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早餐 - 曾國平
租金與工資的殘酷現實
猶記得佔領行動初期,有金融專家預言樓價會跌三成。是人的天性,悲觀的預言總有市場,是對是錯卻轉眼忘得一乾二淨。「狼來了」的故事講完又講,總覺得故事的數字來源有點神秘:預言升跌幾成又幾億,言之鑿鑿,但到底這些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
與其估估下,不如面對現實,從統計數字了解香港的現況。買樓愈來愈有挑戰性是人所共知,租樓的情況又如何?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第三季最新全港租金指數,A型(實用面積約400方呎以下)及B型(介乎約400至700方呎)單位租金走勢凌厲,5年來上升六至七成。
租金如此,大家的收入又有甚麼變化?政府統計處定期會向約一千家機構做調查,計算不同職業的平均收入(包括基本工資和其他額外補貼)。我選取了四個常見的職業(信差/辦公室助理、普通文員、會計主任和司機)算出平均工資的增幅,結果毫不意外:近5年來工資遠遠跑輸屋租。
根據政府數據,市民5年內仍然居住於原地址的比例愈來愈高(如跟父母同住),反映的正是「上車難」兼「住劏房」的現象。常說佔領運動跟世代之爭有關,其中樓市的表現又有幾重要?九十後在這些數字中成長,對將來又會有甚麼想法?
殘酷現實令人沮喪,我且問一個經濟學問題娛樂大家。政府統計處有甲、乙、丙三個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分類根據的是住戶的平均開支。甲類指數反映的是消費較低的普羅大眾需面對的物價,包括約五成的全港住戶,乙類是中產階層,而丙類的對象則為香港消費最高的一成住戶。
不同的階層消費模式也有所不同:公屋居民的節衣縮食跟山頂富戶的紙醉金迷大有分別,物價指數因而要度身訂造。例如,名貴手錶的價格暴升,跟甲類住戶沒有甚麼關係,但對丙類住戶則大有影響。
從上列表中可見,甲丙兩類的消費物價走勢很有「階級矛盾」:甲類住戶物價的升幅,明顯的比丙類富戶要高。為何兩個物價指數有如此的差異?
作者為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