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31497    回應:22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上善若水 2012-09-24 21:12:42

教授的經濟學理念應是傾向奧地利學派。

我有一些意見:上世紀30年代之所以有債務爆破,是因為貨幣發行受金本位的制約,貨幣依然“值錢”,信貸有代價,故普遍存在債權方不願貸、債務方不敢借的情況,信貸規模因此收縮,導致通縮、衰退。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貨幣發行已無實際制約。我一直思疑:現時還會有全球性的債務爆破嗎?

再看70年代以來發生過債務危機的國家,例如拉美各國、俄羅斯等,其政府對內為應付開支都是開動印鈔機,造成惡性通漲,變相掠奪民間儲蓄的財富,稀釋內債。對外則一時無能為力,因為其幣值對主流貨幣而言,已經貶值數千倍。

然而現時印鈔解決債務問題的是美國,她有能力迫使歐洲、中國等主要經濟體與她一起“量化寬鬆”,大家的貨幣一起貶值,就匯率而言就看不出誰的貨幣在貶值了。拉美、俄羅斯難以解決的困難,對美國而言輕而易舉。有印鈔機應付債務,又怎會有數字意義上的違約風險和債務危機呢?

我認為未來的世界經濟很大機會走以下兩條路:

1)幸運之路:量化寬鬆買到時間和機會,新科技導致產業升級,經濟重新找到新增長點。

2)不幸之路:貨幣濫發,經濟依然走不出困境,通漲肆虐,最後貨幣體系被迫改革。

最不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債務爆破、信貸收縮。就算萬一發生,也是先走以上第2條路,走到盡頭後才會發生,現時各主要國家手上還有板斧可用。這就是無實物作為準備金的紙幣世界特色。

不知教授認為如何?

2. 兩條路 2012-09-24 21:48:56
即係講左得於冇講。
3. 永續通漲 2012-09-24 22:39:24
女皇登基時,一碗魚旦粉是三毫,這個價錢維持了相當長時間,60年代初一般中五畢業生月薪大約夠買1000碗魚旦粉,較優秀的做政府工可以賺多30%,60年代中之後,物價開始大躍進,人工也大躍進,到回歸時魚旦粉已經漲價至二十元一碗,2003-2005魚旦粉忽然回復到10元一碗,現在又回升至二十元一碗了!
4. 向饭民说不 2012-09-24 22:45:42
楼上,60年代的中5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5. 本港人 2012-09-24 23:21:04
回4
你的意思是現在的大學生前途相等於60年代的中五生,這又的確是!回歸後的香港已由制造業轉形為只有商業而沒有工廠的社會,年青人唯有不斷增值進修才有前途,但在僧多粥小下,末達精英的大學生都找工困難,這正是香港的悲哀!!
6. 回5 2012-09-25 01:20:49
下唔係化,出面人力市場幾好喎,洗碗都過萬,宜家邊有人肯做廠,地盤長期唔夠人用,什工800日,冇後生做
7. 回6 2012-09-25 01:44:40
又係喎!洗碗都過萬仲有札鐵每日千七好過XX,你或你的家人做咗末?
8. 陈增涛复 2012-09-25 04:07:15

1楼上善若水先生:凯恩斯理论也好,奥地利学派也好,谁能够帮助理解今天世界的经济活动更贴切,何须囿于派别?一提起用信贷周期分析经济活动,很容易染上奥地利学派理论的色彩。到底,我们只有站在历史先哲的肩臂,才看得遥远。奥地利学派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J.M. Keynes)和海耶克(F.von Hayek)大论战之后,凯恩斯在美国经济学界的广泛流传下独霸天下,不无道理。因为奥地利学派重市场自身调节机制,和政府干预经济的需求格格不入。 故它被打入冷宫,是历史的必然。

伯南克的量化宽松做不到伯南克所幻想的促进经济复苏,而只会使信贷泡沫延期爆发,更难收拾残局。量化宽松对金融市场震撼力度巨大, 对缓和信贷市场的泡沫来说却是杯水车薪。举个实例,美国信贷市场总额五十多兆,在市场传递机制失效之际,就是美联储每一个美国公民免费派发三万美元,也就是说量化十兆(10 trillion),也只挤出信贷泡沫不到百分之二十。量化宽松不停的摧残美元和美联储的信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可能提早催化世界金融新秩序的出现。但其过程会波浪汹涌,世界政局和资产价格可能非常动荡。

9. 札鐵$1700唔算高 2012-09-25 10:14:17
札鐵係非常辛苦工種,  你試做一日就會知, 有時趕起來出到3-5工, 都無人試or捱得住
10. 我愛人民幣力量 2012-09-25 10:27:34


