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47812    回應:19

不要將資產剩餘價值作為固定收入

湯文亮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最近出現幾單十成按揭爆煲,雖然這些都只是財務公司的個案,宗數不多,牽涉銀碼不大,但若果未能將之撲滅於萌芽之間,讓其星火燎原,日後對香港做成損傷就無可挽救。

  很多人都會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97年後的時候亦有很多按揭爆煲,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香港樓市下跌七成,不少業主變成負資產者,銀行的壞帳多如牛毛,不過,當時導致按揭爆煲的與今日有小小分別,但當中意念是相同,就是高估資產價值。當日,是高估資產升值能力,今日,就是高估資產剩餘價值。

  在97年前的時候,政府早已收緊樓宇按揭由九成至七成,但政府並沒有勒令借款人要準時還款,因為,這是銀行的工作。當時,很多人持有多個物業在不同銀行承做按揭,莫講他們自己的收入未能支付供款,就算連租金收入亦不足夠,更何況,他們其中有很多人根本不會將物業出租,只待善價而沽。而且,他們深信資產會無了期增值,甚至已計算資產升值作為個人固定收入,所以,當他們累積到一定的欠供款後,便要求銀行加按其物業,大多數銀行會這樣做,因為用資產升值的借貸解決銀行的欠債,似乎是一個可行辦法,但壞處就是,外間一直不知道原來借款的人還款能力是如此不濟。在97過後,樓市開始逆轉,不但沒有升值能力,亦開始向下調整,銀行不能以重估資產,以資產增值來解決欠款,而借款人又的確沒有能力每月還供款,當欠款積聚了一段時間之後,銀行便申請收樓,那人的物業便變成銀主盤,香港物業市場的物業噩夢正式開始。

  今日,由於銀行收緊按揭,有很多人在買樓之後才發覺根本沒有銀行可以承做那些超額按揭,那時候,財務公司就應聲而起,只有他們肯做七成以上按揭,當然,利息是貴得多。本來,若果以過渡性質心態由財務公司做按揭,多則一年,少則兩、三個月便將物業調回銀行,清還所有欠款,問題亦不大,但樓價不升,銀行估值趨跌,那人找銀行做按揭就會越困難,不過,財務公司亦沒有太著意追他們還款,因為他們早已睇準那些物業還有剩餘價值,如果他們追欠款,那些按揭借款人唯有變賣物業,清還所有欠款,財務公司在那時能夠收取的利息並不多,所以,財務公司只會要求按揭客戶加按,這樣,借款人有一個錯覺,就是可以藉著加按解決欠款問題,久而久之,該物業的剩餘價值就變成借款人的固定收入,在加按幾次之後,財務公司終於出手要那人還款,而傳媒便會發覺那些物業貸款與市值幾乎一樣,便稱為十成按揭,財務公司亦早已計好數,若果今日賣走該物業,表面上已經沒有什麼着數,但實際上在開始借款的時候,貸款額只不過是樓價六、七成,而其間的加按大部分都是利息,再想深一層,借款人當日將物業交給財務公司做按揭,原來已經是七折將物業賣給財務公司,所得的好處只是享受了幾年免供、免租的生活,不過,現在又要搵樓租。若果有讀者是將物業交給財務公司做按揭,又以債冚貸,現在真的是要很小心,或者觸目驚心。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回應 / 留言規則
  1. 禁止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
  2. 禁止以名稱/暱稱/綽號/同音字等批評或映射任何人士、機構、公司;
  3. 禁止發佈有關招聘、推銷、廣告等內容;
  4. 禁止公開任何個人資料(如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即時通訊帳號等)。

敬請留言者自律。本網站保留刪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權利。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亮劍 2014-04-11 09:13:26
博士-----如果承做一按那間銀行,因為仲有大把剩餘價值喺手,加上有排都未燒到佢哋嗰度,有機唔放契喎,咁財仔點收錢?
2. 超按銀主盤湧現 慎防資不抵債 2014-04-11 09:36:42

超按銀主盤湧現 慎防資不抵債

201448 12:15

近期市場頻現銀主盤大幅減價個案,多為加按數次的「超按」盤。

由於售價過低,單位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手持樓契的一按銀行拒絕放契,令交易胎死腹中,業界籲小心處理「超按」銀主盤。

