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生的觀點很正確, 尤其關於國內人買樓的描述方面. 香港人要明白一點, 國內人能賺大錢的, 不管怎樣賺來, 是白色, 灰色還是黑色收入, 都絕非僥倖之輩. 他們對香港樓市的投資, 大多數並不是不計回報隨便買的.
任何資產都有其週期, 若能乘勢而行, 想虧也難. 相比起中產, 富人即使買很多的物業, 可能只佔他總資的30%以內, 他也有很多私人銀行家為其制訂很多平衡風險的工具. 不過坦白說, 現今樓市有一個盲點, 普遍人認為供樓負擔能力不算大. 舉個例子, 一個中產擁有300萬流動資產, 應該說也混得不錯了. 但買一個兩房700呎的單位可能要500萬, 做6成按揭, 首期連其它相關費用可能要230萬了, 那麼只剩下70萬流動資產. 從供樓負擔來看表面沒什麼, 樓價跌四成才負資產. 但供樓負擔是一個靜態參數(static parameter), 沒有太多預測性, 它並沒有計算當經濟轉差時, 可能樓價只跌了15-20%, 不算很多. 但這個中產隨時收入會減少而且失業風險也高了. 70萬確實頂不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