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二」紛現負資產
本報抽樣50單位 13估價貶逾一成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上任後不久宣布俗稱「白居二」的房屋新政,即「擴展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二市場至白表買家」,不過,本報記者近期抽查50宗白居二個案(全是承做九成按揭),發現其中13宗的最新估價,較去年購入價「貶值」超逾一成,換言之,四分之一的白居二抽查個案已成負資產。
當中的最極端個案,屯門龍門居一個白居二單位,購入價近300萬元,中銀香港3月估價已急跌至230萬元,即業主帳面「輸清」近30萬元的首期,還揹上一筆多達38萬元的負資產債務。
房署:檢討後才訂下輪計劃
房屋署回覆本報時表示,房委會將就申請反應及市場情檢討白居二,才決定會否推行下一輪計劃。有立法會議員表示,慘成負資產之外,萬一利率明年回升,白居二業主隨時「火燒兩頭」——資產貶值的同時,又要增加供款。
本報抽查的50宗個案,全於去年成交,並且借足九成按揭。去年政府共批出約1000宗白居二申請,記者若按本次調查發現「四分之一」已成負資產推算,估計現有200至300個「白居二」物業可能已資不抵債(即按現價沽出,尚不足以償還銀行貸款)。
去年5000名額 至今批出約1380
政府早已表明,在2016至17年度全新居屋推出之前,每年批出5000個名額,若以連續批出3年計算,「應市」的配額可能高達1.5萬個。然而,去年首批的5000個白居二名額,至今年3月僅批出約1380個,反應冷淡,而今年1月底,政府在施政綱領曾表明,會於年中檢討計劃成效。
白居二最大吸引之處,除了免補地價購買居屋,由於房委會願意擔保,成功申請得白居二人士,可向銀行借足九成按揭,令許多準業主只需付出一成首期便可晉身業主階級。然而,九成按揭是雙刃劍,易供易上車之餘,樓市一旦逆轉回軟,樓價只要下跌超過一成,業主手上的物業便會成為負資產。
本報挑選的50宗白居二個案,分別取自香港主要樓宇按揭銀行中銀香港的最新估價,以及兩名註冊測量師估價。綜合三者估價(全在3月份進行),發現有19宗已變為負資產,不過,當中6宗屬技術性負資(即負資產金額相當小,現估價較購入價跌幅介乎10%至12%),其餘13宗個案負資產金額較為明顯(現估價較購入價跌幅超逾12%)。
298萬購入龍門居 估值跌至230萬
記者發現,13個負資產個案,絕大部分(10個)集中在新界的抽查個案(見圖),例如﹕屯門龍門居一個592方呎(實呎)白居二單位,去年7月以298萬元成交,業主支付近30萬元首期,另向銀行九成按揭借貸約268萬元,但3月中銀對該單位的估值跌至230萬元,換言之,首期近30萬元全數帳面「輸清」,若現時沽樓離場,隨時要再向銀行償還38萬元方可「甩身」。
資深產業測量師張宏業表示,由於白居二揀樓有時間限制,令去年下半年首批白居二剛批出後即被大幅炒高,甚至「炒過籠」,以上述龍門居單位,去年7、8月間有人高追至300萬元,但一個多月後,同類單位成交價已大幅回落。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表示,回歸之後,負資產不僅是熱門詞,也是政府施政「禁忌」,2003年香港負資產宗數增至10萬宗,同年SARS疫症襲港及反對23條立法,當年「七一」50萬市民上街遊行,故負資產問題未必能孤立分析,因其往往影響社會穩定。
梁耀忠:倘加息 供樓負擔力成疑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成員梁耀忠表示,白居二負資產個案愈來愈多,反映樓市已有轉角象。他表示,銀行一般都會豁免白居二面對萬一加息時的壓力測試。然而白居二的家庭收入上限為月入4萬元,若息口向上,將無可避免「榨乾」家庭收入,白居二業主日後的供樓承擔能力頓成疑問。
明報記者
「 港 人 港 地 」 政 策 悄悄 擱 置
(星島日報報道)特首梁振英上任之初,高姿態推出「港人港地」政策,港府更一度打算就此進行立法,以長期推行這項政策。但據悉,自去年首季推兩幅啟德土地作「港人港地」後,港府內部已決定擱置有關政策。發展局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直言,政府針對物業巿場所採取的措施,已有效遏止非本地買家對住宅單位的需求,現階段並無逼切需要在其他可供出售用地實施「港人港地」措施,或將之轉為長期措施。
特首梁振英在前年七月上任,他在同年九月初已宣布「港人港地」政策正式出爐,並在去年三月推出首兩幅於啟德發展區的「港人港地」,這兩幅地皮雖設有多重限制,包括發展商不得分租單位;三十年內買家規定為香港永久居民;業主分租或租予非香港永久居民時,租約亦有五年限制等。不過,最後仍吸引十六家財團爭逐,最後由中資財團中國海外以四十五億四千萬元一口氣高價投得兩地,每呎樓面價地價逾五千元,當時業界預計將來的每呎售必須過萬元。
政府其後推售的地皮,包括四幅啟德地,均未有再加入「港人港地」條款,令該兩幅土地成為至今僅有的「港人港地」。據悉,由於首兩幅於啟德發展區的「港人港地」的中標價,跟沒有此條款的地價分別不大,港府內部擔心日後落成的「港人港地」單位亦未必可如預期般以較便宜的價錢出售,加上俗稱「雙辣招」的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以稅收的方式壓抑外來投資和炒賣的需求的措施亦見收效,內地人在港買物業的比例已有所下降,而「港人港地」立法及涉及規管執法的工作亦很繁複,港府經檢討後,認為現時無必要再推,並已將「港人港地」政策靜悄悄束之高閣,但由於這個措施是特首梁振英參選時的其中一個重點政綱,港府亦不會明言已擱置,只強調現時推行政策的逼切性較低。
發展局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政府通過俗稱「雙辣招」的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以稅收的方式壓抑外來投資和炒賣的需求。自從推出有關措施後,非港人購買物業的比例已有所下降,因此推行「港人港地」措施的逼切性較低。港府會緊密留意市場的情況。
曾是梁振英競選辦副主任的長策會委員劉炳章表示,現時樓價趨向穩定,「港人港地」政策原意是香港人優先,如有其他政策達到同樣效果,特首不應盲從政綱,「樓市是活的,政綱是死的,不是百分百要做到才是好的。」他又認為,政綱的構思與落實之間,因應時間和實際情況,會有一定的距離。
有份協助梁振英制定房策政綱的房協主席鄔滿海認為,兩幅「港人港地」的單位尚未落成出售,難以草率評論政策的效果,建議社會應給予政策時間。至於房協出售的樓宇,鄔指,喜雅和樂融軒均有房協版本的「港人港地」,而在批地上須配合政府政策。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認為,政府初時構思「港人港地」政策時考慮未及周全,即使限制境外人士買樓,本港需求仍然大於供應,這正是「港人港地」不成功的主因。他續指,即使全部賣地計畫內的土地均加入「港人港地」條款,效果仍然差於增建居屋,因為「港人港地」目標是降低樓價,讓中產人士有能力置業,而居屋設有入息限額,更可針對有需要的本港居民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