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瀏覽人次:23686    回應:14

特朗普不到長城非好漢

陳增濤

Délifrance 創辦人

  中南海向特朗普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百份之十的關稅提高到25%後最終作出反擊,也向美國6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關稅以牙還牙,倒使人有點啼笑皆非的滑稽。如果把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只局限於兩國之間的經貿來往,只需要考慮到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有五千億美元,而美國向中國的出口商品金額還不到這數字的四分之一,就可以想像光是通過徵收關稅,中國根本沒有充足的子彈。更不要說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容易找到東南亞各國的供應商,而中國從美國進口以糧食為主,加關稅的惡性效果是通貨膨脹直接影響民生。

  中美貿易戰槍來刀往,首先遭殃的是金融市場的上證指數,從三月份開始到今天跌了差不多百份之二十。其實上證指數早已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對於外向型的中國經濟而言,中美貿易對中國外匯儲備非同小可,中美貿易戰火對上證指數的衝擊至今還沒有完全被上證指數所消化。反觀道瓊斯指數在中美貿易戰的陰影下依然在高位徘徊,而美國公佈的經濟增長資料更超過4%,出乎意料的強勁。自華爾街金融風暴美國經濟觸底反彈,擴張了十一個年頭,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經濟的擴張該已是強弩之末,可真令人驚訝。但特朗普上臺以來,雖然說執政相當淩亂但紋路還是相當清晰。被主流媒體所抨擊的減稅等經濟政策現在看來正是為中美貿易戰所做的準備。反觀中南海最近啟動的寬鬆貨幣政策,重新啟動飲鴆止渴的行政手段,人民幣貶值實在不是好時機,給特朗普把柄向中國加重施壓。

  其實特朗普要上長城,何需習大大的什麼把柄,兩人不是哥兒嗎?不要說特朗普,就是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以大比數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現在白宮辦公桌上等特朗普簽字就馬上生效。中南海非常惱火又怎麼樣?而特朗普昨天還在和歐盟打貿易的口水戰,今天瞬間卻和歐盟達成貿易框架協定。看來不止是西方主流媒體對特朗普看走了眼,而習大大對特朗普的誤判,更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臨一場巨大的震盪。其變化之大,相信會出乎許多人的想像。

  特朗普只是一個商人總統唯利是圖?習大大的智囊團是否看走了眼呢?看來特朗普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概。是改變世界的特朗普大帝!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Hongkong People 2018-08-08 10:51:16
只看股票走勢似乎有點以偏概全, 美國股票係美國經濟仍然struggle嘅時候都係一路向上,中國股市係中國經濟一路向好時都只曾曇花一現,回歸slugglish.  在我看來,呢十幾年股票市場走勢似乎關於乎熱錢投向多點,而與實體經濟表現correlation不太強.

美國呢十年幾股票大牛市以我愚見主要來自於多輪QE嘅熱錢,熱錢並無論流向實體經濟,美國亦無其他更好的投資,所以大部分嘅錢流向股市,泡沫化股票市場,只要睇美國股市PE高營利低就可證明; 如果經濟真好,係現股價水平,PE應該低D,營利亦應好D,而家有D盲好.

而中國人,始終愛磚頭,中國市場大部分嘅財富係藏係樓市,香港亦有相同情況,經濟好咗咁多年,股市PE大概只有12,平到嚇壞人,而美國股市PE係30幾,以博士對股市同經濟相關嘅邏輯,呢十幾年,一定係美國經濟好過香港多多聲,事實證明唔係.

如果要比較客觀去分析,可能要將两地股市及樓市(兩大藏富categories)總計先可以. 總唔可以講香港股市PE只有12就定調經濟不好吧? 所以定調中國經濟亦不宜只看股票市場而定調的.

