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專欄】踏入五月天氣灰暗,環顧社會也是陰霾滿布:爭端不斷、議會拉布……不經不覺,港人彷彿已成為一個 “Can’t Do” 民族!發展是需要積極向上向善的心,但大家似乎心死了一樣,圍棺踏步!幸好今天在陰霾中有一線陽光:她就是我們HKGolden50中捨棄北大、清華來港讀書,活潑開朗、充滿 “Can Do” 的西安狀元Sunny。她不但思想正面,更能看見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潛質和獨特性,和很多港人的自我矮化大相逕庭,令我身為港人也有點慚愧!
說起Sunny,大家可能會想起近來反內地潮,很多人認為他們搶了香港職位和資源。但事實上來港工作的絕不止大陸人,香港有6萬西方人和30萬菲印傭,理論上他們也搶了港人36萬份工;但細心一想,我們真的有很多本地人想做家傭工作?能勝任需說外語的跨國公司職位?他們從故鄉帶來了人際網絡、經驗、商機,讓香港成為實至名歸的多元化國際都會!為何我們不歧視菲傭、不歧視「鬼佬」,卻排斥自己的同胞?香港人覺得自己價值觀如此優勝,便應像倫敦、紐約般讓各地人民到來體驗、感受,把香港精神發揚光大;正如高錕、孫中山、李首富、Allen Zeman抑或時常出入中環的馬雲等用港平台而成功的人,也從來沒有人會問他們來自何方。雖然香港人都有不同的過去(七成65歲以上的港人都不是生於香港),但在這個廣納百川的國際都會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將來。我相信無論Sunny最終會否「蝕底」留在「麻煩地」,她將來也會為香港、內地或外國帶來陽光!
「在港5年,我從最初來到聽到粵語茫然無措到現在和香港朋友用粵語嬉笑怒駡,從荃灣和柴灣也分不清到對港島巴士路綫瞭如指掌,從對叉燒飯豬扒包難以下咽到每周必去蓮香居和朋友飲早茶——香港早已是我第二個家。
記得當年在西安參加港大面試,教授問我:香港最吸引你的地方是甚麽?我回答說我從未去過香港,對她的理解僅限於電視與網絡。我曾觀看一個講述香港的電視節目,熙熙攘攘的人群裏,菲傭們聚在一起閑聊,金髮碧眼的爸爸與兒子吃下午茶,印度商人掄著公文包高談闊論……我瞬間被這座城市吸引,覺得她是一個World City:包容、國際化,每個人都可有自己一席之地,我相信我也可以融入她,把她當作自己的家。也許是這番質樸的抒情打動了老教授,使我成為幾萬個申請者中的200位幸運兒之一。
在港5年,我卻見證一波又一波諸如『搶飯碗』、『反大學大陸化』的抵制。我在港工作的內地朋友,大部分擔任內地相關的職位,是香港與內地業務溝通的橋樑;而畢業求職時,內地生也有很多行業因廣東話和永久居民要求無法申請,故我們是各尋其位、各司其職,共同為香港經濟加磚添瓦,何有『搶飯碗』之理?而不久前Facebook上發起『反大學大陸化』活動,抗議研究生中內地生比例太高,卻不顧香港與內地教育就業現狀有別:香港學生大部分選擇本科畢業後直接工作,而內地一定要有研究生學位才容易揾工,內地生被香港大學的先進師資和科研吸引,前來為香港科研工作貢獻,為何要抵制?
在港5年,在街上見到內地遊客不文明行為,我也會阻止;見到水客搶奶,我也會憤怒;聽到賑災捐款流入貪官口袋,我也會慚愧。香港生活助我培養了很多良好素養與習慣,拓寬了視野,同時對自己生活了20年的家鄉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這一切都拜香港與內地相比得天獨厚的優勢:秩序井然的好質素、自由的新聞言論和包羅萬象的資訊所賜。若香港可以廣納賢才,包攬兼容,同時向內地和全球輸出自己的正面價值,而非怨天尤人、閉關自守,白白讓大好發展機會流失,定會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都會。屆時,英雄不須問出處,因英雄皆出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