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家關注疫情、華為、「去中國化」等問題之時,國務院本周一發布了《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未引起太多人談論,卻可能意義重大,事關該文件有多項破天荒的新講法,包括「從立法上賦予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平等地位」,以及「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從字面看,近似香港以往的「積極不干預」方針,亦可視為重新表態擁抱國際遊戲規則,但或許too little, too late。
該份《意見》文件長達1.1萬字,有6項主要內容,其中4項無甚新意,諸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和深化市場化改革」等。實際上,中國官場文件慣常95%重複舊內容,最重要是看有沒有5%新內容,而這份《意見》就有兩項全新講法。
立法保護私有財產
第一項是「從立法上賦予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平等地位並平等保護……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生態環境、農業、財政稅收、金融、涉外經貿等方面法律法規」。其背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直都強調「尊重私有財產擁有權」,但在執行上往往未盡如此,特別近年呈現「國進民退」趨勢,不少企業家及投資者都沒信心其財產受到充分保護。今次強調「從立法上賦予……平等地位」,或意味將有大動作,冀能給予各方充足信心。
第二項是「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這一段最堪細味,首先所謂「堅持正確處理」,按中國官場邏輯,就顯示以往不夠「正確」,現時需要糾偏。怎樣糾偏呢?線索在接下來一句「『更加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意即以往「不夠尊重」。更重要是最後一句「最大限度減少……干預」,不但強調要減少干預,還講明「最大限度」,這不禁讓人想起香港從前奉行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方針。
糾正不夠尊重市場
「積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概念早於英治時期的財政司夏鼎基在七十年代提出,屬於對此前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經濟政策的糾偏,意思是政府並非完全不管,但會刻意約束「有形之手」,只在必要時才作出干預。誠然,何謂「必要」不易界定,當局手握權力就很難抑制出手的衝動,而「積極不干預」正是一種大政方針,提醒所有官員時時刻刻要約束自己的手。香港這麼一個蕞爾小島,能自七十年代起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吸引世界各地企業投資,不少人認為「積極不干預」乃重要根基之一。
換言之,「積極不干預」在經濟政策光譜上固然偏右,卻並非太過極端。香港在半世紀前以此糾偏昔日的自由放任,如今中國可能借「積極不干預」來糾正此前的「不夠尊重市場」及「過多干預」。
無論如何,上述兩項假若落實執行,似乎意味着中國經濟政策方向將有很大變化,甚或將由近年的「向左」轉為「向右」。為何如此?或許是鑑於目前國際及國內形勢,不得不改弦易轍。
周五兩會料見端倪
例如從國際形勢看,美國政府大力制裁華為,聲稱的主要原因是懷疑華為並非普通民企,跟中國政府及軍方有密切關係,擔心會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會從立法上明確私人財產的地位,以及「最大限度減少干預」民營企業和市場經濟,或許可讓更多人相信華為是「人畜無害」之純粹民企。當然,不代表美國政府就此便會「放過」華為,但至少動搖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同時可能令其他國家不會完全「聽美國支笛」。
講到底,中國近年跟西方國家的一大矛盾正在於經濟政策體制的衝突,尤其以2015年的《中國製造2025》綱領作為導火線。中國現在高調提出要保護私產、尊重市場,變相重新表態擁抱國際遊戲規則,或可帶來減輕衝突、消弭矛盾的效果。
不過事到如今,即便中國肯調整,是否能夠快速扭轉對外形勢?恐怕不太樂觀。但從另一角度看,遲到總好過冇到,更堅定地保護私產、尊重市場,估計有助於促進內地經濟進一步發展。且看中國式「積極不干預」將在幾時、以何種面貌現世,或許在本周五開幕的全國兩會上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