日前市場先後錄得多宗「超按」銀主盤成交,例如九龍城豪門一個高層C室,按揭10次,本周初以928萬元易手。其次,九龍塘畢架山峰一個按揭7次的洋房以1.15億元易手。

樓市跌 財務公司追債迫賣樓

不過,有業界人士指出,近日大幅減價的「超按」並非真正的銀主盤,這些單位向銀行承造按揭後,業主以不同形式向其他財務公司進行借貸,財務公司把相關債項登記到單位的樓契內,一個單位可以加按610次。

而財務公司有見近期樓價回落,擔心愈遲賣樓業主償還債務能力愈弱,於是向業主追債,迫業主賣樓。於是近期市面突然湧現一批由財務公司放售的「銀主盤」,令市場誤以為銀行壞帳上升。

銀行不放契 交易無法完成

事實上,該由財務公司放售的「銀主盤」並沒有真正的業權名份,樓契由始至終由第一債權(一般是銀行)持有。故這些「銀主盤」即使有買家承接,賣方必須向第一債權贖回樓契才能完成交易。據悉,近期有數宗「超按」單位買賣,由於資不抵債,第一債權人不肯放契,交易因而「胎死腹中」,市場估計短期內會爆發訴訟潮。

一名資深地產代理表示,以一個售價1,000萬元的「銀主盤」為例,即使單位帳面有利潤,但是若業主曾加按數次,欠債超過1,000萬,即使第13的債權人能成功取回欠款,但是款項無法償還第4至第6或第10債權人的欠款,這些債權人不會取消加注在樓契內的頒令(ORDER),買方不會接受有多重頒令的樓契,交易始終無法完成,於是銀行索性不接受賣方贖契。

風險高 大型代理避免沾手

由於近日市場出現數宗「超按」單位無法順利完成交易的個案,數家大型地產代理公司,開始勸喻員工避免處理這些「超按」單位的交易,估計「超按」單位往後只能透過拍賣公司進行拍賣。

事實上,不少銀主盤會透過拍賣行放售,綜合4間主要拍賣行,今年首季已推出逾20間銀主物業,惟成交呈兩極,成功拍出的以細價物業為主,相反,逾千萬銀主豪宅往往要多番減價重推,且成交價一般低市價近兩成。

 

3. k 仔 2014-04-11 09:40:21
康 X 利息要 28 - 33厘一年 , 最少借3個月
4. 財仔做買家 2014-04-11 09:46:24
財仔同債仔還銀行贖契再食埋債仔剩低嘅骨.
5. to 1 2014-04-11 09:55:17
亮劍哥早晨醒一醒先, 賠錢生意無人做, 殺頭生意有人做, 問題係才仔如何 maximize profit.
6. 亮劍 2014-04-11 10:14:02

政府實施 3 D 打房政策,最主要嘅目的係將磚頭的剩餘價值抽走,攪到發展商本來可以用溢價出貨,變成只能實收 2 手市場價。

如果任何  2 手樓小業主被迫沽樓,咁他們便要再喺市價呢度,再扣減乜 D 物 D,才能揾下手接貨。

新接手嘅小业主有無平到?面價少少緊有嘅,但在加埋那些額外的乜 D 物 D 之後,著數有限囉。

現在 6-10 M 左右嘅盤,因涉及樓換樓,好難攪!

而 10 M 以上嘅盤,因為涉及外地客及投資者,更加惡攪!!

長江因為手持的樓盤有太多大碼貴價貨,呢鑊都唔知雄仔點推銷??

 

7. 2017三月 2014-04-11 11:09:28
做草民唯有等35個月的黑暗時期。
8. 羅家聰 一名經人 2014-04-11 12:48:19

2014年4月11日

                        

樓價調整抑轉熊 今年秋冬將揭盅

近見報道,本港住宅價格頻頻劈價,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關注樓價急回的風險。對於樓價,過去幾年在下曾多次受訪,但「我講」跟「他寫」始終有所出入。自己又怎樣寫呢?