再講中美磨擦,當年中國一窮二白時,美國係韓戰時亦討不了好,今時今日作為中國人亦不應妄自己菲薄,有少少民族意識就共同努力吧!
3. 香港有些人總是巴不得中國輸,中國投降,可笑的是他們連最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沒有 2018-08-09 03:27:26

我先來教一教他們最簡單的算術題:

 

中國每年向美國出口5000億美元貨物,美國人口3億,所以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從中國的進口額為5000/3=1667美元;

美國每年向中國出口2000億美元貨物,中國人口14億,所以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從美國的進口額為2000/14=143美元。

 

顯然,對於美國人來說,中國貨物對其的影響要遠大於美國貨物對中國人的影響,簡單地可認為這個倍數是1667/143=11.7倍。

 

實際上對於普通美國人來說,他感受的影響還要遠大于中國人的11.7倍。因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大多是終端消費品,例如成衣,日用品,裝飾品,玩具,家居電器,包裝食品等等;而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大多是各種原材料和原器件,例如大豆是飼料的原材料,晶片是原器件。終端消費品的價格變動會直接衝擊消費者,而原材料和原器件有生產商做緩衝。例如,中國的飼料工廠如果覺得美國大豆太貴了,可以改用其他原料做飼料,其實N年前沒有美國大豆或巴西大豆時就是這樣的(記得以前農村是不是有很多豬乸菜?),只不過豬肉出產率可能低一些罷了。

 

所以如果各自進口數量不變,中美兩國同時提高同一比例的關稅,美國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上的衝擊將是中國人的20倍以上。到底誰會撐不住?誰會先認慫??

 

當然這些天天盼著中國輸,夜夜夢見中國崩潰的香蕉人又會說:中國的東西低檔,美國可以很容易找到替代云云。

 

姑且勿論中國的東西是否都低檔,就算那些低檔的部分美國可以從東南亞進口,那麼東南亞人就那麼大方,不加價直接益美國佬??

 

事實上只要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僅憑東南亞那種生產能力水準,必然供不應求,馬拉雞真想大方都做不來,何況馬拉,印度等都是最狡猾的人種。

 

美國大豆一加稅,巴西大豆馬上漲價,就是這個道理。特朗普政府現在貌似氣勢洶洶,而且急不及待地到處宣佈勝利,其實正反映他們內心的焦慮和空虛。他們只想嚇唬中國讓步,真要全面打貿易戰,他們炮製的神話就要破滅,美國人很快就會發現真相,所以他們急不可耐。現在中國官媒已經表態,要用持久戰對付美國的速決戰,這說明中國清楚抓住了美國的弱點,美國佬想混水摸魚都不得了。

 

當然,香港這些香蕉人是不會明白也不願明白的這些簡單的道理的,所以他們的結局註定只能是被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淘汰。

 

最後,奉勸那些沒有基本的經濟活動常識和思考能力的人,不要鸚鵡學舌蹭熱度,這只會暴露你們的無知和淺薄。乖乖回去搞你們那些玄而又玄的老子莊子還能迷惑一些人吧。

4. 陈增涛 2018-08-09 13:16:59

回一楼 Hongkong People 先生:多谢先生指数。道琼斯指数市盈率30,远远高过恒生指数和上证指数,当然和流动性、东西方投资偏好有关。美国经济扩张已经11个年头,这次道惊斯指数契形横行震荡收敛向上突破,在美国通胀压力加大,及加息的预期下,道琼斯指数明年见顶的机会很大。欧洲英法德股市市盈率大约在20左右,似乎跟市场对国力的判断有关。如果上证指数市盈率像道琼斯指数,那么习大大曾说的上证指数上一万点也不无道理。中美碰撞升级,世界政经格局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前高杆杠的经济可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比美国更无节制发行钞票,最近P2P爆雷,对市场一定有负面影响。

5. Hongkong People 2018-08-09 14:14:47
樓上所言甚是
6. Hongkong People 2018-08-09 14:17:48
更正, 樓上三樓所言甚是
7. 十一哥 2018-08-09 22:03:48
比人洽到上心口…以牙還牙、倒使…香蕉…有點啼笑皆非的滑稽 …???    以香蕉洋品味…照計會爬下承歡吧!

當日呈獻法國飽、而未能得阿爺青睞、懷恨到語無論次、學人講經濟…自己有何成就 ? 結果説了話 !  