QE3=超級通脹,美國未來10年都好難加息,發了咁多債,點會想還高息!歐美日現在已聯手印廢紙到世界各地購買實物資產,港元只會跟隨變廢紙,人民幣兌港元將持續上升,大陸資金購買力將大幅提升,資金必定流入香港樓市,包括住宅和商業樓宇。
現在冇樓或只得一層自住樓的必然會變成輸家。只有樓和貴金屬才能對沖甚至跑贏
超級通 脹,中原CCL指數3年內好大機會升至180點,即比現在上升約70%,租樓住的必然首當其沖成為業主奴隸,因為未來幾年隨著舊租約到期,業主必定瘋狂加 租,再加上物價飛升,這些租樓住的人將會向下流變成窮中產甚至低下層。得一層自住樓的也不會好過,因為隨著通脹和租值上升,差餉、地租、管理費、維 修...等各樣開支也會大幅上升。
所以現在應該盡能力買多幾層樓,才能有效對沖超級通脹,由輸家變成贏家,這樣才會有好日子過!


11. 陈增涛复 2012-09-25 16:45:06

345楼诸位先生:六零年代中五会考毕业,工资三百多港元,合一千碗鱼蛋粉。今天大学生如果开始月赚一万二港币,只能买到六百碗二十元鱼蛋粉, 购买力不见了一半。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属社会精英,每一班只有十来个学生。当今大学生到处是,找到好工作不容易,一般际遇和六零年代的中五毕业生可能分别不大。如果没有记错,当时一层楼大约三万,相当七年的工资,现在需要二十年。不过我年轻时干活养母亲的家,现在年轻人住父母家有父母亲帮助,生活自然比较轻松,每年可以买“哎疯”一次。六十年代只要能赚钱,什麽工作都有人做,原因是读书的人少。今天大学生去洗碗不单止是“资源错配”的问题,也是给人看不起和有机会成本的问题:不怕读书差,只怕入错“行”,毁掉一生人钱途。大学生多,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竞争又何妨。

12. 上善若水 2012-09-26 01:54:07

陳教授:

那就不執著名相。我也同意量化寬鬆照現在這樣繼續下去,美聯儲的信用將蕩然無存,其他各國央行的信用也不遑多讓。如此下去,貨幣體制必然面臨大改革,到時又不知有多少人的財富一夜間化為烏有。將視野放遠,也許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正式脫鉤那天開始,紙幣體系崩潰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歷史上,所有紙幣都沒能逃脫最終被濫發的命運。人類至今的智慧還未能找到既不受實物限制,又不會濫發,而是跟隨實質經濟需要而產生的貨幣。

不過從現況看,信用破產的時日尚早。美國債務問題雖然嚴重,但美國國債至今還是資金避險勝地,十年國債孳息率不超過2厘,30年國債孳息率也不超過3厘,儘管是美聯儲扭曲操作所致,但至少表示美國還有足夠能力讓全世界繼續買她的債。既然如此,目前何需過早憂慮?

教授認為如何?

13. 陈增涛复 2012-09-26 12:48:39

12楼上善若水先生:先生说的有理,欧元摇摇欲坠,美元依然叱咤风云独霸天下。虽然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内信贷市场黑箱运作广义货币M2泛滥,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崎岖难行。美联储量化,美元到处流窜,其他国家也被迫发行基础货币,通过传递机制制造信贷泡沫,引发资源错配经济虚火上升。香港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楼市在热线美元的撤离时可能价格暴跌。 美联储何时信用破产,那是我们所关心的?关心者美联储量化宽松为香港楼市价格推波助澜,关心者楼市泡沫爆破时重创香港经济。

14. 亮劍 2012-09-26 14:00:19

我朋友有一張 One hundred trillion dollars 即 1 之後 14 個零嘅紙幣,係發自 RESERVE BANK OF ZIMBABWE ,此張銀紙應發行幾年,當時嘅購買力應可買隻雞蛋嘅,現在就當然XX都買唔倒啦!

唔知美元會唔會變成咁呢?

