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一個房地產展銷會裡作演說嘉賓,話題當然是與房地產有關,過程中亦順道參觀不同的展銷單位,真的包羅萬有,由東(如台灣)至西(如歐洲),南(如澳洲)上北(如日本)之房產物業皆有,有意購置人士的確可以在一個下午買齊番屋企。
這個展銷會以前也去過數次,但覺得今年和以往的有些不同,粗略觀察是:
1) 日本房地產多了
2) 台灣房地產也多了,且可連同移民計劃一起考慮
3) 德國房地產亦有數個展銷單位
歐洲 - 包括英國 - 美國澳紐等的亦像以往受歡迎,但少了一些東歐的,而東南亞的亦好像未及過往多。當然,上述看到之變動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反映市場需求之轉變,甚至不排除筆者可以睇漏眼。
部份展銷單位所涉及之地區及房地產令筆者想到以下角度:
甲) 日本 = 對這市場並不熟悉,但直覺日元會繼續下滑,雖然其房地產相比世界並不算貴甚至抵買,不過有可能日元資產價面有賺但蝕了匯價。此外,日後租務合約等多會是以日文為基礎,英文的並不普及,懂得閱讀日文會有幫助。倘若筆者投資日本房地產,憑感覺會先想到東京之Roppongi 區。
乙) 美國 = 在會場内看見有單位推銷底特律(Detroit) 之「屋仔」,五萬六萬美元一間,有屋有地兼多是永久業權,且好像已有租金收入,況且該市有“搏起死回生”之機會,不可謂不吸引。然而,買美國樓要留意税務環節,尤其以私人名義購置時,因為萬一投資者(即新業主)仍在持有該物業期間去世,就算他/她不是美國公民,其全副“身家”(不只是該美國物業或資產)有可能涉及美國遺產稅。然而,不要盡靠筆者所言,最好是(事前)詢問一些美國税務會計師。
丙) 德國 = 筆者覺得德國會越來越是歐洲經濟之重心,從這角度看,她的資產包括房產整體長遠可看高一線。例如柏林房地產價格相對倫敦的只有後者之三分之一左右,百多萬港元可購入市區新細型多層大廈單位,租金回報約四厘以上。不過濕濟之地方是法例偏幫租户權益的,需要有非常專業之物業管理公司協助日常營運。
上述三國都有點投資瞄頭,但亦各有需要留意之環節(匯率、税務、租務法例),詳細安排可處理部份挑戰,且需計算最少之投資額以免運作費用佔過高的百分比。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