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書局看到《塔木德》一類教導有關猶太人生活和理財智慧的書籍,而事實上,猶太人被視為世上最聰明和懂賺錢的族群之一,那他們又是如何看香港的物業市場,又是如何投資 「磚頭」的呢?
《明報》早前訪問了在香港居住了43年、已是「老香港」的猶太家族傳人貝利文(Raymond Bera),內容便包括他是如何透過買樓大獲其利。
Bera家族於一戰後來華謀生意,曾在上海開設首批電影院,並為Omega獨家經銷手表直至1990年代。1949年家族生意移至香港,其後由貝利文接手,他一邊開拓Lafite等法國頂級佳釀的經銷業務,一邊開始投資地產,見證了1980年代以來地產經濟的崛起。如今,他在香港、澳洲、越南、瑞士和英美擁有物業。對於物業投資,他說最重要的不是何時買入,而是持有多久。
1971年貝利文從歐洲來港接手家族生意,當時他的父輩未涉足任何地產投資,但他到港後的首份工作就讓他意識到投資地產的魅力。「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將公司從舊渣甸大廈(現址於1984年重建為會德豐大廈)搬至熙信大廈。熙信是由新世界集團發展的,我叔叔當時想買下那一層。他和鄭裕彤關係不錯,就向鄭探意向。鄭裕彤說,我不想賣一層,但願意把一整幢賣給你。我叔叔問,多少錢?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幢2000萬港元,我叔叔聽後就走了。老一輩人都不願買太多物業,因為他們在上海失去了所有物業。」10年後,新世界決定以分層地契形式出售熙信,一層售價1800萬至2000萬元,「從那時起,我們開始投資樓市,這個決定今天看來是明智的」。
貝利文投資地產有3條準則:一、不碰不熟悉地區或國家的房產;二、市場下滑時不驚慌,要等待;三、負債不能過度。
他說他在世界各地有物業,但底線是如果不明白當地的交易規則,不明白當地人的習慣,就不碰那裏的樓市。此外,樓市免不了波動,價格大跌大升,「但跌市出現時,要等待,不要驚慌也不要賣樓」。
香港1967年暴動時樓市大跌,貝利文的父親在離港前以18萬元賣掉當時的住所,那住所是位於中半山馬己仙峽道的玫瑰別墅,現價可升至5000萬至6000萬元。他稱從供需來看,香港人口只有愈來愈多,但香港不是歐洲,歐洲幅員廣闊,甚至可以造出一個新城市,但香港沒有這個條件,供應始終有限。
那現在能否買樓呢?貝利文說,以一個長的歷史來看,香港的樓價總是在上升,「所以可以說,什麼時候買並不重要,能持有多久才重要,以及升值多少你才會滿意」。他又指最近總有聲音講樓價會大跌,但採訪當日美利大廈以高出市場預期30%的價格售出,「你覺得這是樓市大跌的象嗎?很難判斷。長遠來說,頂在哪裏?沒人知道。」
貝利文投資地產的第三條準則和第二條是緊扣的,就是不要因買樓而過度借債。舉例說,如果向銀行借九成按揭,當樓價下跌一成,你就有麻煩;下跌兩成,銀行就可能強制出售物業。這樣你不僅失去了一成的首期,也失去了房子,「一旦沒了物業,你就什麼都沒有了。很多美國人、歐洲人遇過這樣的情,最終錢樓兩空」。至於何為過度,他則說這關乎個人情和市場環境,但人人都應先想像一下最糟糕的情景會是怎樣的?並確保即使遇到最壞情,也不會喪失物業。
另外,《明報》將在下月4日舉辦「2014投資攻略第一擊」研討會,除了由筆者分析來年樓市最新形勢外,同時邀得近一年提供股票貼士「命中率」極高的經濟學者關焯照主講「2014經濟與股市明星板塊」,以及由東盛金業市場行政執行總監盧楚仁分析黃金市場的投資機會,同時由GMO CLICK環球通副總裁陳建豪分析明年最值得留意的外幣投資。有興趣讀者可登入以下網址報名:http://mpfinance.com/jan04.htm
撰文﹕陸振球 (明報地產版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