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大中小代理行大力反對實施額外印花稅,但對按揭成數卻隻字不提,究竟是甚麼道理?政府為何要減按揭成數?
知情人士指,政府內部分析,都假定今次出招,導致樓價跌一成半至兩成,甚至達兩成半,所以若果有人以有限公司置業,無論工商住一律最高只能按五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樓價半年內跌兩成半,業主任由銀行採取行動,直至收樓為止,欠供利息加上各項行政費用,大概另有百分之五,銀行賣樓仍可取回欠款。
若果該物業受新措施管制,最高要付一成半釐印費,原業主有限公司破產,當物業只按五成,強行出售後扣除樓價跌幅、銀行借貸及手續費等,尚有逾兩成餘額,亦足夠繳付一成半額外印花稅。
雖然如此,有銀行家表示生意難做,要求放寬五成按揭,由於有更多聲音,預料政府或會賣個順水人情,日後真的放寬借貸,皆因現時政府政策都以民意為依歸,壓市亦是民意產品,若果有錯,都只是市民的錯。
我亦曾經說過,今次出招可能令樓價跌兩成至兩成半,可能言重了,不過亦不是我的錯。各大分析員無時無刻都將樓價與一九九七相比,彷彿樓價一到九七時,大限已到,必定大瀉。政府既然依民意辦事,制定新措施時順水推舟,重手一些,免卻他日為人指責。不過,出手之重,連平日說政府偏幫地產商、炒家、業主的人士,都目瞪口呆,預見樓價跌是不爭的事實。
惟當今情況並不太壞,樓市與九七相比,最大分別是利息,當日若不放棄,每多一日便欠多一些債項,令很多人泥足深陷,最後由銀行收樓。現在持貨自用或者出租,每日都在減債,若事非得已,亦不會出售,人同此心,供應量當然不會大增,樓價亦不會突然大跌。
倘若樓價真的跌逾兩成,不少外資基金及內地客虎視眈眈,不過外資獵物是甲廈及全幢物業,內地資金則對豪宅興趣最大,本港投資吼準乙廈。舖位則為資深投資者所愛,中細樓則不合他們胃口,估計今次跌幅最大。
為何中小代理行從來不提及五成按揭,理由簡單,因為他們知道客戶著重摸售物業,若能成功摸貨,上會問題便會由用家解決。
事實上,部份社區炒家與師奶炒家購入中細價樓,往往成功摸貨,只是摸不了才上會,頻頻摸貨,源源不絕帶給代理生意。
(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