子感應器、電眼等,資訊量包括數據及圖像亦幾何式的遞增,以致其儲存和分析也成為挑 戰。部份資訊是較私用的,如利用大數據自動協助調節某工業廠房之生產運作及安全情況,另一些則較公開,如某城市之居民於某時喜愛 google 甚麼。
大數據有捧場之長遠看好者,亦有人認為是檀花一現,一來資訊(過)多不一定令分析更準繩,二來當分析模型追不上時,只會導致系統癱瘓,甚至出錯。
筆者覺得雙方都有點道理,但猜度:
1) 大數據必然有人採用 = 亦會被廣泛地利用,而現今只是初階,且大家多少仍在摸索如何更好地運用。慨然出現了,且已生產,很難不用,直至覺得用不着,或有更好之替代方法,又或尋找到另一用途為止。現時想勸人不用,會如“阿崩叫狗”。
2) 涉及大錢 = 即要投入之銀碼可不細,且要經常增添,例如儲存以幾何式增長的資訊等同要不停添置器材,更要改善分析軟件系統令其追得上資訊量。簡單說,要大量人力物力。
3) 可以大賺 = 據悉已有機構和投資者投入以十億計資金參與大數據項目,相信小部份會成功,且製造大量利潤和財富,正如科網公司一樣,百花齊放後,便一將成功萬枯骨。
4) 可以大蝕 = 包括變成萬枯骨的創業者和其投資者,不信可問已結業多年的科網公司。
此外,從分析角度出發,數據越多越密且越快, 便很容易會看到越來越多不同之數據有着數值關係 (correlation)。技術而言,這本身沒有問題,但人之常情就是不少人會因此覺得這些不同數據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那「可」危險了: 倘若原來(碰巧)真的有因果關係還算“大幸”,若不,通常亦是“若不”的多,投資便會抑錯注,工廠安全便會用錯措施。
為何有上述見解?當還有不少人相信“建造成本上升,樓價便不會跌”時,有了大數據只會變本加厲。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