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寫字樓高峰期,其實並非1997年,而是1994年,當時無論甲級抑或乙級寫字樓價值與現在尚有一段距離,究竟為何? 樓市上落,始終是供求問題,先講甲級寫字樓,當時不少國家企業在港置業,作為各省市對外的窗口公司,大多數以甲廈為主,令很多甲級寫字樓落入窗口公司或國企手中。那時候,內地企業所購買的寫字樓,均有一個特點,就是面積夠大,一層逾2萬呎的大寫字樓使用者不會超過10人,內部設計亦一律包括休息室、娛樂室、餐廳等,完全不像一個辦公的地方。本來問題不大,卻使市場產生錯覺,認為寫字樓供不應求,售價不斷攀升,甚至到達一個不合理水平。況且,在轉讓交易中,大部份是國企之間轉讓,樓價升則代表領導人在港做生意成功。 當經濟逆轉,國企欲將寫字樓出讓而將資金調回內地,卻發覺無人承接,樓價便告每況愈下。況且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物業市值大跌,盡管售價較高峰期間回落兩成至三成,仍乏人問津。及至2003年沙氏後才將形勢扭轉過來。不過,大家已經變得非常小心。 現在,在港購買寫字樓的內地公司大多數為民企,昔日10人所佔用的寫字樓今日可能由300人佔用;昔日的假需求慢慢地變成今日的真需求。我可以大膽地說,現在甲廈才能反映真正價值,未來若需求繼續增加,甲廈應還有升幅,可能還要多2年至3年才能回到1997時水平,不過,亦要視乎內地經濟形勢,香港甲級寫字樓多由外國公司租用,若環球金融市場持續下滑,經濟不景,甲級寫字樓亦不會好起來。 今日評語
博士去了旅行,沒有今日評語
上一則:
下一則:
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use this form.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香港寫字樓高峰期,其實並非1997年,而是1994年,當時無論甲級抑或乙級寫字樓價值與現在尚有一段距離,究竟為何?............
這就是關係到永恆租金/租值回報的奧妙的租戶是否願意經營下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