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多年前在香港認識一位在美國管理房地產基金的美國人,他當年是來亞洲考察,回去後一直有與他保持聯絡,交流各自市場之衡量及看法。
現時他的公司管理着超過二十億美元的物業,且有書商為他出書,講及他和公司之經歷及經驗,且邀請筆者為他寫其中一個 endorsement 以及意見。因此,筆者趁着聖誕新年之假期閱讀他的書稿,雖只剛開始,但其序言已有一些見解可與讀者分享:
1) 協助投資者減少部份自損行為是他和公司任務之一 = 英文是 we help save people from themselves,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自控能力、認知和知識作出對自己合適的投資。再者,直覺和感覺許多時候是較理性及邏輯分析來得快來得容易, 雖未致投資必定虧蝕甚至可以有賺,但會變得有點 chancy。
認識之客戶及友人之中,有些的確是投資高手,赢多輸少,賺大蝕細,且快狠準,但他們是少數。因此,筆者不認為有教他們如何賺錢的本領。然而,在衡量風險方面,筆者或許可有點貢獻,而現今風險普遍被低估。
低估風險除可能遇上unpleasant surprise之外,還會超買,令回報及風險不對秤,「早知係咁就唔買或不出高價收購」。再者,亦可能導致超借,而應付不了借貸是投資失敗重要導因之一,沒有貸款的投資者遇上價格大跌過半亦未害怕,最多不高興。
2) 市場有些 tectonic shifts = 例如美國會由( 住宅)業主帶動轉變成租户帶動之國度,或年輕一輩減少駕車、抑或美國會成為石油出口國等。
再加上各式各樣之高科技,整體經濟生產力會有所提升,如一些「摩登」工廠運作已需要甚少人操作,雖不排除這會令一些人失去工作,但整體而言仍是有賺,收入不均是另一話題。
3) 不要投資有相當機會“長期連本錢都收不回”之項目 = 即只放眼哪些有一定成數可收回本錢的,才考慮哪個項目可提供比較優質回報,上述尤其對嬰兒潮人士重要。
這個美國友人思考慎密,有邏輯,冷靜,有助好好管理資產組合,風格有點像畢菲特。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