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只是説那些報導不負責任,並不是看淡樓市.
博士只是說細價樓爆煲, 唔係全面下跌。大家唔好張將所有"有屋頂"的物體就係"樓市"。有屋頂的是建築物, 而建築物都分好多種,工商鋪住宅亦分地區層數環境景觀。
你賺蝕決定於你幾時買幾錢買同對手係邊個。這幾年我有兩位朋友買同一屋苑相似單位一個賺到七八球一個平手離埸。一個買一首一個買二首 (諗返轉頭二首賣俾我走友嗰個重傷, 等我打電話去安慰下買一首個老友先)
任何時候都有傻老高價買貨,亦有賤價賣貨。是否高低貴賤價只有歷史才能斷定。
住宅物業好睇市民的負擔能力(同人均收入完全無關,因為人均收入完全冇將已累積的財富計算在內)同樣工商舖都好睇生意嘅負擔能力。好似最近鐘錶珠寶藥房化妝品,冇咗自由行之後根本冇可能負擔昂貴租金,只有被迫結業或收縮。再加上其他網購公司搶生意,好多可以網上買的產品會在店舖上消失。香港已經太遲左人哋幾年,絕對冇可能獨善其身。反觀民生食市必須品及服務性行業的生意應該不受影響。所以鋪位組合應該會去返零七年未有自由行嗰個水平(加通脹)。不過有啲業主有錢,費事睬你,繼續等水魚。我認為咁樣有啲浪費社會資源,但香港係自由商業社會,業主有佢嘅權利。但在商言商,收到錢的生意才是生意。各有各諗。
唔好意思講到離晒題。希望各位生意興隆,事業有成,保持香港的競爭能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