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進展, 每每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如無形的手在背後推動, 也像蝴蝶效應亞馬遜的星星之火可以焚燒非洲一望無際的原野。 香港政改走向普選, 原本以為可以比較順利的在達致社會共識的情況下走向未來, 想不到的是在香港追求西方式的民主普選運動和中南海固有的中國傳統的專政思維格格不入, 各自不同的底線找不到交叉點。 被中南海指為“非法”公投的6.22全民投票參加者高達七十萬連發動團體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本來已經是威信掃地的特首更是當街被喊下台千夫指。 在香港變成幾乎是常態的七月一日大遊行也是人頭湧湧, 聲勢浩大震驚了中南海的仲夏午睡。
出乎意料的“非法”公投的成功給了只有微弱聲音的“佔中”運動新的動力。 而原來四分五裂的泛民陣容得以在此動力的推動中得以喘氣延生, 重整旗鼓重拾凝聚力。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 歷史對於和政權對立的行動都是無情的。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只不過是潛優已久的社會暗湧在饑荒的導火線行暴, 在十九世紀横掃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在當時主流的專制政制的打壓下依然是軟弱無力, 要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專制君主制在互相殘殺大傷元氣後才有機會得以發展。 如果中南海因為自己的政權是通過暴力革命獲取而當社會稍發出不同政見聲音便坐立不安, 這只不過是歷史印烙難以一時消失自己折磨自己而已。 反而是執政跟不上潮流, 執政者和社會潮流的脫節才是社會動盪政權變天的根本原因。
港府集政金資源於一身, 財政健全, 可說是十八般兵器樣樣齊備, 真羨煞焦頭爛額的歐美同僚也。 奇怪的是二年來施政亂哄哄, 不單止原本對新官上任有所憧憬者大失所望, 如果不是中聯辦吹哨子叫建制派歸隊, 恐怕第一邦人高叫特首下臺的就是建制派。 無他, 一部份建制派議員必須通過民選進入立法會, 不像特首只需一千二百位御定大選民舉手通過, 自然是火在頭上急在心裡, 又不得不給中央面子。
香港是言論自由的國際大都會, 不要說七月一日大遊行根據發起團體說五十萬人, 光是從照片的畫面所產生的印象, 對社會的衝擊, 港府就有必要慎重應對。 不要說六月二十二日的“非法“公投根據發起團體說七十萬人等, 到底五十萬或七十萬不是問題的重點, 也不是說“反佔中“的人數超過一百萬遠比“非法“公投的人數高, 而是就是說香港只有二十萬人出來反對政府, 它引起的社會震盪是長遠和深刻的。 因為說有人知道沉默的大多數人的想法。 在沒有正式的公投(referendum)的機制下, 只有社會發生暴力的情況下大家才知道社會的分化多厲害。
香港特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能力面對社會不同聲音, 有能力調和這些不同的聲音, 帶領香港走向未來。 既然有人發動“佔中”, 在香港就是非法也是他們的自由, 有法可依。 既然有不同意見的人發動“反佔中”, 也是他的自由。 但是對港府來說社會的極端激化只會增加管治的難度。 特首在泛民人士眼中一早就不是人, 甚至不少建制人士也視他為過街老鼠, 特首以個人名義簽名反佔中, 無可厚非。 政務司林鄭月娥以個人名義簽名反佔中, 也無可厚非。 最直接的效果當然是旗幟鮮明, 忠心中南海的意圖, 為烏紗帽是天公地道的事。 “反佔中”的第一個效應, 更可能是激化香港社會更深層次的動盪, 以現有疲憊不堪的管治班子, 如何管理殘局呢? 特首可能洋洋得意簽名“反佔中“, 難道不是為自己已經是風雨飄搖的管治添亂嗎?香港亂中南海好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