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1243    回應:3

樓價相對建造費之比例

鍾維傑

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近日有報導說香港部份住宅項目的建造費用已漸與其樓面地價相約,以今天連普通地段也要興建「豪宅」的習慣, 加上建造費用上揚的軌跡,這現象不出為奇。

今期粗略研究一下不同城市之平均住宅呎價和其建造呎價,計算兩者之間的比例,一來可知道你買樓時大約有多少錢是用在「磚頭」上,二來或許亦看到哪些城市有着樓價風險。

一般而言,較有規模、先進、重要地位等的城市會比其他的有較高之樓價相對建造費之比例,因其地價會不菲,而這又反映其城市因為先進等而帶來較高的經濟生產及賺錢能力。簡單說,人均GDP越高,樓價相對建造費之比例越大。

樓價資料來自多個網站,包括本地、國內、美國、新加坡等,如美聯、搜房、Realtor等,集中在二手多層住宅偏細單位上,而建造費資料主要從利比工料測量師行網站搜羅,假設偏高級數之設計及用料。此外,樓價是以建築呎價為基礎,一些實用呎價資料會乘以一個實用率後才用,而建造面積之計算較接近建築面積。

技術上,二手樓價格未必和一手新樓的建造費有關連,但這個不打緊,因重要是它們之間的比例。為何採用二手價格?因二手通常是市場的主體。再者,要留意部份城市(如一些國內的)之一手均價比二手的還要低,或許其一手項目多在偏遠位置吧,又或因減價需要等。另外要知道不同城市之間的樓價差距是大於其建造費的差距,而香港建造費在這群城市中數一數二。請參考下表:

得出結果顯示: 1) 用標準差計算,大部份城市之比例處於1.17至4.15之間,包括香港;2)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澳門都大過高標準差之4.15數值,可能有點價格風險;3)芝加哥,夏威夷甚至大紐約皆未及低標準差的1.17數值,尤其前兩者,連1.00都無,表示有點“賣價連建造費都付不了”情況,可能值得注意。當然,倘若更換上述城市組合,結果可有不同。

建造費影響不了樓價,只影響個別開發商之項目利潤,因此並非用來猜度樓價去向,而是看非磚頭所佔之比例估風險。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CKCHAN 2015-01-18 14:46:57
建築費點可能完全同樓價無關吖?!成本5千,吾通我賣4千吖?
2. 亮劍 2015-01-18 16:31:34
因為建築成本關係,你起楼每呎都要成4K,其他利息、利潤、賣楼及土地開發成本……

跌極亦要7~8K!

政府想話透過開發小部分郊野公園邊緣或荒廢農地去建屋,有環保人士就反提議政府去打棕土主意,呢個?政府又竟然聽呢班人老點。


現在香港的棕土,最主要有幾個用途,包括:


貨櫃中轉場

廢物循環業

廢車回收場

貨車停車場

暫時放置大型建築機械…………


我現在請問那些高人,你們同上述經營者摸完底未?

他們正在營業緊嘅話,使唔使安置、賠償、換地呢?

就算呢D經營者肯接受,咁這些土地的擁有人,又肯唔肯咁順攤收順啲交塊地出來呀?


好……就算你政府真係用軟硬兼施手段,拆掂以上兩班友的訴求,咁話明係棕土,當然塊地係俾之前的經營者攪到污糟邋遢,甚至充滿有害物質啦,借問每呎地要使幾多錢、又要攪幾多年才能使之變成熟地去起楼呢!


唔好俾我批死,呢D由棕土攪出来的土地,平均AV價应要 4K+,開發成本随時貴過開發農地幾倍!

3. Peter Paker 2015-01-24 02:11:13

建築費如何支持樓價?

 

很多人說,建築費同樓價毫無關係,建築費貴不一定能支持高樓價。但又有另一班人話,建築費貴,樓價若果低,揾阿水去起樓。到底係前者說得對,還是後者說得對?剛好講開空置,我會嘗試利用空置率去解答上述問題。

 

空置率是反映房屋供應、自住剛性需求合成後的結果。今天住宅整體空置率約4.14%,屬1997年後的16年新低,而中小型住宅空置率更低至乾水階段,B類單位空置率創1988年後的25年新低,C類單位空置率亦創1993年後的20年新低,A類亦維持在3.5%的低位,上述數字反映住宅市場目前正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現在香港雖然每年平均有約8,000 – 11,000新落成單位,但空置率及量卻年年下跌,即代表每年住宅新增需求量大於落成量。

 

樓價被3D辣招強行拉停,但是建築費(包括人工及材料)持續上升,發展商利潤若收窄、甚至有蝕本的風險的話,發展商起新樓的意欲便會降低,供應便會減少。沒有新供應,又如何解決目前供不應求的狀況呢?

 

簡單說,空置率高低可反映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在供過於求時,建築費多與少未必能夠支持樓價,因為市場已有充足的空置單位。但是在住宅供不應求的今天,高建築費絕對可以支持今天的樓價,因為樓價唔夠高,發展利潤唔夠吸引、甚至要蝕本的話,揾阿水去起樓?沒有新供應,又如何降低樓價呢?況且近幾年,香港失業率低、業主負債及供款比率處於合理水平,住屋需求強勁,若住宅仍然繼續供不應求,樓價又怎會有下調空間?

 

建造工人成本因工人短缺而上升,加十大基建及增加公私營建屋目標,工人短缺更為明顯;同時,建材價格跟隨通脹上升。政府就算肯透過壓縮地價去控制樓價,當大埔臨海豪宅地皮只賣到$3,300 / 呎、屯門地只能賣$1,000 / 呎時、馬鞍山地價亦創2004年後新低,到底還有地價還有多少可再壓縮的空間?若地價再跌,到底地價又能否 cover地皮前期開發成本呢(如平整、來去水、電、通訊等三通一平),筆者倒有興趣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