2010年5月,本欄以「泡沫必會爆破,只差是爆破之前會否再升一轉而已」作結;2011年3月,本欄結尾時指近代樓價周期為16年,大概暗示今次將於2013年見頂;同年5月提到「基本分析的最大缺點乃不能道出不合理可以維持多久和到什麼程度」;到6月在他報以「長周期的資產,升有排升,跌都有排跌的」作結。2011年下半年,樓價曾經調整,但及後再飆一轉至去年。的確,單從基本因素,難以知道再飆幾轉。

技術分析有陷阱

既然基本因素寫過不少,加上頻頻劈價疑似轉角,若要掌握轉角時間,看來要多點「技術分析」了。不過,技術分析的陷阱在於牛市調整與熊市下跌,在事前不易認清。對此,其實迄今仍未有十拿九穩的解決方法。

牛市調整與熊市下跌,在初期分別不大;之所以要很晚才知,原因是前者為時較短及幅度較小。故了解牛市調整的為時及幅度,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因若是次跌的為時或幅度超過牛市調整的話,則應是熊市了。

今次牛市調整不及上次

從差餉物業估價署可得1979年底起的住宅售價指數,1993年前季度,打後月度。道氏最原始的牛熊定義分別是浪高一浪及浪低一浪,若再加上跌逾三成為熊市的界線,兩段牛市期便不難準確認出。

觀乎第一段有官方數據紀錄的牛市,即1984至1997年,期間超過兩個月的調整共三次【圖1】,頭兩次在半年、跌半成或以內;至於第三次,則長至年半、跌約成半,而這年半調整的頭半年間,累跌幅度僅不足3%,恍如今次。

第二段有官方數據紀錄的牛市自2003年中起,不計今次,調整也有三次【圖2】,每次6、7個月,幅度在兩成內。今次回落始自去年8月,一定是逾兩個月的調整了,數據雖僅至今年2月、即共六個月,但從報道可知近兩個月都是跌,故曰起碼8個月。然而,這6個月樓價僅累跌1%,故曰情況有如1994年的頭半年調整。但要小心推演,因為迄今共六次調整中,僅1994年一次是這麼長那麼深,當年聯儲局累積加息3厘,10年期債息也累升3厘。不過今時不同往日:聯儲局現未加息,10年期債息僅累升1.5厘。

9月大單位應見牛或熊

單此整體指數,再看也看不到什麼的了,反而1088方呎以上的D、E類大單位,往往升先跌先,且是泡沫重心,或能窺得啓示。將上述習作換上大單位樓價再做一次,即見牛市的調整次數少了一次,幅度在兩成許內,四次有三次不逾7個月【圖3、4】。

然而,今次大單位售價回落始自去年2月,迄今1年2個月,比整體的長得多了。假使是1994年跌年半的翻版,就是再跌多4個月怎也應回頭飆升。換言之,最早今年9月應能起碼斷定大單位售價是牛市調整(若見底回升)還是進入熊市(若續下跌)。

至此,不妨打岔看看一個基本因素──負擔比例(不稱「比率」是因此數無單位,英文亦作ratio而非rate)。固然,另批基本因素是單位及住宅數目,但屬供求之量類,而非價類;負擔比例則直接用上售價來計,只是再以住戶收入作調整。既然涉及收入,便須用上私人住戶中位收入(私人對私樓,住戶則因買樓屬家庭決定多於個人決定),但此數最遠只至1985年,縱以整體收入接駁亦僅至1981年底,未及當時樓價高位。

有見及此,這裏欲以較長、遠至1980年的名義薪金指數將中位收入倒推多年半,不過當然,大前提是這兩數據走勢要極一致。事實是否如此?若只用至1996年數據,看來是收貨的【圖5】。以這段時期的薪金指數與中位收入關係將後者倒推至1980年,再將全條季度收入被季度樓價指數相除,鑑於所得的商值太小,再將之乘以熟口熟面的40,000/3,即得「樓價÷收入」的負擔比例【圖6】;而這能覆蓋1981年樓價見頂期。

觀此比例,姑勿論其數值(因這視乎所乘的常數是否40,000/3),現跟1997與1981年樓價見頂時所差無幾。假使用供按揭佔收入來計比例,是看不到這種危險水平的。

技術上以樓價的調整時間及幅度看,暫時未有答案;但基本因素看樓價,雖極貴,但亦推論不到轉角時間。有否他法?在Hidden Collective Factors in Speculative Trading一書中,資產價格見頂模式由α這一參數決定,小於1為尖頂,大於1為圓頂【圖7】。按四個城市的樓價數據,計量得出的α均大於1。換言之,樓價見頂的模式應為圓頂。

這是否適用於香港呢?以對數比例看歷年樓價升跌、頂底或會清楚一點【圖8】。如圖所見,過去幾次見頂,無論牛市調整還是熊市開始,都是圓頂;見底則多數尖的。這告訴大家,別以為現在樓價於高位橫行無條件見頂,不這樣的,儘管股市的是尖頂。當然,這還論述不到熊市開始了未。圓頂之下,連對數通道亦似乎未必有用武之地。

樓轉熊 2007股飆翻版?

