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15286    回應:0

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906)

王文彥

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評《香港,今夜你被誰拋棄》
~ 一位匿名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心聲 (3)

 
﹙原文發表於2016年3月18日﹚
 

 

起死回生靠經濟轉型

 

「當然,我們不是說香港祇能在轉口貿易中心這一棵樹上吊死。祇要尋找到新的金剛鑽,當然不擔心沒有新的瓷器活兒。

 

用公司的轉型來打比方:同樣是做攝影膠卷的公司,面臨數碼照相技術的絞殺,富士公司和柯達公司就是一好一壞兩個轉型。富士依托化學製劑方面的基礎,轉型做化妝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業內的一個巨頭了。

 

而柯達選擇向印刷出版業轉向,偏偏這也是個被電子信息產業擠兌的夕陽產業,於是柯達轉型走的舉步維艱,最終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被一網打盡。」

 

轉型成功的關鍵

 

『香港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達?轉型成功的關鍵,是要尋找可以做大的朝陽產業,而且要是本地有條件發展的產業。那麼香港的朝陽產業該是怎樣的產業?

 

首先說,所有低端產業都沒戲。

 

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誠發家了,堵死了下一個李嘉誠的路子。李老闆是當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各國產業升級路上的第一台階。

 

但是發家以後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產,操縱香港的土地價格一路飛升。居高不下的地價對工農業發展是致命的,沒有幾個企業的利潤率能夠應付如此高漲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數小而精的高科技工業,大部分工農業企業都早早關門大吉了。

 

當然,工農業萎縮的另一個原因是自然的產業升級規律:香港有錢了,平均工資高了,需要維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產業就自然完蛋了。

 

簡而言之,產業升級是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可走。這兩個原因限定了香港未來的出路,祇能在第三產業裏找,並且祇能是對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業。

 

第二個因素是,必須是不易搬家的行業。

 

今天的大陸顯而易見是個比香港更遼闊更活躍的市場,如果一個產業能夠輕易搬家,那麼直接舉家遷往大陸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當年紅極一時的影視娛樂業。

 

今天的大明星們名義上是香港人,實際上一年大半時間在大陸拍戲、走穴。香港發展成甚麼樣與他們何干?真正香港本地製作的「土產」電影如今早就沒了九十年代在大陸市場一統江湖的氣勢,就是因為人脈資金都早已流向大陸,樂不思蜀了。

 

第三個因素是,目標產業必須能夠吸納相當可觀的勞動力數量。

 

畢竟,香港是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一項祇能讓少數人暴富的產業是當不了支柱產業的。少數超級富翁和大批貧民構成的社會連穩定都談不上,何談發展?沒錯,這裏說的還是房地產業。

 

李大富翁在房地產業裏賺得盆滿缽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還是鳥籠,連內地許多大城市的居住條件都趕不上。這樣的產業繼續畸形繁榮,對香港實在不是甚麼好事。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已經看出問題了。上述的幾個考量因素之間是有矛盾的。比如,一個產業如果在香港吸納大量的勞動力,那它就必然背負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導致競爭力下降。

 

還是前面那句話,兩難的選擇,不是要證明香港的產業轉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說,產業轉型,無論在哪裏都是要經過痛苦的調整、犧牲,承擔相當的風險,在不同的因素間走鋼絲的。』

 

議員對香港未來朝陽產業的分析和結論都到位。「產業轉型,無論在哪裏都是要經過痛苦的調整、犧牲,承擔相當的風險,在不同的因素間走鋼絲的」,說得實在好!經濟轉型是要付重大代價的,而且不擔保可以成功,但不嘗試經濟轉型,香港的未來一定是死路一條!

 

面對圖存的大轉變,香港人不知死活,轉型是假、大、空

 

『坐在家裏就能日進斗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犧牲,才有回報的。當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條件,祇要願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還是很多的。比如,旅遊業就是一個可選擇的目標產業。香港畢竟是一個比出境遊要廉價方便的旅遊目的地,旅遊業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幾個條件的產業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對於發展模式的轉變還沒有意識,沒有這個心理準備。從很多角度來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態甚至可以稱得上「不知死活」。

 

從前兩年開始,我們越來越多的見到香港市民同內地遊客之間發生衝突的新聞。隨便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諸如以下的消息,如:《香港人將內地赴港遊客稱為「蝗蟲」》、《香港導遊辱罵內地遊客》。

 

很有意思。旅遊業是香港這幾年少有的景氣行業,可以說代表了香港產業轉型的希望。可是屢屢爆出的負面新聞讓人覺得,香港不過是一個和內地許多劣質旅遊開發區類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對待本地的旅遊行業信譽,這是一種甚麼心態呢?

 

再就是奶粉問題。新聞很多了,這裏不再附送相關鏈接。內地人到香港大批量採購奶粉,許多商店貨架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輿論的反響不是「商機難得,擴大進貨」,而是「內地人搶了我們的奶粉」。

 

作為一個以轉口貿易起家,以自由貿易為榮的商業城市,竟然鬧到要動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戶購物……這讓人想起了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獲悉外國商人大批採購瓷器絲綢、市面上貨源緊張的消息,清政府的反應不是擴大生產,而是禁止商品出口。當年的清朝沒有受過資本主義洗禮,尚屬情有可原。

 

可今天的香港呢?

 

上述事實足以說明,大多數香港人不知道香港發達的原因。他們表面上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傑出代表,骨子裏還是盯著眼前一畝三分地的小農心態。

 

他們口裏以貿易中心為榮,實際上卻不知道(或者不關心)這貿易服務於哪個市場哪個客戶。他們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託大陸市場的結果。所以,他們是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發展起來的。

 

今天的他們又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停滯不前。可以預測,他們也將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衰落下去。』

 

說「旅遊業代表了香港轉型的希望」,有點言過其實。根據過往一些數據:在2008年,香港約有197,000人從事旅遊相關行業,佔香港總就業人數的5.6%,旅遊業祇佔本地生產總值2.8%,到2010年上升到4.4%2011年香港從事旅遊業或者相關工作的人口逾463,000人,佔了香港勞動人口的12.8%;旅遊業佔2012年本地生產總值4.7%,就業人數(僅包括直接相關的行業)約250,900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6.9%2014年,旅遊業佔本地生產總值5.1%。旅遊業無疑是一個增長比較迅速的行業,對香港經濟的直接或間接貢獻相當大,可為支柱之一,但不足以代表香港經濟轉型的希望。

 

『香港人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對於發展模式的轉變還沒有意識,沒有這個心理準備。從很多角度來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態甚至可以稱得上「不知死活」。』

 

一語中的!香港人何止「不知死活」,簡直是執迷不悟,看到棺材仍不曉流淚。

 

『內地人到香港大批量採購奶粉,許多商店貨架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輿論的反響不是「商機難得,擴大進貨」,而是「內地人搶了我們的奶粉」。作為一個以轉口貿易起家,以自由貿易為榮的商業城市,竟然鬧到要動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戶購物……』

 

「大多數香港人不知道香港發達的原因。他們表面上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傑出代表,骨子裏還是盯著眼前一畝三分地的小農心態。他們口裏以貿易中心為榮,實際上卻不知道(或者不關心)這貿易服務於哪個市場哪個客戶。他們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託大陸市場的結果。」

 

分析和批判,鞭辟入裡!港人不改變這種心態和視野,所謂經濟轉型,是緣木求魚!

                                                                                                                               

「他們(香港人過去)是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發展起來的。今天的他們又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停滯不前。可以預測,他們也將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衰落下去。」

 

譏諷不留餘地,但對仍心懷香港的人,卻是暮鼓晨鐘。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