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招谷貴細單位 風險在撤招時
撰文:麥萃才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欄名:房策透視
差餉物業估價署早前發表了去年的數據,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按年上升了13.3%,連續六年上升而且創新高,累積升幅超過1.6倍。
如果按面積劃分的五類單位(見表一),以實用面積431方呎以下的小型單位(A類)升幅最為顯著,按年上升14.9%!而實用面積432至752方呎(亦即B類),按年升13.79%,升幅也跑贏大市。至C、D、E類的升幅較為溫和,C類上升7.4%、D類上升幅6.3%,而E類更只有2.9%,可見2014年年內,以中小型單位為樓市的火車頭。
而私樓租金指數方面,A至E類升幅由0.4至6.9%不等。除了D、E類物業升幅較為溫和,A至C類租金升幅約為6%左右。要明白租務市埸的需求,只有用家需求,沒有投資性或投機性需求,所以租金升幅反映了市民的負擔能力。而A至C類就是一般市民會租住私樓的類型。而樓價升幅高於租金的升幅,主要是A類至C類單位,就是中小型單位。
中小型單位樓價 跑贏大單位
為何中小型單位樓價跑贏大單位?而樓市還有一些現象值得留意,就是400萬以下的私盤源愈來愈少,如要選擇,就要轉到已補地價的居屋及公屋,而新界區與市區樓的樓價進一步收窄,形成私樓售價普遍每呎過萬的現象,這表示樓市的發展並不健康。而其成因之一,是政府所實行的樓市辣招有關的。
如果把物業買賣視為一個遊戲(Game),那麼遊戲規則(Rules of the Game)便會影響不同持份者的損益(profit and loss),有些結果是由遊戲規則所決定的,如果要勝出遊戲,便要熟悉規則,然後找尋規則的漏洞。樓市的辣招,改變了樓市的規則,遊戲的結果當然亦有改變。影響樓市的走勢,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⑴政府所實施的印花稅措施,其中包括物業買賣印花稅;雙倍從價印花稅(DSD);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
⑵香港金融管理局對銀行按揭的承造指引;
⑶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的按揭保險計劃及;
⑷香港家庭的平均收入。
政府不想樓價大幅上升,形成泡沫,所以推出了樓市的辣招,這些措施是需求管理的策略。但任何措施也會有利有弊,在遏抑樓價的同時,也會改變了市場生態。
自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後,整體樓市六年之內升了1.6倍。假設有一個家庭在2008年購入了一個小型單位,例如實用面積400呎的兩房單位,付了250萬購入,以七成按揭為例,資本的鎖定為三成首期75萬。假設六年後,樓價升了一倍,單位價值由250萬升至500萬元,業主的帳面權益,便會升至325萬,即250萬元的帳面利潤加75萬已繳付的首期。
如果沒有樓市辣招,戶主因為物業價值上升,有可能有換樓的打算。假設戶主想住大一倍,便可能購入實用面積800呎單位,例如三房的大單位。住大一些,可能是真實需求,例如小朋友開始長大,需要一個獨立房間,而按照新的呎價,這個單位可能要1,000萬元。如果樓按七成,首期需付300萬元。用回上述例子,只要業主把細單位變現,套回的300多萬元,便足夠繳付首期及部分交易費用,向上流動的機會便存在了。只要是自用的話,原則上那些SSD、BSD及DSD便不適用(因素一)。
受制按揭成數 細樓難換大樓
可惜這種換樓的機制受到金管局的指示所影響(因素二);按照金管局的規定:700萬元以下的自住物業,才可按七成,700萬至1,000萬元物業只按六成!而1,000萬元以上,更只能按五成!用回上例,戶主想換1,000萬元的物業,只能按五成,亦意味着把細單位變現的300多萬元本金也不足夠,還要補百多萬才可,結果戶主要多儲幾年錢才可換樓。樓價愈升,所欠金額的缺口愈大,細樓換大樓的機會就愈渺茫!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香港人的年齡中位數是42歲。而初次結婚的年齡,女的是29歲,男的是31歲左右,換句話說,已婚的香港居民,平均已婚十年或以上。如果有小孩的話,可能已是10多歲,是時候進一步獨立,例如要有自己的獨立房間。但金管局的指引,便把這種需求遏抑下去,這不是能否負擔首期(Affordability)的問題。
戶主「被迫」分家 細單位需求增
原則上,按照指引,700萬元以上按揭成數便會收緊,而按照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分類,受影響的主要是大單位。因為單位面積愈大,單位售價愈高(見表二)。正因為700萬以上的物業收到按揭成數制約,再加上SSD、BSD及DSD的影響,需求被壓縮,所以樓價上升幅度較少可以了解。
在供應方面,政府辣招又怎樣影響樓市生態?如果換樓的遊戲像以前一樣較少限制,市民把小型單位沽出,買入一個大單位,那麼小型單位的二手供應便能增加,方便市民「上車」。但在辣招之下,市民換不到樓,「被迫」住在原有的小單位之內,小型單位二手供應不能增加。而SSD又令業主傾向持貨三年以上,結果進一步減少二手物業供應。但假若真的有住屋需要,可以怎辦?如果400呎屋不夠住,原本打算買間800呎的屋,一家同住,父母子女能互相照應。但因首期及按揭成數問題,部分家庭便想到,既然買一間800呎屋不行,不如買兩個400呎屋吧!
當然如果用戶主名義購入,第二間400呎物業便受到DSD所影響。但因為物業價錢較低,所以仍能按七成!只需戶主把原有物業加按,便能套取首期。如果想DSD也不想付,甚至可以用子女的名義去買樓,如果再盡些,還可叫子女以首次置業方式,申請按揭保險,按足九成呢,只要物業價格在400萬元以下便可按足(因素三)!原本戶主換大單位,可以誘使子女與戶主同住,大家能相處一些時間;但辣招之下,戶主「被迫」要分家,「協助」子女置業。而最諷刺的是,結果產生更多細單位的新需求!
在2008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大部分的發展商,都是爭建大單位的,因為看見香港家庭結構改變,以及人口的變化的情況。那時換樓客多,大單位較好賣,呎價甚至比小單位高!但辣招推出後,按揭收緊之時,現在小型單位好賣,而大單位滯銷,發展商紛紛改細則,興建小型、微型單位。這是辣招之下的結果,更反映能否負擔的問題。
如果有朝一日辣招被撤回,樓宇按揭放寬之後,相信大單位的需求會上升,而細單位的二手供應會大增(因為換樓程序重新啟動),屆時對中小型物業的衝擊可能很大!
新界跑贏大市 因可按足九成
新界區的中小型私樓樓價,之所以能跑贏大市,是因為在新界區仍能找到400萬以下,只需付2.25%的印花稅的盤源,以及按揭保險可按足九成。而基本上香港及九龍區內這些盤源已經絕迹。結果需求集中於新界,把新界與市區樓價拉近。但事實上新界的中小型單位的供應量遠遠多於市區,考慮到交通、環境、距離市中心及供應的因素,現時新界與市區樓價的差價那麼少,或多或少是受到按揭成數限制所影響。
當新界區也找不到400萬以下的盤源時,市埸會重新注視600萬元以下,只要付3%印花稅的物業,這些盤源仍符合按揭證券保險要求,能按足八至九成,而暫時市區仍能找到這些物業。但當小型單售價達400萬至600萬元,一般首次置業市民又能否負擔(包括供款和首期)呢?這點便牽涉香港家庭的平均收入(因素四),以及其負擔能力,亦即供不供得起,拿得出首期的問題。肯定的是,當辣招撤去,遊戲規則重回舊制之時,樓市生態亦將改變。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