還有無其他方法呢?有,迄今尚未討論變幅,或者會有作用。有些人問升跌幅度,不是問由頭到尾的累積幅度,而是問一年幅度。計算每個時點下樓價未來一年的變幅,可見在任何12個月或4季內,樓價跌幅多在兩成以內,僅1997年的暴跌初期例外;縱在1998至2003年間,也未嘗跌逾兩成【圖9】。

坊間不少發展商或地產代理展望,不是看一年跌一、兩成嗎?其實這已接近熊市跌幅。觀圖所見,1994、2008兩次調整,均在一成半內;1981年出現近兩成的跌幅,已是熊市。由此又能否推敲到些什麼呢?

愚見以為,若樓價的按年跌幅正衝向一成半且未有煞停迹象的話,大概是熊市了。按過去年幾的按年變幅跌勢,最快幾時會跌穿-15%?線性回歸外射顯示是今年12月。配合上文,看來今年第四季許應能確定本港樓價是牛市調整還是熊市開始。在此之前,正如3月17日在另一場合發表,題為「樓市轉熊股市飆升幅跌幅皆不小」拙文指出,港股現在或將爆升,適逢什麼「滬港通」出台,如2007年炒錯直通車的狂飆或已開始。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9. 原來是CHARTlST‘ 2014-04-11 13:09:38
看CHART者通常唔理FUNDAMENTALS
10. 五十步笑百步 2014-04-11 14:30:52
看PP成日唱ABCD字母歌, 睇死數者通常唔理TAPERING
11. 亮劍 2014-04-11 14:51:00

睇過羅博士呢幾幅圖,真係正呀,仲好精彩絕倫!

但我請問喺估樓市呢一方面,你羅博士對上一次對係幾時呢?

而你又有冇想過你嗰幾張圖嘅走勢,係俾政府有型以及無型之手扭曲咗?

12. 未來三年累跌逾三成 2014-04-11 15:25:50

交銀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更指,目前本港的供樓負擔比率,已升至近九七年水平,顯示樓價非常高,未來樓價向下調整是自然不過的事,估計未來三年,本港樓價累積跌幅或達30%以上。若政府政策得宜,可略為減低樓價下跌的幅度。分析師估計,美息是樓價高低的最大因素,預期DSD撤銷僅能令樓價跌幅縮窄「三幾個」百分點,樓價較高位依然約有10%跌幅,雖然效果有限,但「總好過無」。

13. 笑爆咀 2014-04-11 17:10:48
成日話CCL唔跌,有剛性需求,CCL又跌成兩點。

炒家們把自己的性需求看成樓市的剛性需求!
14. 13. 笑爆咀 -----你瞓醒未????????? 2014-04-11 17:15:16




( 1997年7月指數為100點 )     查詢過往數據資料   中原城市指數簡介 分區簡介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CCL   每周五公佈 – 最新2014/04/11公佈,反映2014/03/312014/04/06(預計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段)的二手私人住宅樓價。一般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14日內簽署正式買賣合約。
本週公佈 與上週比較 與上月比較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118.82

  1.36 %   1.40 %
[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

117.99

  1.37 %   1.46 %


[中原城市分區領先指數]
*只包括大型屋苑
  本週公佈 上週比較 上月比較
港島 128.82 2.38 % 1.66 %
九龍 115.98 1.14 % 1.29 %
新界(東) 120.22 0.98 % 1.28 %
新界(西) 100.17 1.91 % 1.54 %

 

 

全港整體 港島 九龍 新界東 新界西
            附加: 6個月移動平均線  12個月移動平均線
15. 香港無奈 2014-04-11 17:21:28

有剛性需求也買不起樓,唯有用僅有的錢用來滿足剛性。。性需求。。

 

16. 行外人 2014-04-11 18:27:10
笑爆咀,真係笑爆咀 …… 始終都係笑爆咀 …… 比我地!!!

哈哈哈!!!
17. 路人 2014-04-11 18:32:22
本來平淡的一天,令我們加添一點歡笑!

