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置業是不少港人的夢,新加坡提出10年改革,目標包括有工作的國民皆可置業,令港人羨慕。星洲也地少人多,住屋壓力大,其變地建屋的「魔法」,香港做不到嗎?抑或可套用電影《狂舞派》金句:可以去到幾盡?
近日上映的港產片《狂舞派》,其中一句對白是「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道出人有追求,有時就要不計犧牲豁出去。
不少香港人所追求的,就是置業,上月一項調查指,本港年輕人夢想就是買樓上車。如何「人人有屋住」,也是港府頭痛難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發表有關施政藍圖時提到,希望獅城勞動人口皆有能力置業,星政府將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置業津貼,月入只有1,000坡元(約6,077港元)家庭也可買一房一廳資助組屋。
星置業率8成 港連蝸居也難
對於置業猶如夢的港人,星洲提出「冀人人買到樓」願景,固然觸動神經,羨慕之餘,也不無感慨。
星洲常被拿作與香港比較,皆因現況近似,天然資源有限、地少人多、樓價飈升,以及住屋壓力大;但港人連蝸居也難,新加坡卻有逾8成置業率,政府資助組屋也寬敞得多,星政府去年下令限制「鞋盒屋」,更令港人疑惑:新加坡土地何來?為何香港又做不到?
若論土地面積,香港約1,100平方公里,比新加坡716平方公里為多。但本港山多平地少,新加坡卻沒這問題;此消彼長,本港可用土地反而較少,現時只23%土地屬已開發,新加坡則達到50%。
即使星洲可用土地比例較香港多,面對人口及移民不斷增加,更重要的是星政府一直大刀闊斧不停「造地」,包括填海及改變土地用途,以配合社會發展及住屋需要。
星洲家長式管治 港爭議不斷
李顯龍日前提到,將位於市區的巴耶利峇空軍基地(Paya Lebar Airbase)遷至樟宜,以騰出800公頃土地興建住宅及商業大樓(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總面積約787公頃)。之前星政府亦明言擬不再續約高爾夫球場,也是為取回土地發展。
至於填海,更是新加坡慣用招數。1990年新加坡國土只有633平方公里,至今已增至716平方公里,這716平方公里有20%是填海所得。為應付未來人口需要,本年初星政府公布填海工程將繼續,至2030年擬將國土面積再加大7%,以多建70萬個房屋單位(見表)。
一次過大規模增加土地,對於發展新市鎮、在新土地上興建大量房屋、穩定樓價,有莫大好處,此在新加坡顯而易見。
本港「無地建屋」問題棘手得多。一次過可新增土地方法,往往惹起社會爭議,未能派上用場。
公眾環保意識上升,對維港以外填海大不願意,本港又有約40%土地屬郊野公園,但對於向郊野公園用地出手,社會亦有極大反對聲音。港府提出大規模發展新界東北,則更是爭拗不斷,本土意識、環保、政治及官商利益等議題重重糾纏下,舉步維艱。
新加坡為了發展下了不少工夫,當地政府實行家長式管治,政府說填海就填海、收地就收地,社會不是沒有反對聲音,當地人明白要換取經濟發展大前提下,不可沒有犧牲,但這模式在香港是否行得通?
世上哪有可平白變出土地的魔法?港府手上土地有限,若無法變出更多土地,則談何大量供應住宅?無論是公屋、居屋抑或青年宿舍等,在土地匱乏下,又如何憑空建得出來?
變出更多土地 需作犧牲讓步
事實上,「有工作就可買樓」的承諾,星政府確比香港有更大本錢做得到,因現時新加坡置業比率已逾8成,要資助其餘部分低收入家庭置業,人數有限,星政府須承擔的壓力也相對較低。
至於香港置業比率只有約50%,港府面對市民上車需求龐大,而公屋輪候隊伍中,等上樓就有逾20萬人,此外還有一批不符合申請資助房屋、住在劏房的貧窮戶等待上樓。
星洲能夠,本港卻不能,箇中道理不難明白。土地成為香港頭號難題,星洲一直對此不敢怠慢,積極「變出」更多土地,香港不是沒選擇,只是社會能否有共識?若要增加土地,是否有必要作出一些犧牲或讓步,否則一直爭拗下去,最終也是原地踏步,如此又是否大家樂見?為了「有屋住」的夢,香港是否要去得更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