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4820    回應:0

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

陳增濤
Délifrance 創辦人
2009年3月9日
很久沒有看《壹週刊》了。我文化界的好朋友董秀玉,她在香港當三聯老總的時候,就批評說香港淪落到《壹週刊》這地步,實在可歎可悲。雖然我認同她的觀點,但《壹週刊》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歐洲精英文化的末落,是香港社會變遷的見證。《壹週刊》還是有它的生存之道,當你要把文化產品民主的賣給向你付錢的人的時候,你只好投其所好。精英,到底是社會極少數的人。曲高和寡,不是今天才有的社會想像,否則這句成語也不會在歷史裏出現。今天是銷售額說話的世界,是市場份額說了話算數的世界,顧客是上帝。故《壹週刊》做生意賺錢,無可厚非。

《壹週刊》以「發展商鬥狠劈價,樓市崩盤」作標題,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正表現出它是如何的接近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順便提一提《壹週刊》這本雜誌,除了廣告比文章內容多之外,最搶眼的就是狗仔隊的娛樂人物私生活報導。娛樂人物需要自己不停的出現於大眾眼光之下,狗仔隊也需要題材糊口,各適其適,於是一拍即合。但《壹週刊》也不是一無可取,幾篇重點小道文章,也恰到好處的描繪了香港市井脈搏。

在香港,不談樓市,等於來香港不談股市,沒有融入香港的氣氛,等於沒有來過香港。談起香港的樓市,總感覺香港人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香港樓價去年中達到了最高峰,之後一直下滑。現今的價格,也只不過回復到二零零七年前年中的價位而已。今天業者卻已經叫死叫活,還有要政府救市的,可說是莫名其妙。你兩年前買了樓,今天還不算是負資產。 其實,樓價從零七年中到零八年最高價的升幅,完全拜託香港金管局之賜,在通貨膨脹壓力之下仍然降息。香港樓價升了大約百分之三、四十 ! 在這段時間炒樓做了大閘蟹的,可以到金管局跟任志剛算帳 ! 因為翻風覆雨的都是他。撇開央行利率政策左右資產價格的道理不提,讓我們簡單分析以下香港中層階級的購買力。以今天太古城呎價五千六算,六百多呎的單位三百五十萬。自備首期一百萬,餘下的二百五十萬分二十五年還。以年利息5%計算,月供大約一萬四。 我們假設供樓者大約三十五歲,工作了十幾年儲蓄了不容易的一百萬本金,供樓之後還需要兩萬元的可支配收入養妻活兒,送孩子上學參加課外活動。 若照以上分析,兩夫妻月淨收入三萬五,三十五歲買樓,到六十供完。如果在經濟平穩的情況下,我估計香港人基本上可以支持當今的樓價,只不過做一生可憐的小房奴罷了。如果金融風暴蔓延了一段時間,這麼辦 ? 還有半世紀來難得一見的低利率如果維持不了又如何? 故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今天,當一個人每天要工作到晚上九點鐘來供樓的時候,香港當前的樓價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價位。你想在高買高賣的環境賺錢 ? 加上成交費用,賠錢的概率可能非常高。

去年有新盤意向價高達四五萬元一呎,更不可以用上述的購買力來估計。銀行太多流動性資金,利率幾乎接近零。促使一班被寬鬆貨幣政策沖昏了頭腦的人作出非理性的瘋狂投機行為,希望你不是其中一分子。不用說,看起來地產發展商和代理商的老總卻是明眼人,地產發展商的鬥狠劈價,一劈就是三份一,意向價從所謂的五萬降到一萬五,真夠狠 ! 而代理商齊齊大合唱陽春天來了,釣買家上鈎, 實在無可非議,做生意嘛 (請不要誤會我說地產代理壞話,因為我自己也有幹這行的) ! 可讓我提醒一下,我們當今是處於流動性乾枯的時期,銀行正在為它們搖搖欲墜的資產負債表發愁,寬鬆的信貸離我們越來越遠,浮動的利率更不會掉下來。看看日本九零年代的房地產泡沫,再看看美國當今的房地產崩盤,我們可以借鏡照一照。如果你跟著他們一起瘋狂,是因為上帝要你滅亡。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