多謝妳,笑爆咀!
18. 大淡友 2014-04-11 19:12:30
所謂瞎拳打死老師父,經濟厘家嘢,非老師父可以預算曬。参與遊戲者,成班都是蟻民。蟻民視野有限,足夠氣死老師父。
19. 江湖隱士 2014-04-11 19:34:21
一度躋身港四大地產代理  無奈僧多粥少遭淘汰出局
廿載“鴻運”宣布清盤

    鄭理

    開業超過20年、曾擁有近100家分行及千名員工、一度位列全港四大地產代理之一的鴻運地產2月17日宣布,因樓市持續不景導致長期虧損,20家分行當天起全線結業,并申請清盤。
    業內分析員指出,地產代理收縮反映了香港經濟轉型期的“陣痛”。鴻運結業事件說明地產代理業出現“兩極化”的情況,即大型地產代理公司將會并購中小型同業,而小型地產代理商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地產代理“風光”不再
    鴻運地產由該集團董事總經理田國強于1983年一手創立,曾是香港第四大地產代理。基于近年樓市長期積弱及行內競爭激烈,鴻運持續虧損,分行數目由1997年的80家減至結業前的少于20家,員工人數由最高的1000人減至200人,營業額只是高峰期的五分之一,集團平均每月開支比高峰期的2000多萬元減少高達60%,財政上再不能應付日常運作。
    鴻運地產宣布清盤后,香港兩大物業代理公司美聯及中原旗下的利嘉閣表示有興趣接收鴻運或鴻運部分員工,其中美聯物業更已去信給鴻運的臨時清盤人,表示有興趣收購鴻運地產。美聯物業主席黃建業指出,美聯董事會特別開會商討“拯救鴻運地產”方案,考慮到鴻運有知名的品牌、良好的管理及簡單的架構,加上美聯亦需要拓展市場,故美聯有興趣收購鴻運地產。
    不過,黃建業指出,由于香港物業代理市場“僧多粥少”,預期今年將有15%至20%的中小型物業代理行被淘汰。
    北上“淘金”延續地產夢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副會長汪敦敬表示,未來大型地產代理商的經營壓力仍大。雖然政府已推出“孫九招”穩定樓市,無奈市場仍持續萎縮。他預料,地產代理業將繼續大量收縮,并會有地產代理商陸續結業。
    香港樓市交投持續萎縮,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物業代理行北上發展無疑將成為逆市中的出路。美聯物業主席黃建業將內地市場比喻為物業代理行的“黃金夢”。他表示,內地市場是物業代理行的出路,香港代理行亦早已到內地“淘金”。
    中原(中國)董事總經理黎明楷指出,雖然內地市場邊際利潤比香港低,但發展空間確實大于香港。香港代理行可以以“薄利多銷”的方式拓展內地市場。
    中原地產早于1992年開始拓展內地市場,并成為該集團另一盈利動力。目前該集團在內地14個城市總共有逾50家分行,內地業務占集團整體營業額及盈利分別約為20%及10%至20%。去年更大增人手約50%,令內地員工人數達到約2500人。中原地產主席施永青表示,將更積極拓展一手新盤及租務市場,并致力發展內地市場,他對內地未來業務發展感到樂觀。
    港地產代理亟需“變身”
    亞洲金融風暴后,地產代理不斷結業和兼并,先后有美聯物業收購香港置業、中原地產購入利嘉閣地產等,加上這次鴻運地產結業,其實都是香港經濟轉型的反映。
    1997年香港地產高峰期時,物業買賣一年逾20萬宗,成交總額達8680億港元。1999年成交跌破10萬宗,成交總額為2500多億港元。到了去年,全年只能維持約8.6萬宗的物業成交。1997年地產代理從業人員逾3萬人,有的地產經紀賺得數百萬年薪,月入逾10萬者不計其數。市道逆轉后,根據地產代理監管局數字,至去年5月,擁有主管牌及營業員牌照的地產代理,只剩下1.47萬多人,從業人員收縮已過半。
    目前,香港地產代理市場僅可容納數千人生存,卻有1萬多人爭飯碗,所以一些地產代理被淘汰,這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香港地產代理業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接受被淘汰的現實,轉向其他行業發展。另一種是向北望,將自己的業務向內地拓展。香港的地產行業大幅萎縮,但內地的地產業正在蓬勃發展。近年來,中原、美聯等地產代理商在開拓內地業務方面有明顯的進展就是很好的証明。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3年02月19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