15. 上善若水 2012-09-26 17:12:36

大學生過多我認為是弊大於利。

首先,社會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花費龐大資源,如果大多數大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工作,那根本就是資源浪費。

第二,對大學生個人而言,用人生中最美好的數年時間求學,所學到的知識原來對將來的人生道路並無多大幫助,那也是浪費青春。

第三,現時人類的智商與幾十年前不會有什麼分別,然而大學生的比例卻大增,也就是說現時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智商不如以往。智商高低基本上是天生的,後天的改變很有限,就算有也在18歲前定型。因此,大學教育並不能改善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本質,反而一大群原本不夠資格的人也進入大學,他們既不能享受大學讀書的樂趣,更不能學有所成,只是混混日子。近年我接觸過不少大學生,香港和內地的都有,深有此感。

第四,一張大學文憑反而成為部份大學生的障礙,令他們高不成低不就,蹉跎歲月。現實世界其實行行出狀元,一張文憑成為被執著的名相,十分可惜。

今日之言可能較偏激,也不排除有很多例外,不過大局確實如此。

16. 本港人 2012-09-26 19:28:34
同意樓上現在大學生的前景跟樓市既八萬五結果一樣!
17. 郭崔 2012-09-26 22:24:43

我們社會,事事都計較成本效益,付出多少,便要收回多少或更多。

人生,不能也不應用成本效益來量度。

父母養育子女,付出甚多甚多,回報呢?  不知道。

接受大學教育,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機會。 請注意,是機會,不是權利。

給了人們機會,他們會否把握,各自修行。

父母不會因子女長大後有可能不孝、不賢,便決定只養育精英子女。

同樣地,社會如果有能力,有條件,應該讓每一個市民都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

這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原則!

18. 本港人 2012-09-27 00:04:09

工廠北移後的香港, 大多數傳統工業勞工的經濟基礎非常脆弱,收入來源亦很單一,不是薪酬,就是平時儲下的積蓄。在經濟不景時(如九七、九八年的金融風暴),若被解僱、或遭減薪,生活便立刻出現問題。工業萎縮把傳統工業勞工的脆弱性劇化了:職位的流失造成龐大的失業勞工,他們只能依賴微薄的儲蓄或社會福利過活。即使他們能找到另一行業的工作,因從前的經驗和技術不能被應用,其工資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

另外失業和開工不足除了會影響工人的經濟情況外,還會直接損害他們的心理質素、自信、社交和身份認同。不少學者認為工作是構成一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原素;尤其是對於男性,工作幾乎是他們生活的大部份。工作不單決定預期的生活質素、更會影響家庭的模式、社交及餘暇生活,以及每日生活的規範。當我們還是孩童時,我們已經常常被老師和父母問將來想做什麼職業。年長後,當被問及自己是屬於何種類的人時,大部份人都毫不遲疑地以自己的職業作為答案,這便可見工作對於人的身份認同是何等重要。

19. 陈增涛复 2012-09-28 21:27:25

15楼上善若水先生,17楼郭崔先生:我比较接近郭先生的观点,不光从功利角度看大学教育。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虽然不一定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增加大众知识有利社会进步。大学普及,也给予不同阶层族群更多的机会,有机会的社会才有生气。如果什麽都需要经过斤斤计较的用金钱衡量, 将来没有人养儿女,文化和艺术也只能成为执政工具。

20. 上善若水 2012-09-28 23:59:58

陳教授、郭崔先生:

欣賞兩位的善心。

我也贊同成熟的社會應該給予年青人更多機會,包括教育機會。然而大增大學名額,或者普及大學教育我認為並不合適。

從目前的大學課程來看,仍然以專業教育為主(也有少數通識教育),讓年青人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那些深奧的專業知識,日後卻無所用途,豈不可惜?更有甚者,現時不少大學生的資質根本不適合研讀這些專業科目,勉強學習,過程也缺乏趣味。記得有一個古代傳說:有人苦學數年,學得一身屠龍本領,卻發現世上無龍可屠。

如果真要普及大學教育,首先課程應大改動,將目前的專業教育改為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為主,也就是比現時的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更美式,那才有意義。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將普及大學教育的資源省下來,將其用在對普遍年青人更有幫助的地方,豈非更好?例如可以對年青人進行創業培訓,有創業基金作為支持;有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科普教育、財務教育;有更多資源幫助年青人參與社交;鼓勵年青人各種興趣的發展等。

大學教育這玩意,還是留給對學術研究有興趣、具備相關學習能力的少數人吧!

21. 上車客 2012-09-29 00:58:47
同意上善若水
由於社會轉型從前有關工業的熱門大學學位都變成泠門,反而從事商科金融行業的學位就爭讀,甚至有些合資格修讀醫科都去讀會計!雖說市場要求亦無可厚非,但這樣令社會人材嚴重流失,造成職位分配失衡,間接令青年創業失去意欲!
22. pp 2013-04-16 01:45:25
ウィングリーワイションワン酒ウィングリーワイなし整合性、過去に失礼やサービスであった​​、旧:上环永利威酒行Wing Lee Wai、耐えられない見ていない体重ではありませんように動作し、今は何もな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