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之所以能馬上建屋,每年建8.5萬個單位,理由是港英政府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在任內,為他預留了足夠興建85萬個單位的土地,因此董建華可以每年建8.5萬個單位,分10年建85萬個單位。
大量土地被白白浪費
特區成立至今16餘年,當年彭定康尋找到的土地已完全用盡,沒有建足85萬個單位,因為後來樓價大跌,不少土地就大幅調低地積比,即同一個面積的土地興建少一些的住宅。當時提出的理由是提高生活質素、不建屏風樓、不建會遮蓋山脊綫的高樓……平白浪費了大量土地。
今日梁振英政府面對土地短缺,有人認為10年建47萬個住宅單位不夠。但客觀現實是,梁振英政府根本不可能在10年之內建超過47萬個單位。土地難求,施政報告只說10年建47萬個單位,而不是每年建4.7萬個單位,理由是從今年開始至2018年,特區政府最多只能建8萬個公屋單位,再加6.8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總數僅14.8萬個,平均每年不足3萬個。更何況私人住宅的興建速度可快可慢,5年內未必真能提供14.8萬個單位,10年建屋47萬個單位只能寄望5年後的下一任政府的努力。第二個五年建屋計劃要建32.2萬個單位,平均每年建6.44萬個單位。但誰知道5年之後的世界會是如何?5年後如果樓價大跌,將來的特區政府仍會如期興建如此多房屋?簡單的說,所謂10年建屋47萬個單位,變數很多。
建屋計劃難順利推行
以現實角度來說,不論是今日、5年後、甚至10年後、20年後,香港最大的困境是土地短缺,在可預見的未來30年,香港人口依然會快速增長,包括長住人口及暫住的旅客,數量都會增加,除了住宅,還需要土地建商場、辦公室、酒店、學校,各種各樣的公共設施。
香港不是沒有土地,但是有一群人政治力量很強、反對一切發展,這群人反對填海、反對拆除新界村屋、反對建高樓、反對拆掉所有他們認為有集體回憶價值的建築物……因此10年建屋47萬的一個假設是,所有的發展計劃都能順利推行。但是現實是否會如此順利?不得而知。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期投資香港的房地產應該說是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曾淵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