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琴棋書畫之被稱為四藝,始自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的《閒情偶寄》,一本泛談中華生活藝術點滴的奇書,但更為市井所認識的是作者的章回豔情小說《肉蒲團》。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所謂的六藝,也就是封建奴隸社會貴族的教育學科。《周禮》提到的是禮、樂、射、御、書和數。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已經從小貴族到了破落戶,而且在諸侯互相吞併的時代,和兵家有關的射禦和數一早就不是做卜齋的儒士所能掌握。也難怪孔子教的六藝已經以新面貌出現。《禮記》中孔子講的六藝是詩、書、禮、樂、易及春秋了。根據《史記》,“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看來孔子也是到了晚年才重新發現易經的,古老的六藝變成了新的六藝。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代,歷經了烽火硝煙的二千年歲月,六藝在李漁手中蛻變為四藝也是理所當然,與時俱進也。
在雲南大理就碰上了不少隱居山林村澗飽讀詩書之士,不乏高等學校如北大的高材生。也有來路不明藝高人膽大現代微子,在蒼山洱海之浜過著山高皇帝遠的悠閒生活。《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孔子說的西周的禮崩樂壞,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階級固步自封跟不上社會變更的必然結果。戰國末期的韓非子已經對此作出了非常尖銳的批評,但對於依然想維持這個已經落後於社會潮流的傳統儒家思想,當然是大逆不道。自西周至今的中國三千年歷史,可以說沒有一個政治改革的實踐者是有好下場的,都給傳統的勢力五馬分屍而結局悲慘。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予了這些當代隱士生存之道。在看似貧鄉僻壤的地方,經營民宿數間,一個大院子和它的大堂,古色古香的鄉製明式傢俱,中間的方桌上放著一台古琴和景德鎮陶瓷的茶具:蓋碗、公道杯。歷史裡始自禪門的茶道重新的在神州大地民間成為時尚。
茶葉當然是來自普洱地區,民宿老闆把它包裝叫它“承露”,無意中把普洱生茶和古琴連接了在起來。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似乎四藝已經加入了茶道變成五藝,而孔子的六藝,卻一早已經丟進了歷史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