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像香港一樣樓價瘋漲,當地新任市長簡世德(Sadiq Khan)備受壓力,除了「粒粒皆辛苦」搵地建屋之外,日前再出奇招,揚言將對該市住宅業主身份展開「有史以來最深入調查」,主要針對外國人買樓情況。然而,此舉未必為了「趕絕外國買家」,而是要借助經濟學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理論,確保在促進樓市平衡之餘,政府又能盡量多收稅,用作興建資助房屋和公共設施。
中國土豪炒貴樓惹民怨
根據英國土地註冊局的住宅價格指數(HPI),倫敦樓價在近十年升了110%;與之相比,香港中原樓市指數同期上漲了149%。若撇除倫敦市郊,單計市區部分,當地樓價漲幅其實與香港不遑多讓。
隨着樓價飆升,倫敦年輕人和打工仔跟香港人同病相憐,面對住屋難之痛,不少人被迫搬離倫敦,移居樓價較低的鄰近小城市,然後每日花兩三小時坐車往返倫敦上下班。這亦像香港一樣,很多倫敦人歸咎於「外地人炒貴晒啲樓」,而他們口中的外地人,10年前主要是中東油國富豪,近年則以中國土豪(包括內地和香港)佔大多數。
例如據《衞報》報道,泰晤士河畔Vauxhall區兩年前有一個豪宅樓盤開售,共有214個單位,當中大部分買家均透過隱藏身份的離岸公司持有。據該報調查,這樓盤超過三分之二的業主為外國人,而且並非個別例子,卻是當地豪宅樓盤的普遍現象。最令人擔心的是,隨着英鎊滙價持續下挫(昨再瀉逾1%),對於持有美元或人民幣人士,猶如「英國樓變相減價」,勢必吸引更多外國豪客入市;相反賺取英鎊薪酬的本土打工仔,購買力同步貶值,只能眼白白看着樓價(以英鎊計算)愈飆愈高,以及愈來愈多住宅被外國人買下。
加國卑詩省辣招見效
針對這問題,今年5月上任的簡世德不得不出招,此前已承諾每年增建8萬個住宅單位,包括資助房屋及私樓(當地去年建屋量僅2.4萬個),又說會確保他任內新建的住宅當中,至少35%是普羅大眾負擔得起。他另一奇招是在上星期宣布,將針對當地住宅業主身份展開「前所未有的、有史以來最深入和全面的調查」,藉之掌握外國人在倫敦買樓的具體情況,以及跟樓價飛升的關係。簡世德坦言,倫敦當局目前對此了解不足,故未能制訂相應政策。
同樣面對外國豪客湧入買樓的加拿大卑詩省,已於今年6月進行同類調查,結果發現在列治文市區買樓的業主,接近15%並非加拿大國民或永久居民。有趣的是,6月份在當地買樓的260名外國買家,多達234名為中國人。完成調查後,當地政府隨即出招,自8月起規定外國人買樓必須繳付相當於樓價15%的額外稅款,結果當月外國人買樓個案銳減近九成。
然而,英國現時已有針對外國人在當地置業的額外稅項,包括最高達28%的資本增值稅(賣樓時獲得的賬面利潤須被抽稅),卻仍無阻外國人買樓狂潮。因此簡世德今次進行全面調查,尤其是查清離岸公司持有人身份後,若發現外國業主比率高過原本估計,便可能會「加辣」開徵更多稅項。
不過,此舉未必為了「趕絕外國買家」,畢竟水至清則無魚。何況就像香港「加辣」又「加辣」之後,非本地人買樓除了承受最高20%額外印花稅(SSD),還須多繳15%買家印花稅(BSD),內地客買樓個案一度銳減,但後來已逐步回升,現時豪宅成交的內地買家佔比仍高達三成。可見很多豪客充滿霸氣,不會因區區稅款而卻步。
價格彈性賺最多好處
經濟學有「價格彈性」理論,主要關乎供應商如何「賺到盡」,例如一項產品若加價,每宗交易可賺利潤無疑增加,卻同時會令客戶減少,可能得不償失。因此若想「賺到盡」,便須了解所有客戶的價格彈性,知道加價到哪個水平可賺最多,又不會令太多客戶流失。簡世德今次進行的研究,便有助了解外國買樓客的價格彈性,例如他或會發現,若開徵30%額外稅款,便會令約一半外國人卻步,可空出更多單位讓本土居民購買;同時仍有半數外國豪客繼續買樓,而他們會為庫房進貢可觀稅款,能用於政府的建屋及發展大計。
各地政府對於非本地買樓客都又愛又恨,他們既可進貢庫房及促進經濟,卻又會「炒貴啲樓」影響民生。所以最佳對策是根據「價格彈性」,務求從外地買樓客身上獲取最多好處,同時令害處減到最低。所謂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大前提當然是像倫敦和卑詩省,對外地人買樓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港府或也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