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的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於日本。翌年李鴻章代表清庭伊滕博文代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除了賠款外中國還割讓臺灣及遼東半島。消息傳到北京城,當時在北京應考的舉人群情洶湧激動,康有為梁啟超書《上今上皇帝書》,呈光緒皇帝,開啟了一八九八年的戊戌百日維新的序幕。這是街知巷聞的知識。
可以,歷史真相除了老學究有興趣外,可能一早就煙沒在浩浩的書塵之中, 哪有人津問?據說真相可能如此:馬關條約內容傳到北京,康有為和梁啟超參與了五月二日的十八省舉人和數個北京居民集合在都察院大門前,要求代奏光緒皇帝,但這種臨時爆發的激情很快回歸平靜。康有為也根本沒有公車上書。所謂公車者,舉人也,依照漢代科舉以來,考廉乘公家馬車上京考核。原本以為眾考廉鳥散回家,想不到的是從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知識份子傳統。當今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建黨諸公,又何嘗不是此傳統的承繼人?話說經過了鴉片戰爭大敗的恥辱,甲午戰爭又一敗塗地,中國人民也好統治中華民族的大清朝庭也好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腳從來沒有出過家門的光緒皇帝固然坐立不安,就是頑固的慈禧太后如果任何改革不損害大清王朝統治的核心利益的話,也不一定反對。在一八九八年歷時一百零三天的所謂戊戌維新,光緒皇帝在變法開啟後才調任康有為為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入值辦事之文書官員也),一個無關痛癢的芝麻綠豆六品官,只見過一次面。而今天康有為卻搖身一變,等同了這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戊戌百日維新,其實是一次可憐的蕭牆風波。但中國的歷史也真令人啼笑皆非,這些絲毫不起眼的歷史湊合卻是細流匯合成浩蕩的潮流,十年的時間裡大清王朝跟不上洶湧的潮流而煙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中華民族也開始了崎嶇不平的共和道路。
上星期天香港民間發動的6.22公投可說一石引起了千層浪。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中南海在試探香港追求西方式民主的政治團體對於基本法所規定的賦予香港人在循規漸進的情況下通過普選選出香港特首。由於中國大陸在四九年建立共和國之後, 有共和之名卻無西方觀念的共和之實,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用西方的共和之名用中國國情的角度解讀無可厚非,只要大陸人民接受或忍受,不引發社會動盪人民生活過得好也極有可能讓中國在政制上發現新大陸,發展一條和西方民主制度迥然不同的專制政制,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世事可真曲折離奇,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的香港從來沒有民主過,但香港是一個世界上許多歐美先進國家更自由的城市。反而自從香港回歸之後,追求民主的呼聲與日俱增。難道是好像有些媒體所說的,有外國勢力在從中作怪?是有可能的,中國共產黨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獲取政權間就得到俄羅斯蘇維埃的資助,康有為梁啟超也和歐美列強還有日本關係曖昧。那今天又不見歐美國歇斯底里的說有外國勢力要推翻它們的政權?習大人不是說過“打鐵還需自身硬”,有什麼著急的?其實,中南海政策以民為本,又何須自已立下底線,通過環球時報官氣十足把政治冷感的香港市民都推向追求西方民主的政治團體呢?環球時報的社論“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沒十三億人多”更是火上加油更不自覺得把更多的香港人推向祈求西方民主,評論員糊塗到讓十三億中國人如果都讓他們來香港投票的話,結果如何可能出乎意料之外。
香港6.22的民間公投,沒有任何的法律基礎,就是說有七十萬人投票,正如環球時報說,也不會改變香港二零一七年特首選舉的方案和進程。一八九五年可能康有為從來沒有做過的公車上書,也一早就在北京老百姓的日常忙碌中消失。可是歷史總是喜歡開玩笑的,卻因為大清王朝完全和社會潮流脫節,想的只是如何抓緊老祖宗的政權,以致和這可憐的公車上書所代表的改革在歷史的重要時刻失之交臂,十年後大清王朝在歷史洪流中從此消失。再過二個月,在香港忙碌的日常生活中, 6.22公投也會煙消雲散。但願執政者施政與日俱進,天下太平,香港沒有二十一世紀版的公車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