8. 單靠關稅,難全滅對華逆差 2018-08-09 22:30:18


中美打貿易戰的深度可能比預期的深。

繼上月6日中美互相落實的首輪第一階段340億美元貨物關稅措施,美國第二階段160億美元關稅措施亦將於本月下旬實施。而過去一個月,在特朗普威脅準備好新一批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並揚言會將打算實施的關稅率由原先的10%大幅提升至25%後,中國亦提出600億美元的5至25%稅額的關稅措施,令貿戰氣溫再度升級。

2017年中美兩國貿易額為6,359.7億美元,美國進口中國貨5,056億美元;中國進口美國貨為1,303.7億美元,所以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3,752.3億美元。簡單而言,要達至貿易平衡,一是美國減少中國商品進口;二是中國增加美國貨品進口,又或者兩者一齊進行。問題是,一國商品的進口究竟是由市場主導,還是由政府主導?在自由貿易年代,很難要求市民購買哪一國貨品,而不買哪一國貨物,因為市民消費有他們的自由。政府最多只能用改變價格、關稅或配額,去引導消費,達至政府想要的效果。政府或許能輸入特定國家的產品,但這只會是政府消費的項目,其彈性會有限。

美國首輪向500億元中國貨品徵收25%關稅,會令中國貨品輸美減少500億元嗎?答案要視乎相關貨品有沒有替代品,價格是否還具競爭力。附圖是關稅對於供求關係的影響。假設在沒有關稅下,單一貨品的均衡價格為100元,而供求關係決定的成交量為100件,那麼總成交額便是10,000元(100元×100件)。如果加徵了25%關稅,那麼圖中的供應曲綫S便會向上移至S1,那麼新的均衡點會由a點轉為b點,貨品價格會上升至120元。

倘設配額 華府無金錢得益

價格之所以不會升至125元,是因為賣方未必能夠把全部的關稅轉嫁給消費者,因為貨價貴了,需求亦會減少。假設新的均衡成交量為60件,那麼貿易貨值會跌至7,200元水平(120元×60件)。由此例可見,貿易成交額會由10,000元跌至7,200元,因為新增25%關稅關係,貨品入口價值減少了2,800元,而不會減至零!而貨值下跌多少,要視乎貨物的需求以及供應彈性。如果貨品供應商多,而需求是很具彈性的話,增加關稅確實能削減大部分貿易額,但應該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在500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應該不能完全降低500億美元貿易量。

10. 續上 2018-08-09 22:39:00

美單靠關稅 難全滅對華逆差

 評論版 2018/08/09 
    

中美打貿易戰的深度可能比預期的深。

繼上月6日中美互相落實的首輪第一階段340億美元貨物關稅措施,美國第二階段160億美元關稅措施亦將於本月下旬實施。而過去一個月,在特朗普威脅準備好新一批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並揚言會將打算實施的關稅率由原先的10%大幅提升至25%後,中國亦提出600億美元的5至25%稅額的關稅措施,令貿戰氣溫再度升級。

2017年中美兩國貿易額為6,359.7億美元,美國進口中國貨5,056億美元;中國進口美國貨為1,303.7億美元,所以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3,752.3億美元。簡單而言,要達至貿易平衡,一是美國減少中國商品進口;二是中國增加美國貨品進口,又或者兩者一齊進行。問題是,一國商品的進口究竟是由市場主導,還是由政府主導?在自由貿易年代,很難要求市民購買哪一國貨品,而不買哪一國貨物,因為市民消費有他們的自由。政府最多只能用改變價格、關稅或配額,去引導消費,達至政府想要的效果。政府或許能輸入特定國家的產品,但這只會是政府消費的項目,其彈性會有限。

美國首輪向500億元中國貨品徵收25%關稅,會令中國貨品輸美減少500億元嗎?答案要視乎相關貨品有沒有替代品,價格是否還具競爭力。附圖是關稅對於供求關係的影響。假設在沒有關稅下,單一貨品的均衡價格為100元,而供求關係決定的成交量為100件,那麼總成交額便是10,000元(100元×100件)。如果加徵了25%關稅,那麼圖中的供應曲綫S便會向上移至S1,那麼新的均衡點會由a點轉為b點,貨品價格會上升至120元。

倘設配額 華府無金錢得益

價格之所以不會升至125元,是因為賣方未必能夠把全部的關稅轉嫁給消費者,因為貨價貴了,需求亦會減少。假設新的均衡成交量為60件,那麼貿易貨值會跌至7,200元水平(120元×60件)。由此例可見,貿易成交額會由10,000元跌至7,200元,因為新增25%關稅關係,貨品入口價值減少了2,800元,而不會減至零!而貨值下跌多少,要視乎貨物的需求以及供應彈性。如果貨品供應商多,而需求是很具彈性的話,增加關稅確實能削減大部分貿易額,但應該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在500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應該不能完全降低500億美元貿易量。

