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俾政府呢幾拾年左攪右攪,變成了『有實無名』嘅奢侈品。
而樓宇係『奢侈品』已經客觀存在,只是未被香港上車人仕廣泛認可。或佢哋會講存在不等於承認。
香港某些人對『奢侈品』的認知相當膚淺,甚至有相當多的誤解,高級成衣不是『奢侈品』,大品牌也不一定是『奢侈品』,因為它可能是知名度極高的大眾品牌。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人還給『奢侈品』賦予了頗具香港特色的名稱,諸如山窿山罅地區,都起個天乜天物,皇乜皇物或如無大學程度都唔識讀嘅樓盤名稱,以突顯呢啲樓係幾咁『尚品』、『高貴』或『極品』,混淆視聽『奢侈品』的定義。
政府呢十多年,有意或無意之間,為私樓營造了「可擁有但非必需」的迷惑。這是所有權威英文辭典對luxury(奢侈品)的一致定義。此詞引申兩重含義:『創造愉悅和舒適的物品』與『價格不菲的昂貴物品』。
在西方文化中對商品有一條明確分界——『奢侈品』與『必需品』。就像今日大中華地區的商品也有一條明顯界定——『高檔貨』與『大路貨』。
綜上歸納,對於『奢侈品』顧名思義的解釋有三個基本點:最好的、最貴的、非必需的。
然而,顧名思義的名詞解釋絕不可能包容『奢侈品』的內涵,尤其在當今世界進入『後奢侈時代』。各界人士以各自不同視角對於『奢侈品』都有了各自獨特的理解。
經濟學家定義:『奢侈品』是價值與品質最高的產品。奢侈品是無形價值與有形價值比值最高的產品。
商品學家定義:價格高並不意味著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高價性也絕非是生產與使用中過高過多的物質成本的累積與堆砌,而是在其背後有一個完美體系支橕和百年文化傳承。
美學家的定義:『奢侈品』是一種生活被藝術化的符號,是一種把生活追求變為美學的外在標志,『奢侈品』就是一種藝術美學的直接代表,它已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歷史、藝術和哲學涵義。
社會學家的定義:『奢侈品』早已超越了『腐敗、浪費、頹廢、不公平』的意味,它以非同尋常的物質符號來塑造自我主張的個性風格,奢侈品及其消費已經成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商家的定義更直接:用買10頭牛的價格,買到不用半張牛皮就可以制成的皮包,這就是『奢侈品』,而擁有奢侈品就代表著富貴,這就是奢侈品給予的感覺。
眾人眾意,自圓其說。我基於15年經營『奢侈品』之經驗,以及游歷數十國家搜尋研究『奢侈品』之體會,我『以物論物』賦予『奢侈品』五大特性——
1.極品性:『奢侈品』看上去就是最好的,它在同類消費品及同類服務中必須是最高級的。這種最高級是外觀與品質的統一體現。『奢侈品』的極品性不僅是內在品質最為精良與生產工藝極為精細,而且外觀或表象應是顯而易見的精美,是看得見摸得著『可感知的精華』。
2.稀缺性:『奢侈品』是為少數成功人士服務的,為了維護目標顧客的優越感,凸顯訂制化及小批量,有意而為地限量生產,這不僅因其制作成本高昂,更著眼於滿足目標客戶的地位標榜。
3.昂貴性:『奢侈品』讓大多數人望洋興嘆在於其高價格,其昂貴性是令其與大眾消費品產生距離感。『奢侈品』以高而難攀的價格來設置消費壁壘,明顯區別於大眾消費。
4.個性化:『奢侈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主張,奢侈品牌往往以己為榮,它們不斷樹立起個性化大旗,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創造自我的極致境界。例如,『奔馳』追求頂級質量,『勞斯萊斯』推崇手工打造,『法拉利』標榜運動速度,『卡迪拉克』力創豪華舒適。
5.時尚化:『奢侈品』必須是全球化時尚浪潮的代表,它至少風行一時而成為最流行的一個標志。時尚是由靈感創造的,但這種靈感絕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抽象概念,它必須真實可感地表現出來,具有震撼性的視覺效果,具有爆破力的美。『奢侈品』需要符合現代精神而不斷創造新形象觀,它是現代感的突出表現,並能世界流行,因此其設計必須最具當代眼光,是時代精神的結晶。更關鍵的是,其所創造的時尚具有生命力,從流行一時到流行十幾年,再到永不過時的流行,從一種新潮的開創變成一種風格的奠定,最終演化為徹底的經典。
綜上五大要素,我認為,香港政府呢幾年對『樓宇奢侈品化』,有著推波助瀾嘅積極作用,因為我們偉大嘅政府,將所有無實力嘅潛在買家都整走曬,換樓客亦請走埋!
留低嘅買家少咗,但死剩種嘅實力明顯強咗,持貨能力高咗,本身有能力嘅人都買啲下價嘢而令致呢啲嘢都貴埋!
經濟學 abc 理論唔知喺呢度成唔成立,少部分好有嘅人,為追求某些稀有嘅產品,不約而同地買上,久而久之就使之成為大伙兒都望而卻步的奢侈品,邊緣購屋者為了買「一個安心」,焗着高位接火棒,就咁買入一件貴到無倫嘅商品!
不中聽都要講一句,政府嘅 3 D 及其餘的打房政策,客觀上就做到『樓宇奢侈品化』這效果!
稿源: 市場報 編輯: 張晉 代入角式: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