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的香港碼頭工人罷公事件引起社會關注。環顧海內外環境,香港港口碼頭業務面對重重挑戰,勞資雙方如果內耗持續,只會令已經是夕陽產業的碼頭業務,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3月下旬,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工人發起罷工,要求改善待遇。在目前為止,勞資雙方未有共識。是次罷工,可令社會反思的不僅是工潮本身,更是香港碼頭業務乃至整個航運業的發展前景。
內地港口崛起 瓜分本港業務
2004年以前,香港曾經多年雄踞世界最大貨櫃港口的寶座,但是其貨櫃吞吐量的排名不斷下降,被新加坡、上海超越。今年深圳全年港口貨櫃吞吐量更可能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三。近年以來,香港貨櫃吞吐量的增長已大幅放緩,由2000年的11.6%下降至2011年的2.9%。這與海內外環境的轉變有密切關係。
在營運商、內地地方政府等支持下,深圳蛇口和鹽田港、廣州南沙港等先後崛起。它們的收費較便宜,效率不斷提高,其服務水平已逐漸追上香港港口。加上這些港口位處珠三角,接近貨源,能節省運輸成本。在這背景下,愈來愈多香港的貨主等願意使用內地港口直接付運,香港的港口業務面臨被瓜分的危機。
另外,出口加工的經濟模式在內地,尤其是廣東省的發展遇到瓶頸。一方面,廣東省近幾年經濟增長迅速,當地的土地租金、工資等不斷上漲;另一方面,廣東省政府為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推動「騰籠換鳥」,實行措施包括提高環保門檻、調高最低工資水平、修訂勞動合同法等,並且希望提高內銷在經濟中的比重。不少出口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選擇遷至內陸,甚至東南亞國家等。這對華南特別是廣東省的港口的貨源帶來打擊。
海嘯挫內地出口 港碼頭更傷
海外方面,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歐美等地相繼出現了經濟危機和衰退。這些國家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持續低迷的經濟,打擊了當地人的消費意慾,中國商品的出口也因此受到了重創。珠江三角洲不少中小型企業的海外定單驟然減少或者相繼取消,嚴重打擊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資金運作,有些企業更是因此破產或結業。這因素進一步令廣東省的港口的貨源收窄。
面對海內外環境的轉變,香港碼頭業務的勞資雙方更應互惠互諒,共同迎接挑戰,以免不穩定的服務令部分貨主改用其他港口,使得香港的碼頭業務進一步走下坡路。
發展航運服務業 完善產業鏈
長遠而言,香港要保住航運中心的地位,必須發展航運服務業,完善香港整個航運服務的上、中、下游產業鏈。航運業主要由貨櫃碼頭業務和航運服務業兩方面構成,後者包括船舶管理、註冊、租賃、融資、仲裁、保險等。香港本身具有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業的優勢,包括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與西方接軌的金融和法治體系、優秀的專業人才等,這為香港航運服務業提供了制度和資源方面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隨着國際航運業務的重心由歐洲轉至亞洲,區內貿易量增長勢頭強勁,對航運服務業有極大的需求。尤其是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貨物貿易國,而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鄰近內地,這都對香港發展高增值的航運服務業帶來廣闊的前景。
國家「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並繼續支持香港發展航運、物流等高增值服務業。同時,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強化香港航運服務業的群組作用。政府、業界、學界等必須加強合作,制定發展藍圖,內容涵蓋目標和定位、可行措施以至人才培訓,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撰文: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方舟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