如要減少進口商品貨量,除了關稅之外,其實也可以用配額方式。為何美國不用這方法?因為定下了配額,政府沒有任何金錢得益,而制定各國配額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相反加徵關稅,政府會有新增關稅收入,可以幫補庫房收益,這亦是美國政府樂見的。

如果美國要完全消滅美國3,752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單用關稅是不行的,除非關稅金額高至使到中國商品毫無價格競爭力,而且還要假設市場上有足夠替代品,否則只會令美國消費者受損,要付出更高的價格去購買商品,又或者要購入他國的替代商品,但質量、性價比也未必比中國的商品好。

多年前有位美國女作家叫做Sara Bongiorni,寫了一本叫《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書。她決定在一年之內,與家人不購入任何中國製造的商品。結果發現以前一些很簡單的小事,例如買新鞋、買件小禮物或修理家具,也變成了折磨。例如她有個4歲的兒子要買鞋子,結果找了多間店舖,才找到68美元的意大利製造的高級運動鞋;而同類中國製造的產品只需10美元;家具故障也難於修理,因為不僅配件是中國產,連修理工具也是中國產。更有一天,Sara的丈夫生日,她本來打算買蠟燭放在蛋糕上為丈夫慶祝,但她開車跑了6家雜貨店,也沒有非中國產的蠟燭,最後只能作罷。而最終Sara在書中結論是:「美國人沒法完全擺脫中國製造,因為要忍受生活上的不便,代價太大了。」所以加徵關稅,除了打擊中國的出口商外,同時也會打擊美國消費者。因為如果沒有替代品,他們便要多付金錢去購買日常用品,結果是生活水平下降。

華抗美制裁 可從服務業落墨

當然特朗普的想法或會是這樣,正因為增加關稅後入口貨價會上升,這樣才有空間把生產轉移至美國本土。因為美國生產成本昂貴,只有在貨品價格上升之後,美國生產才有利可圖。這樣便能增加美國本土就業,讓美國市民購買美國貨。問題是美國從重新生產需時多久?由海外生產轉至美國生產,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實行?而聘用人手方面,在美國本土又會否找到?特別是一些勞動力密集、低增值的工作,美國人又不見得肯去做。

如果美國不進中國貨,那麼美國惟有向其他地方輸入。問題是其他國家能填補到中國的缺口,在質量與價格同中國產品也相匹配?如果不能的話,只要關稅夠高,便可能出現走私、避稅的問題。例如把貨品或半製品先輸去第三國,經輕微加工就以他國名義輸到美國,結果只是統計上減少中國貨進口,但實質上不是。

貿易戰哪國籌碼較多?當然是美國,因為2017年美國進口了5,056億美元中國貨品,所以她有籌碼加徵關稅,500億加2,000億再加2,000億,也沒有達到5,056億的進口量。而2017年中國輸入了1,303億美元的美國貨,那麼中國只可以跟第一次500億,要跟美國加徵2,000億金額,便會有很大困難。因為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值跟本沒有那麼多,所以中國說會在量與質上對應。

但要留意的是,貿易統計之中,所談論的主要是商品,但服務的輸出,是美國的強項,而美國公司在華也提供不少服務。如果中國要對付美國進一步的制裁,或許會在服務業或投資之上落墨,那麼中國的籌碼並非想像之中那麼少。

美阻華產業升級 保一哥地位

這次貿易戰之中,更具爭議是美國向華增加關稅的貨物清單,主要是「中國製造2025」中涉及的行業產品。而美國認為高新科技是他們的強項,不希望受到其他國家的挑戰,於是針對這些產品徵稅。早前又傳出,美國打算禁止中資持有一定股權的企業,及投資美國科技公司,並禁止關鍵技術輸往中國,其目的不是為了改善中美貿易逆差那麼簡單,而背後目的是阻止中國產業進一步升級,挑戰美國高新科技一哥的地位。

