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寫第一本書,叫「讀歷史,了解香港地產」,當時,我自以為題目改得好,原來不是,如果我加多兩個「不」字,變成「不讀歷史,不了解香港地產」就更加好,如果當時用這個題目,最少賣多兩千本。
我以為自己很了解歷史,可以用歷史解釋香港地產,最近我才發覺,我對歷史只是一知半解,以這樣的水平,根本唔可以用歷史解釋香港地產,唔怪之得當時在出書之後,有評論員說不值一看。
最近有經濟學家話,相對北宋汴京,香港的樓價相當便宜,而個人負擔能力,現在亦比當時好得多,三蘇之一,蘇東坡細佬在辭官後,要傾盡家當才可以買到一屋藏身,不過我有點奇怪,既然做官搵唔到錢,點解蘇東坡又會話,但願生兒愚且魯,無憂無慮到公卿,或者,文人多大話是講得沒有錯。
我覺得那位經濟學家的中國文學修養的確唔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有部分的確是寫他的細佬,當時蘇轍可能已經辭了官,沒有官邸居住,大屋變細屋,瞓都瞓唔著,於是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寫下「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應該是講他細佬當時的環境,不過,辭官之後買唔起樓又不只蘇轍一人,在香港大把,不過,他們做官的時候住大屋,如果肯用房屋津貼買樓,好似張司長一樣,隨時有十幾間樓收租,退休後一定唔會徬徨。
在外國人眼中,北宋是中國最繁盛王朝,汴京的樓價的確很高,但在古代,以衣食住行來分先後次序,樓價與衣食相比,貴極都有個譜,老實說,我講到現在都唔知道自己講什麼,我只認為用到北宋汴京來證明香港樓價便宜,轉軚都唔好轉得咁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