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盼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避免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
「政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補貼那些已經要被時代淘汰掉的、落後、和污染、還有虧損的產業,你要給新興的產業,給它們公平競爭的機會,它們會帶給你驚喜。」- 柴靜《穹頂之下》
按照以往寫作的習慣,兩會期間筆者會概括一下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走向。今年,一套紀錄片的播出,比起政策文件更具體地說明了很多。
前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柴靜自資所拍的全國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中國及全體華人社區瘋傳,網上點擊率以億人次來計算。
筆者不打算在本文詳談紀錄片的內容,柴靜所提及的霧霾現象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威脅,因為當中存有直徑少於10微米,甚至低至2.5微米的可吸入懸浮粒子,而這些粒子主要由石化燃料燃燒所釋放,尤其是劣質的煤炭和燃油,加上中國能源和工業生產方式落後,從煤、油的品質到洗煤及練鋼技術參差。懸浮粒子在工廠及煙窗不見的北京和杭州等大城巿均嚴重超標。
儘管爭議不絕,但紀錄片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後遺症,並且令人反思這種高耗能和高污染的模式是否走到了盡頭。
補貼是人才和資金的最大浪費
筆者是經濟學者,特別認同壟斷及操控巿場的結果必然就是扭曲巿場,例如寡頭壟斷石油產業,缺乏新競爭者的加入,必然導致成品油的品質不佳。
同樣,政府不斷用錢去補貼高耗能和低效益的廠商,等於把錢投進黑洞,同時扼殺新興行業,這裡指的扼殺是兩方面的。一是產業,二是人才。新興產業固然在政府扶持舊有企業下未能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人才也因為滯留在舊的產業中不思進取,從而喪失了競爭力。
這種錯誤澳洲當年也曾犯過,政府不斷用錢補貼早應被淘汰的舊式工業,導致原本應該把學識和技能用在別處的澳洲年輕人,以為工廠打工很有前途,就繼續留在工廠打工,結果工廠倒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領失業求濟金。政府的資源錯配,給經濟發展造成的後遺症是很大的。
因此,中國在關鍵的能源產業上必須引入競爭,即使不推行全面的巿場化改革,也可考慮借鑑澳洲或者部分西方國家的經驗,在國營和私有化之間取得一個較佳的平衡。
產業轉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跌至7.4%,是1990年以來最低增長數字。中國總理李克強把中國2015年的增長目標進一步下調至7%左右,反映中國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簡單一點說,就是一個國家在發展初期依賴勞力、土地、和缺乏環保等低成本因素發展,當多項成本無可避免地上漲時便失去了競爭力,同時又未能晉身高技術的先進經濟體,導致國民收入停滯不前。也有一說指,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增長太快,相對收入沒有增長或反而倒退(不論如何,筆者認為爭議中等收入的定義,對於討論中國經濟跨越這一個障礙並無幫助) 。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特別是南韓,是依靠很成功的產業轉型來跨越陷阱的,從人均1000美元增長至12,000美元以上,用了18至20年的時間。至於中國,如果從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條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算起,37年了,從200美元左右升至現在的6,800美元。
要跨過陷阱,就要實現產業轉型:首先,我們生產一度電,不要再使用比別人多三倍的煤,排放多十倍的污染物,要擺脫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二,不要再去爭產量多,爭價錢便宜,不要哪裡有利潤就資金就湧到那裡去,要擺脫產能過剩,擺脫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中國應該用37年發展所積累的龐大資金,去尋覓新的發展方向。
加深依靠巿場力量 - 推進巿場化改革
總有人說,甚麼方向?如何發展?又說知易行難。在經濟學上,只要政府首先放棄無補於事的補貼,資金和技術人才就會自己另覓出路。
柴靜在《穹頂之下》引述英國能源及氣候變化大臣戴宏說:「當一個產業正在被淘汰的時候,會有另一個產業冉冉升起 … 政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補貼那些已經要被時代淘汰掉的、落後、和污染、還有虧損的產業,你要給新興的產業,給它們公平競爭的機會,它們會帶給你驚喜。」
非補貼的自由競爭環境,有時會為政府解決不少棘手的問題。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在百年紀念特刊上,就說過不論爭議有多大,自由巿場依然可以解決大量干預造成的問題。
過度依賴石化能源所造成的問題,不但困擾中國,同時也困擾著全人類的發展,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在分析BP能源展望報告時說得好,地球沒有足夠的石化能源去保持現在的繁榮 (也沒有足夠資源去創造一個人均GDP可匹敵美國的中國) ,我們必須加速技術革新,用更高效和低污染的能源來支撐發展。
我們期盼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在這場技術革新上出一分力,避免重蹈西方國家發展失敗的覆轍。
*柴靜的《穹頂之下》,可點擊以下連結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