早前人民銀行宣布定向降準,為市場增加約7,000億人民幣的流動性。而過去一段日子,人民幣無論在岸價或離岸價,也跌至今年以來的新低。種種迹象顯示,可能是為了打一場貿易戰的事前準備。看來中美雙方的決心都很大,最終要先打一場貿易戰,看看雙方損失的結果,才決定會否重新回到談判桌。但打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有輸家,分別只是哪家輸得較多;哪家輸得較少;最後哪家不忍損失而作出妥協。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11. Zeitgeist 2018-08-10 16:23:42
貿易戰打亂全球供應鍊,令各行業要重新部署公司策略---配對Supply and Demand,有大市場嘅就設廠,例如Tesla, Harley Davidson 細嘅市場就放棄舊廠舊設備,有牙力的大公司建設新廠重可以用AI減少員工和向當地政府拿優惠,重組全球供應鍊和加強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但中小型公司最無牙力無實力,死守本土市場,但新科技AI帶來的價格優勢,所以被擠出市場,連埋打工仔ㄧ齊墮入無間地獄。
這就是Chris Hedges所謂的Corporate Capitalism巨企資本主義,無論有冇特朗普,有冇貿易戰,點都唔夠佢地玩: 公同字都係贏。

12. Zeitgeist 2018-08-10 16:26:51
現在不只是貿易戰,而是新科技AI浪潮蜂擁而至,貿易戰加快這浪潮的到來,而這個浪潮的最大犧牲者是打工仔。所以Trump要清洗國內民族----it'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Capitalism at its ugliest hour----將希特拉的亞里安族改頭換面成為Make (WHITE) America Great Again.
黃絲鬧的中共反而會照顧全民利益,不允許寡頭巨企利潤賺到盡,價格管制限購令托市等等都是國家利益第一,不是Google, Netflix, Amazon第ㄧ。
至於馬克思所講的Capitalism sows its own seed of destruction就唔理咁多啦,氣候变化咁明顯都當睇唔倒,百幾年前一個鬍鬚佬寫嘅書就更加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啦。
13. 人民日報:美國挑起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麼? 2018-08-10 19:53:52

(任  平)自美國挑起貿易戰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爭端不斷升級,國內外輿論對白宮的譴責一直不斷,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在網上流布。一種是把責任歸咎於中國,說是“中國在戰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招致了美國的組合拳”;一種是批評中國不該反擊,說是“及早妥協讓步,貿易戰就不會愈演愈烈”。言下之意,只要中國服軟,美國就會“高抬貴手”,中美“貿易戰”也就不會打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貿易戰這件事,即便從中美關係的邏輯考量,也是需要有一些“歷史視野”的。

 

  當年,面對實力強大、意識形態相異的蘇聯,美國發動“冷戰”,“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黃金,全部物質力量”,對蘇聯進行全方位打壓和遏制,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外因,美國自詡贏得了“歷史的終結”。上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的日本,很快成為美國的“心病”。儘管那時的日本對美國亦步亦趨,社會制度也由美國設計,美國依然不斷製造貿易摩擦,頒佈“自願出口限制”專案,簽訂“廣場協定”,迫使日元升值,最終讓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可見對華貿易戰,絕非一些人“高調招敵”“意識形態”導致“中美關係緊張”所能解釋的。設置對手一直是美國為確保自身強勢的戰略慣性——自1894年美國GDP世界第一以來,在它的“戰略詞典”裏,哪個國家的實力全球第二,哪個國家威脅到美國地位,哪個國家就是美國最重要的對手,美國就一定要遏制這個國家。

 

  有人曾總結,在美國國際交往邏輯裏,存在一個“60%定律”:當另一個國家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60%,並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甚至有快速趕超美國的可能之時,美國就一定會將其定為對手,要千方百計地遏制住對手的成長。不管是當年的蘇聯、日本,還是現在的中國,概莫能外。

 

  無論中國怎麼做,在美國看來,今天中國的發展已經“危及到了美國第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的60%,是日本、德國、英國的GDP之和,還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成果進入井噴期,擁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業能力,創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趕美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更加密切,對世界其他國家也充滿吸引力……自鴉片戰爭以後,經過100多年努力,中國重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這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摩擦必須清楚的基礎性事實。如此大的體量、如此重的分量,不是“低調”就能隱藏的,就像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身於小樹之後。

 

  儘管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也一再重申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但以美國一以貫之的邏輯,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理所當然地成了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最大挑戰者。更何況,“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潛力均遠大於歷史上的蘇聯與日本”, 成了美國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對於這樣的“對手”,美國必然會採取兩種手段,一是以對手來激勵自己,爭取民眾對“美國再次強大”的政治支持;二是在各個層面遏制對手的超越。

