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排名雄踞全國前三位
整體而言,粵省能夠包辦全國房企前三名,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珠三角是內地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逐漸「富起來」,亦是在地產領域實現市場化的先頭部隊,因而孕育出全國首批民營房企。例如萬科、碧桂園及恒大分別在1987、1992及1996年成立,從很早期便開始積累資本、經驗和規模,同時也較快拓展全國市場,比其他省市房企擁有起步優勢。
其次,儘管所有大型房企均已放眼全國,但無可否認仍很着重「主場優勢」,憑着品牌和經驗基礎,最大收入來源通常依賴「老家」。例如在杭州崛起的綠城(03900),至今仍有接近半數收益來自浙江市場,碧桂園也有近三成收入在珠三角地區產生。相對於其他省市,由於廣東是中國最富庶的GDP第一大省,當地房企的「主場優勢」亦特別強勁。就像恒大、萬科和碧桂園等巨頭,單憑粵省老家的銷售額,已等同其他中型房企的全國收入。
來港偷師攞搵錢經驗
不過相比起上述兩大原因,更加重要的或許是「香港因素」。一來粵省毗鄰香港,當地房企老闆大多親眼目睹本港地產市場自七十年代起飛,並孕育出一批世界級巨富,因此更能體會中國人地產行業「玩法」,同時也更深信這是「發大達」捷徑。例如萬科董事長王石從不諱言,該房企最早期的學習對象是長實(01113)和新鴻基地產(00016),他經常親自帶隊來港考察,學到這些港產房企的貨如輪轉、低價儲地等經營絕招,後來得以晉身「內房一哥」。當然,萬科這些「學生」憑着膽識、狼性和接地氣,至少在內地市場早已「青出於藍」,遠遠拋離港產老師傅。
除了經驗,粵省房企也受惠於香港資本市場,所謂「近水樓台」,更有條件借助香港「吸水」充實彈藥。最早的要數萬科,該房企於1988年進行股份改造,從國企改制為民企,奠定後來騰飛根基;當時籌組這宗破天荒改革的顧問公司,是已故「股壇教父」馮景禧旗下的新鴻基證券。王石去年在香港科大演講時曾透露,萬科改制時5個發起股東,除他以外其餘4個都是香港人,包括最著名的劉元生,當年斥360萬元入股,之後一直持有,至今仍是第一大個人股東,手上的萬科價值接近30億元。
建立人脈助一臂之力
同樣重要的是人脈,最經典當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債台高築的恒大由於IPO觸礁,深陷破產危機,幸而憑着已故「大D會」舵主鄭裕彤牽頭,聯同其他投資者向恒大注資5億美元,才幫助恒大渡過難關,並於翌年在大批「D友」撐場下成功IPO。當時若非許家印長駐香港,每星期兩三晚赴彤叔淺水灣大宅「鋤大D」培養感情,透過「牌品」交流「人品」,恒大恐怕難以順利過關,更沒機會成為今日的「新.內房一哥」。
碧桂園與香港淵源更深,該房企於九十年代初在廣東省市郊興建大型度假式住宅起家,當時客源主要是香港人,事關粵省本地居民一來買不起這類豪宅,同時亦因交通不便而缺乏興趣。包括「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等電視廣告口號,不少香港人相信印象深刻。那些年北上買一個碧桂園單位入場費只需10多萬元人仔,首批港人買家若持有至今,相信已增值幾十倍。此外,碧桂園2007年來港IPO,除了獲彤叔及「四叔」李兆基各自斥10億港元大手入股,更憑着這個港人熟悉的品牌,吸引多達68萬名市民入表認購,相當於香港總人口十分之一。
萬科於2015年憑2610億元賣樓收入成為全球最大房企,隨着去年內地樓市熾熱,3家突破3000億元銷售額的粵省房地產集團亦很可能包辦全球三甲。時至今日,講到憑地產賺錢,香港發展商若認第二,相信只有廣東房企敢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