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迫切性的情況下,真的將物業賣走
這些就是“炒家”, 不過是炒樓价跌而已。這點本版的讀者最清楚不過,不用多說。
今天看到一段文章說現今的父母有能力的話,就會開始為子女計劃“置業”,這點也不是新鮮的事情。但這帶出一點,香港正苦計算需求的是侯可能“計錯數“。計錯的部分包括:
1:退休儲備
假設一個2人家庭退休后不用供樓,每個月的開支+儲備是15000-20000;以保守3% 年回報算,那代表這家庭要有 6百萬(cash generating asset) , 大約是一個市區中型單位的市價。
這是一個潛在的正常需求,但現在正苦的取態是擁有多過一個物業的人就是“炒家”,一定要打壓!
3% is a conservative number.
don't tell me you can have stocks+bonds+other financial assets to generate more than 3% return, that's bs.
2。父母為兒女作置業準備
這個不一定成立,但確實有如此情況存在。也是潛在需求。
情況就等同現在很多人在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就計劃讀什麽幼兒園,讀那家小學一樣。
3。外來需求,這個暫且不說,也很難估計。
(1),(2) 是剛性需求。我沒有數據分析政府估計的需求又沒有考慮這些,這只是common sense. 有數据的朋友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