 

  白宮前首席戰略師史蒂夫·班農曾毫不掩飾地說:“我們正在與中國進行經濟戰。2530年內,我們中的一個將成為霸主,而如果我們陷入其中,霸主將是他們。”班農這句話,表達了他對中美經濟博弈格局及其未來發展前途的判斷,以及美國政府為改變這一歷史趨勢所做的歷史選擇。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明白中國當前所面臨的來自美國的一切挑釁和壓力,都是美國統治階層一直遵循的邏輯使然。

 

  可以說,正是這種將霸權主義作為國際關係基礎的觀念,導致了白宮對21世紀世界秩序的錯誤判斷、對中國和平發展的錯誤判斷。許多人都關注到,早在去年12月,白宮發佈的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已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稱中國是挑戰美國實力、影響力和利益,意圖侵蝕美國安全和繁榮的“修正主義國家”。

 

  再往前看,這種視漸漸強大的中國為“對手”的思維,也並非這屆美國政府所獨有。

 

  美國一直對中國採取接觸+遏制的政策,主要目標是促使中國按照美國設想的路徑發展。中國的發展只要“超出”或“偏離”美國的設想,遏制的成分就會多一些,中國就更有“資格”成為美國的對手。這一點由於中國近年發展不斷加速而變得更加突出。

 

  2000年,小布希在競選時就明確提出“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夥伴,而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並在其任期內對華實行“遏制性接觸戰略”。2009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更是宣佈“重返亞洲”和實施“亞洲再平衡”計畫,目標對準的正是快速發展的中國,後來奧巴馬又不止一次強調,“我無法接受美國成為世界第二”。

 

  回顧中美經貿磋商過程,美國政府言行不一、搖擺不定、出爾反爾,但其背後的邏輯非常清楚:絕不僅僅是縮小貿易逆差,而是要在更廣泛領域遏制中國。早在2015年,美國《國家利益》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醒醒吧美國,中國必須被遏制》。細數美國加征關稅的清單,條條針對中國高技術製造業發展,處處針對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坦言,白宮宣佈新的關稅政策,“反映出美國存在的巨大焦慮”。

 

  這種“巨大焦慮”的背後,是美國要確保自己永遠不被超越的“絕對優勢”。

 

  其實,中國的發展,本不應引發美國如此“焦慮”。《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財政部顧問史蒂夫·拉特納的一篇文章,說道: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9380美元,而美國為61690美元,不到美國的六分之一;且“仍有7億中國人——約占中國人口的一半——每天生活費僅為5.5美元或更低”。

 

  然而,即便如此,在美國的一些戰略家看來,中國的發展已經變得“難以忍受”。執掌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彼得·納瓦羅在《致命中國》一書中,曾詳細列舉“摧毀美國工作機會的八種武器”,並稱中國“快速變成全球最厲害的刺客”,將矛頭直指中國。而這本書被視為“白宮處理對華關係的指南手冊”。

 

  有人說得好,站在中國的立場,中國要求發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一些美國戰略家看來,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成為美國最強勁的對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原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說得更是直白:只要中國不放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就將繼續挑戰美國在各個層面的統治。這恐怕才是挑起貿易戰的真實意圖,那就是堵死中國在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向上攀升的機會,打掉中國蓬勃發展的勢頭。然而,為了確保自己遙遙領先的“絕對優勢”,不惜打壓13億多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正當權利,這不是強權邏輯又是什麼?又哪里有一點“歷史正義”?

 

  二戰以來,美國也曾遇到若干挫折,但從未失去過霸權地位。它把自己搞垮蘇聯、打敗日本都視為“天定命運”,進而認定今天打壓中國的發展,也是自身歷史命運的必然。然而,合作則共贏,對抗必雙輸,這是任何有戰略眼光和清醒頭腦的人都會認同的客觀事實,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那種“自己好處通吃,別人只能完敗”的零和思維,那種“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舊時代”的陳舊戰略,既不可能讓美國重建“單極世界”,更不可能阻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不要忘記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的警告:如果美國把中國當作敵人,那他們就會變成敵人。

 

