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經濟學理念應是傾向奧地利學派。
我有一些意見:上世紀30年代之所以有債務爆破,是因為貨幣發行受金本位的制約,貨幣依然“值錢”,信貸有代價,故普遍存在債權方不願貸、債務方不敢借的情況,信貸規模因此收縮,導致通縮、衰退。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貨幣發行已無實際制約。我一直思疑:現時還會有全球性的債務爆破嗎?
再看70年代以來發生過債務危機的國家,例如拉美各國、俄羅斯等,其政府對內為應付開支都是開動印鈔機,造成惡性通漲,變相掠奪民間儲蓄的財富,稀釋內債。對外則一時無能為力,因為其幣值對主流貨幣而言,已經貶值數千倍。
然而現時印鈔解決債務問題的是美國,她有能力迫使歐洲、中國等主要經濟體與她一起“量化寬鬆”,大家的貨幣一起貶值,就匯率而言就看不出誰的貨幣在貶值了。拉美、俄羅斯難以解決的困難,對美國而言輕而易舉。有印鈔機應付債務,又怎會有數字意義上的違約風險和債務危機呢?
我認為未來的世界經濟很大機會走以下兩條路:
1)幸運之路:量化寬鬆買到時間和機會,新科技導致產業升級,經濟重新找到新增長點。
2)不幸之路:貨幣濫發,經濟依然走不出困境,通漲肆虐,最後貨幣體系被迫改革。
最不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債務爆破、信貸收縮。就算萬一發生,也是先走以上第2條路,走到盡頭後才會發生,現時各主要國家手上還有板斧可用。這就是無實物作為準備金的紙幣世界特色。
不知教授認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