  我們也要看到,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一直都存在阻力,作為一個商業社會,中美經貿合作對美國商界及他們聯繫的美國生產和消費鏈有著巨大利益,這些利益會衝擊美國一些精英設計的對華激進戰略,為中美關係提供不被那些精英徹底綁架的可能性。這也是兩國熱愛和平及理性力量維護中美關係平穩的努力空間。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一個繁榮的中國對美國有利,一個繁榮的美國對中國也有利。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反復強調,“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無意改變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美國無法左右中國,更不可能阻止中國的發展。不經風雨,何以見彩虹?我們深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堅信只要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 人民日報 》( 20180810 05 版)

 

14. 向泛民说不 2018-08-11 14:45:14
陈生,本人80年代美国读书。见到当时老美点整日本啦,不要黑中国,因为老美不能容许中国崛起。
本人买了日本基金20几年,结论是面对老美的贸易战,中国只能应战,就像韩战一样,虽然付出很多,最少也打和。如果像日本那样妥协,最后只有被完全打垮。
15. 轉自經濟日報 2018-08-11 22:33:01

特朗普四處惹火 中俄反擊掀序幕

 評論版 2018/08/10 
    

眼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重施1980年代列根之故技,先後在戰略、貿易、滙率上重創蘇俄、西德、日本;當北京作逆向思維,只要在戰術上抵擋住這位「惹火尤物」的急攻,就等於在戰略上宣布美國對世界諸國予取予攜的世代轟然結束。

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強硬立場,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和伊朗總統魯哈尼來說,不諦是強心針、訊號彈。

應對西方強攻 中方準備20年

作為強勢進攻、無端發難的一方,只要特朗普未能縮窄中美貿易落差、中國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並維持5%至6%經濟增長,習近平已近於不敗之地。因此,中方提出對美國600億美元商品關稅清單,是一切的開始而非終結;而北京與周邊國家的經貿整合、軍政協調,正以反擊特朗普為契機,提上新的日程。

面對西方,中國仍處下風,但投身這場硬仗,北京少說準備了20年。事實上,在江澤民的「上合組織」、胡錦濤「東盟10加3」構想上,習近平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眼前固然難言成敗,但明顯是想擺脫對西方市場依賴,以多元外交牽引多元經濟的戰略傳承。以此為基礎,即使人民幣國際化行之未遠;中國與俄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爭取用人民幣結算石油、天然氣,並趁歐美金融海嘯,加快與多國建立貨幣互換體系,都是拓展「貿易、貨幣、投資」三位一體「經濟腹地」的嘗試。

筆者之所以對中方應對特朗普貿易戰審慎樂觀,在於從江到胡再到習,明顯考慮到國家的經濟及金融風險——在推動經濟戰略轉向時,並不以GDP增長、賺取更多「硬通貨」為首要考慮。近10年以來,中國官民購買美元資產、美國本土資產時,並未緊隨中美經濟增長的步伐而增長;而明顯分散到中等發達的中東歐、東盟、南亞,以及發展中的廣大非洲地區。從短期回報角度觀之,上述操作恐怕不及投資美國、西歐的股票、債券;長遠而言,卻讓北京在一旦中外關係生變時,有迴旋空間。

華抗打擊能力 更勝85年德日

中國經濟體量超過西歐諸強和日本,不過是10年內的事;然而,除重視增長、就業、收入等硬數據外,中國既強調對銀行、能源、通訊、航空等支柱行業的扶持,又重視總體生產力、產業鏈的提升。如今,論企業規模,中國四大商業銀行固然排世界前列,其石化、電訊、民航企業也有一定競爭力;同時,牽涉幾乎所有民生所需的產業,中國企業或發展出品牌、或成為代工主力,近年更成為最大銷售市場。可以說,中國社會發展水平,尤其是公共服務方面,與今天日本、德國相較,距離尚遠;然而,若論經濟體制、抗打擊能力,卻因為其骨骼完整、筋胳豐滿,而遠非1985年「廣場協定」時期的日、德可以相提並論。

今天,中國經濟體量若為美國七、八成之間;其時,日本經濟規模只及美國四成;更重要者,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下,高效、省油的日本小汽車大舉進軍美國,卻讓東京產業過於單一、高度依賴美國,而成甕中之鱉。相對地,過去10年來,中美貿易順差沒錯是在擴大,但美國市場佔中國出口的比例卻持續下降,如今,不過約為1成有餘﹔即使特朗普大幅加徵關稅,中國對美貿易下降到中國總體進出口1成以下,對後者經濟增長的拖累,也不過是千分之幾。

有意思的是,若非過去10年歐、美、日無節制地QE(量化寬鬆),已流入中國官民之手的先進經濟體貨幣,也不至今天之多;以陸、港、澳外滙儲備之豐之多元,任何形式的制裁、關稅、協定,都難以在中短期干擾中國經濟運行所需的資本流動性;更不用說中國早在境內外建立多種能源、礦山、農牧戰略儲備。

反之,無論特朗普願與不願,聯儲局有可能在今、明兩年各加息三到四次。隨後,英倫銀行、歐洲央行亦步亦趨;兩者買債固然沒那麼易說停就停,但英、歐逐步加息的方向也不會變。而人民幣滙率應當維持在中間偏強水平,稍以中短期經濟增長為代價,也是短空長利。

穩人幣 免亞幣危機重臨東盟

恰於其時,人民幣兌美元連跌一季、幾近1成後,始終未跌穿7算、並作反彈,防止資金雪崩式外流歐美,這對中國重要,對逐漸與中國市場、生產鏈相融合的「東盟10加3」諸國更重要。人民幣回穩之際,中國第二季及7月份外貿數據並不差;總體順差回落,但對美貿易規模擴大、進出口同時提升。當然,不排除這是中美進出口商在關稅大限殺到前積穀防饑。但中國實體經濟尚能持盈保泰,則亦為事實。貿易戰對中美實體經濟殺傷力有多大?恐怕要在年底美國中期選舉之後,才能初見分曉。

由於在貿易戰陣前對壘時中方進退有據,在新加坡東盟合作會議上,外長王毅才得到歐盟外交事務代表回應,布魯塞爾與中國維持世界多邊貿易體系立場一致。與此同時,雖然越南不盡滿意,但「南海行為守則」卻取得不俗進展。菲律賓也落實北京第3階段軍事援助,接收4艘巡邏艇;這在阿基諾三世在位時期難以想像。可見,北京立場鮮明、人民幣回穩,讓1990年代末亞洲貨幣危機暫且不至重臨東盟。

伊朗問題 將激化美俄矛盾

在貿易戰陰霾下,華府卻未能對「中國——東盟」關係見縫插針。反而,澳洲邀請中國等亞洲十餘國參與其「卡卡杜海上軍演」。王毅在東盟多邊會議上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強硬確有所本,並成為美國商務部與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重展會談的有力支撑。而「東盟10加3」在貨幣、安全上的協作,未受特朗普干擾;「上合」方面,自年初至今,中、俄貿易連續增長7個月,至今已逾583億美元,按年增長25%。其間,中國對俄出口上升16.6%,俄方對華出口更猛增近35%。中、俄相互支撑,已非口惠而實不至;進一步講,下一塊「中美俄」交鋒、誰主沉浮的試金石,就在伊朗。

中俄印作為「上合組織」最大經濟體,在未來數月,將如何推進與「觀察員國」伊朗的政經關係?在特朗普的制裁威脅下,北京與莫斯科會暫緩與德黑蘭的經貿、投資合作嗎?早前,普京、特朗普相見於芬蘭赫爾辛基,隨後互邀對方訪問其首都。其時,筆者就斷言,特、普友好恐屬假象;伊朗問題只會將美俄矛盾激化;北京也不應該袖手旁觀之餘,筆者相信歐、英、日也難以完全順從特朗普聯手打壓德黑蘭。

及至本周,莫斯科正式對美國貨徵收25至40%報復性關稅;與此同時,特朗普宣布重建奧巴馬解散的美國海軍第2艦隊,要在北冰洋、北大西洋圍堵俄國核潛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亦毫不示弱,直指北約吸納格魯吉亞將致災難。上述貿易角力、安全爭議,愈是往歐亞大陸的西端蔓延,就愈有利於中國政經、戰略發展。恐怕,特朗普已把潘朵拉之盒子打開,誰也無法把群雄並起的魔咒收回去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若未能縮窄中美貿易落差、中國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並維持5%至6%經濟增長,中國已近於不敗之地。(法新社資料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若未能縮窄中美貿易落差、中國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並維持5%至6%經濟增長,中國已近於不敗之地。(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

16. 向泛民说不 2018-08-12 02:52:53
楼上,你会被引刀骂成俄奸。